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0484|回复: 22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3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1、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2、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3、古代的玺印的使用
       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上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这种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古印的白文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4、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用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笔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了下来。

5、古代用印的材料
       从战国至明清的官私印材料,以铜为主,其它有金、银、玉、铁、水晶、玛瑙、象牙、犀角、磁、紫砂、黄杨、树根、瓜蒂、果核、瓦印、石章等。传说元代王冕创始以花乳石(矿物学上属叶腊石科,是属青田石一类的印材)治印,由于石质易于受刀便为人们竞相取用,从此印章由文人的自篆自刻代替了以往文人篆印工匠奏刀的形式,形成了“篆刻”这一专门性的艺术。

6、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能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工”、“司徒”等名称。私玺除方形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动物图案。
[UploadFile=6zg2_1134475892.jpg][UploadFile=6zg_11344759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7、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权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以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思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UploadFile=7q_113447596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8、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9、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UploadFile=9hy2_1134476014.jpg][UploadFile=9hy_1134476058.jpg][UploadFile=9hyccsy_1134476111.jpg][UploadFile=9hysxzy2_1134476192.jpg][UploadFile=9hysxzy_11344762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10、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以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世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遍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将军印的一大特点。


[UploadFile=BABAD3A13_111883_1134476323.jpg][UploadFile=C1D9BABA2_111910_113447634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11、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平刀直下”的“切玉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玉印得以比较好的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UploadFile=f852550685405731_113447649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12、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UploadFile=u275368382813184_1134476591.jpg]太原同三义-魏晋南北朝私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13、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为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14、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套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大印腹空,可以合宜的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面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15、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型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朴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UploadFile=u701150789285452_1134476803.jpg][UploadFile=u823355438651999_1134476817.jpg][UploadFile=u310538666623571_1134476830.jpg][UploadFile=u413394612885597_113447684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16、缪篆印(附鸟虫书)
      缪篆印及与它相近的鸟虫书均是汉印中的“美术字”,前者屈曲回绕,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加上了鱼形鸟头等装饰。这种文字最早多见于古代的兵器上或乐器的钟上,有的还依文字的笔划嵌以金丝,很有独特的风格。鸟虫书印只见于私印,以白文为多。
17、杂形玺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重、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18、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风)、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四灵印”。

19、成语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多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20、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辩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21、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UploadFile=u283688879934764_1134477159.jpg][UploadFile=u323561474113578_11344772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22、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螭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吏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极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

                        23、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代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元明清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24、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镌刻的印章已与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元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5、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教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26、今体字印章
      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27、收藏印、斋馆印、闲章
       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28、文彭、何震
      文彭,字寿承。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善书画尤精于隶书,篆刻娟丽清雅。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学生,精于文字学,治印一变文彭之风而呈现古朴苍劲的风貌。宋元以来的印材大多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传说至文、何开始以“灯光冻石”(青田石一类)治印,风靡印坛。印材的改革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彭、何震努力发扬篆刻艺术被尊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为典范。何震的风格名重一时,后人推之为皖派(也称“黄山派”、“徽派”)的开创者,与文彭合称“文何”。

29、皖派
       明代继何震之后,首先有苏宣、程朴、朱简等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到明末,汪关父子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至清初,安徽歙县人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努力改变当时的习气,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称“歙中四子”。这一发展时期的诸家由于他们几乎都是安徽籍人,故历史上一般总称为“皖派”(或徽派),开宗立派的邓石如因为是安徽怀宁人,也有称其为“皖派”的。这种注重籍贯忽略艺术风格的划分方法,常常缺乏严密的科学性。故往往同属皖派,风格却截然不同,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皖派“在清代影响广泛,浙江山阴的董洵、王声,江阴的沈凤,甚至浙派创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