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4015|回复: 1

[分享]名家鉴定经验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5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徐邦达的《古书画鉴定》:
; N* H* U# M$ b( G总说* @# S% s/ W7 \% R$ y3 x/ ?8 G8 ~
我们鉴定古书画的目的,是为比较全面深入地了/ \" Q" H) K& @
解历代书画作家及其作品,把书、画的各种流派排列串
4 U8 Z% u+ d4 K& T; ~) |% H连。系绕地掌握它们的特征,并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 c2 Q  u* a( D
使对书画真伪、是非的鉴别,总结得比较正确一些,为
( Z& O) i! z( j# Y8 d# ^& h" ^4 p+ x书画史研究、古书面陈列及出版提供方便。现在先从总
$ Q) q: J. \$ B; U- H+ ~的方面概括谈谈有关古书画鉴别的问题。(略有削节)
! f+ g) Z. K; e3 T, C   
2 q$ \9 l$ ?+ b; O* f  (一)辨真伪与明是非& g- Z8 X4 @: ^* Y
   我们常看古书画的人,都知道有的作品、作者自己; }( J7 F) ?) k4 l1 g
书有名款或钤有印章,有的(大半是元代以前的)则是& T% P/ Y4 B$ A1 C: v
设有款印的。因此,在鉴別中.对前者是辨真伪,对后者
/ A* J. S! f: I1 J: a( [則为明是非,是有区别的(当然真伪也可以说含有是非
% c" G6 M5 A9 X5 @& P1 }之义)。具体一些讲:有名款印记的,要辨別名实是否相& ~5 P4 x/ y5 J) H9 ]4 Y! M
符。相符的当然就是真的,不相符的必然是伪的。无款
% q+ i8 f: d$ N  j印的书画就无法那样讲,它在流传的过程中,有的经过5 Y' C0 W% z5 E, T3 O0 @
别人(多半是后代人)评定,认为它是某代或某人所作," _$ F  E, x8 o3 r% ]
这样评定,有的可信——符合客观事实的;有的则不可
- B6 W: p) _. g. [8 m2 k# k信——不符合事实的。因此需要我们去辨别这些评定' F% Q9 B5 Q* U7 Y! g( V
的是或非。还有的没有被评定过的,则有待于我们去鉴( r! {2 y4 P( Q. y6 W/ f) k+ b
别,给予评定。总起来说,全是明是非的问题。
" U9 b$ t5 o' f1 E% a(二)真伪与优劣7 k8 h: v" F0 H- [
  在鉴别古书画的真伪、是非时,要不要去判別其精* i7 h: ~9 x' w) i' I* L
华与糟帕,衡量它们艺术水平的高下?就鉴别工作本身
) z+ T8 X# P6 T/ v来说,所要判别的首先应从艺术形式如用笔、色墨、章
# q! E% }: c: ?6 s  U% z8 }法(构图)等等最基本点上着手,这些都具有相对的独
8 X# w# E+ F' A, G4 r% Z. |立性,不牵涉到作品内容上的精华与糟粕以及从艺术- _& a' N4 t  ~6 d6 @
上去评价它们的好坏与高低。当然。那些高手作家的书
# |3 W& \( T, c$ B& y画,其表現艺术形式的技能确实高人一筹,不易摹学得4 j, O  }1 \4 M
到的。伹优劣、高下也是相对的、具体的,因此,从艺术8 N; u# ]# B8 C
作品形式优劣的角度上来断真伪必須将具体的某一书0 s5 V1 e% W4 ^2 i
画家的作品分别定出标准,分别衡量,而不能笼统死守
8 m; x7 I6 F2 P( ^: E3 r0 c+ C一种标准来衡量各家的书画作品。譬如说:对一幅第
+ w" d0 \! O; J' h8 O& Z2 ?; p二、三流作家(以此作者一贯的技能高下的水平而定)$ G9 L1 Y- i5 i/ P) w/ v+ N
的作品拿第一流作家的作品的艺术水平来衡量它,势
! g9 Q( j! W9 ^5 z* d4 N' [必认为它并非真作,相反的又容易以伪当真,结果都无3 }2 ]# O/ W% J6 `. |
是处。1 m4 [" |7 }3 I7 u7 M/ [
   至于何者为优,何者为劣,表现在艺术技巧上的笔
1 T: k7 r* I, W* N: u: ?4 z墨、结构等形式,是很难用抽象的名辞解释清楚的,只
/ m$ s  E* T8 N4 [/ _, M8 }有在大量的作品中反复阅看才能逐步熟悉它,得到比
5 O  Z" T( B! F8 }8 o/ g, [较明确的认识。$ \2 c& a- Z$ s. Y' Y+ N' w+ a
   另一方面。即使这样,有时也不能完全把优劣和真
" V; ~" ~6 T" U; I伪对等起来,认为优即真,劣即伪。譬如说:清王翚早、" Q2 Z5 e! A! }+ U) c1 ?
中年做了许多宋、元入伪本,那时他的绘画技巧水平已
* r7 {. Z5 z" t1 x) D) }1 x# ]) X经不低,他的仿宋、元伪作,未见得在被他仿画的宋、元
! g. |' ?9 ^: F3 H$ L  c; `人作品之下。如果不研究他的作品到底符合不符合那
5 Y9 q3 e0 {+ Q# m些被仿的作品形式特征,光从画得好不好、技巧高不高5 z$ c4 D2 w9 `+ [( I
这一方面着眼,必然以为就是真迹.也有这种情况,本' l* M# ~: {% _+ ]9 O% f  _
来是艺术技能较高的人,作书画时由于受到种种不利
% n1 E4 q: V  W* B的客观条件的牵制,如纸墨工具不好,或下笔时精神疲
7 g2 u5 T" w; L3 G( r9 v乏,兴趣欠浓等等,作出了一些艺术水平低于平时的作
. o9 @0 H  F5 l4 D: g1 H品。但是,这种下降,总不致距离某人原有水平太远,大, V5 e5 J( C( f2 g3 P# \
都仅是局部的瑕疵。当碰到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必须小! ^+ ~: L8 r4 Q1 a" R* Z  o: y0 @
心谨慎地从各方面去观察它,弄清楚它下降的原因,才
0 e7 B% b$ @: y4 _能得到正确的断定,否则就很容易因其较差或很差而
; l2 t9 ?$ V, S3 G2 k一概认为是伪品。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过分宽大,处处2 n& T7 c1 c1 P9 K3 h/ ~9 p- a
原谅,如仅有小部分较好,而大部分一无是处,便把它  m! K5 n6 k# j" E+ `9 b
作为真迹,那同样是不行的。事实上。过严、过宽都是心
& }/ c' P/ T" _: r1 A2 o( {% o目中没有正确的标准,没有“样板”的缘故。这样,正确7 K, c8 E* C: {) E
地断定真伪、是非,就无从产生了。0 @# F6 }! t7 ~  t
   另有一些本来不是书画“行家”的“社会知名人士”
  s) _) |& h4 S/ {. W/ H5 f的作品,其技能水平,本来不高,甚至是很低的。还有好/ C3 o: @  _( J) X
些画家是不大会写字的,他们的款字往往写得很差甚
3 N- u* K- |& b7 o- K4 L8 F) j# I至极劣,那更不能从好坏(或者局部)来评断其真伪5 [8 L) }/ X8 _# K) f
了。8 _8 ~2 A" A8 I$ L+ [
   技能高下、优劣的标准,也还会有人有不同的见2 N& S3 t8 b8 K+ f6 [  ?
解。甚至有偏爱偏恶的鉴别者,如果他们只凭自己的主- o& e: c6 v$ b" r; k
观标准一一即个人喜欢的就是好的。不喜欢的就是坏; ?8 R* \$ l9 j. @2 e) O
的。以此来判别真伪,也势必不能得出正确的鉴別结论) @6 S2 R. \3 O$ D7 W
来。
  V5 R: q. W4 j+ z
# k# H% x1 Z3 `/ z : v4 {& n5 W4 f/ V
(三)目鉴与考订
, b: _: A( Q! A   对传世书画进行鉴別,主要在于对书画实物作好7 _" P, ^  h% X0 D, i+ I! G5 j
“目鉴”。即凭目力观察识別某一书画作品的真伪。要作
( w8 s+ _; b/ \3 E" R1 @+ ?到这一步,首先要从许多书画作品(当然只限各自有款+ ]9 L; C) f; [5 x
印的作品,才有根据)中分辨出某一书画家的真迹,作; M; {, I2 V& J% @* j
反复仔细的对比研究,逐渐对某一人作品的艺术风格、4 _' U2 U) }6 s+ A* O) N% w' e
形式获得明确的认识,在心中树立起“样板”,作为以后
% Q% p  K% Z0 ^! Q鉴別同一人的书画作品时的依据。至于无款无印的书$ \4 e5 `0 r! \+ s1 U  T
画。如果能够找到艺术风格、形式相象而又有款印的作
6 o& @& u! o1 v# r* K$ U品作为依据,也可借以引伸,断定其他相似的作品也为) t. N/ W) T) |  T" T
某人之作。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较多的某一时代各家! s! c9 X; i; X2 P) A! u# ]+ _
的有款书画,或有较为可靠的前人题鉴为某人所作的
# i! ^$ X8 t8 w. g" i: j7 x无款书画之后,把它们综合融贯起来,从而找出他们的
$ t' c$ r8 z0 I2 U3 k7 A- c. ~6 q3 ]2 X' y共同特点,判明他们的时代特征。那么,对某些无款书
6 t" ]4 {' @0 v" s: K* Q, I0 z画,即使难断定为某人之作,起码也能判断出它们的创; U6 J" G9 `6 Z& P& E4 T$ w" |
作时代来。
6 f( d6 ~  _' @# C) h% ] “有比较才能鉴别”,鉴别书画也不例外。但这种比, \; T  _9 d" u4 K$ I9 I/ D
较和鉴別,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在实践中去寻找那些被$ @9 h: d" N3 P! L
鉴別的东西中间的一切联系,辨明真相一一是它固有+ w; R) L! v; ^3 G' U
的而不是我们给它强加上去的,不许有任何主观想象% q) k. b; L3 j6 `' ^6 U
或凭空虚测,才能作出有凭有据的分析判断,获得比较
8 b" V9 B3 D1 X# L5 B, Y  A正确的结论。当然,从实际出发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引
- {. M6 K1 k% u0 ?3 Q伸,以利深入阐明,但这与凭空虚测是毫无相通之处/ ~  I( J& {4 R8 ^& l# L( `7 q
的。
+ `3 e; N" B* D2 k   “目鉴”,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一人及同一时% p) n7 P0 J5 E$ \
代的作品较多,有实物能作充分的对比,才能达到这一, h2 k5 c7 g6 Q/ J' k, R3 D1 C
目的,否则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有时还需用书本文献
+ N' y# c# O$ x8 _上的材料来帮助考订一番,以补“目鉴”之不足。当然,
* z1 R% [" K  L* h2 p: R6 j2 {' F在“目鉴”的同时,如能利用文献加以考证,会更有利,
. f5 C# r* d. `* V  W% J9 C% N' p也会更有说服力。但仅靠考订却不行,因为它先要靠
4 J/ N8 f* ^# U( t$ }“目鉴”来判别某件书画是否是“依样画葫芦”的摹、临/ Y3 h1 q0 o) P& R; `8 ~3 P
本或凭空制作的仿造本,然后再进一步加以考订,深入. ~& v5 y# `: ]3 E  i
探索,达到比较全面的认识、理解,否则是“可怜无补费
8 u8 v3 l; `, A1 ~( ]精神”的。所以考证总次于目鉴,这是无可否认的。当然
3 J  ]7 N+ E. j& O' z6 r主次也不是绝对的,当“目鉴”的条件实在不足时,考证2 v' e# c, s. M9 ]7 ?  M8 c$ G
有时也可以上升到主要的地位,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更2 p( D" \. m9 l, p
进一步讲,两者也不是截然分割的,当我们在“目鉴”时
- Z6 N0 _# X$ i7 U1 k有条件的话,就应考订此件写作时作家的年岁,来印证) J; E8 X6 \! a5 l! C
他早年、中年和晚年在书画各方面应有的变化,以期结
+ G  J: W) u4 B3 o1 a$ F- \$ M+ @8 c论作得比较正确些,这就涉及到考订了。
  s  O% z. C7 }/ L 0 X' _% x, w; r9 a& x/ u
  鉴别书画应注意哪些“点”
8 K& \; t* d" n- W+ u8 H  (一)书画本身的基本组织4 I" I$ H- b0 K* K+ ~
   鉴别书画,首先要注意的是书画本身基本组织的
5 |) H* R" I$ V1 Q& t特点。以书法论,它有三个方面,即笔法、墨法和结体
$ ?) K* W$ c) g  D" j+ C(结构)。绘画则还有色彩和结构的剪裁问题。“目鉴”,7 {8 Z0 B3 ~8 C. r4 O# M- o
就主要着眼在这些方面,要从这里找特点,定“样板”,
3 S' u4 h" b4 r) }9 K+ p不了解这些,根本谈不上辨真伪和明是非。/ d6 p2 |8 c" L# x6 ~6 |& F. A
   1.笔法  笔法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
* h. X" z! _7 m' p, b; v2 e$ ]3 _0 y画、顿出来的线和点的简称。每一个人执笔、下笔的方
9 H3 y! a, h& O式方法都有不同,如执笔高、执笔低,偏竖立、偏侧斜,
0 o$ G" E5 O. F, X$ x. g& {悬臂、悬肘、悬腕或手腕完全着纸,以及下笔的轻、重,
' Q+ ?- I0 m; ?行笔的缓、急等等,必然在笔锋着纸时起着不同的作5 V3 g. N9 I) H* ^
用,表现出不同的笔法特点。' q, k' M% N* D2 G9 Q
   笔法上的特点,大致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5 G  M7 J( ?: B9 g9 S: {4 g
笔、实笔、顺锋和逆锋等。即使同一类型的形式,各人也, w8 x+ Z- q2 a5 A9 r/ {3 U& Q3 V
有各人的具体特色,不尽相同。同时。一人一生的作品,
, d1 {9 ^& {3 h) G  s从早岁到晚年,多少总有些变化,有的人甚至变化较
, G: R3 S9 |5 ~  d( K大,但这当中总会有一线贯通之处。例如,吴伟早年画. Z+ c2 I3 U/ `# y. Q
有较为工细的白描人物,大异于晚年的泼墨粗放之作,, j$ t; t7 A$ f' I8 k/ W6 _, G/ {
但如果仔细捉摸他早年晚年不同风格的作品,就能看5 m% i7 ^1 V( {% Z5 B
出他的笔法始终具有跳跃躁动的特点,即使较细较工,
6 t/ {! X& a- v/ T# y% \% L! h/ a* A也不能完全变得含蓄浑穆。因此,依凭笔法的特点来区
* L& C$ R* a5 m8 c別书画的真伪,是最为可靠的。
2 C6 d2 B, x5 S6 S$ W   笔法。对模仿的人来讲,又是最不容易学得像的东2 u. l1 Z# F6 T9 O6 c8 M. m% n
西。每个书画作家,不管他技巧高低,经过几十年的习
. e7 Y# K$ k( H0 o惯运用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笔法特点。换一个人(作伪临. G# l+ v  k( n% v
摹者),要在一朝一夕之间就把它完全接收过来变为己
8 K" v1 d3 D) J: ^有,除了比较工整刻板、无从表现出特点来的线和点还' x* r  G- M  J! v
容易慢慢摹得像以外,只要稍微放纵便会流露出作者' `  i0 a( ^# |
个性的笔法。要去刻意临摹,必然死板,只取其大意,又
1 S. |$ n  Z9 X  }) \( d% J不能和原作相象。同时,有些作伪者自己也各有一套笔7 J$ n% q8 A( R: a
法上的习惯特点,在临摹他人作品时极容易露出本相
% `9 a8 K7 L/ A9 [# a( ~  j来。特别有些相反的笔法特性一一朴拙和精工、滞重和2 s) Z! r1 A; N' G
轻逸等等,绝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作伪者如果勉强去
6 N3 H0 s+ t6 c+ [* E临摹和自己习惯的笔法相反的笔法的书画.其失败更, H# a7 I4 Q% w2 r
是注定了的。所以,笔法对作伪者来讲,是最难突破的
- H6 b5 Z2 @2 |9 o$ Z一关。正因此,我们在鉴別书画的特点时,不能不把它
7 Y/ ^0 T9 l% L+ V; U2 {' G! p放在首要的地位。但有一点,要运用它,必须掌握一个
6 p# z' P. k& V- g/ Z书画家不同时期的笔法特点的“样板”,才能作为认识
: n: m9 E/ Q* n' w4 u某人书画全貌的依据。但若碰到孤本,那就难以靠笔法
% i2 K9 X5 t6 x+ B来解决问题了。因此,依靠笔法来鉴别书画的真伪,也" E, y( h0 h, Z/ w0 d8 \0 U- P
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艺术作品时代风格共性的形7 D: L* d, F, Q, k0 i
成,笔法也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即使有时靠笔法断人比9 Z( T5 D/ G; ]  P2 |
较困难(如孤本),但断代却还是可以起些作用的。当
$ g* ]2 L# I/ ~4 a; N' l然,如果碰到一幅临摹得与原本较像的复制品,仅看风
3 L( \# R+ E& g# b) L7 Q& b2 ?格,还是看不出它究属哪一代的作品。0 t/ x+ Y7 ~8 |7 a7 h3 r
   笔法的特点,同表现笔法的工具一一毛笔的制作2 n4 T' B8 w& b  K
和特点特性有一定的关系。明代方以智《通雅》中说:% E' D8 d( m) v
“笔有柱、有被、有心、有付。”笔大约从汉晋以來就都是: b  y' V0 }0 f& ?
这样的,这有西陲发现的汉“居延笔”为证。中间当然还* B2 S3 j5 Q/ y4 T+ k. D2 D
有一些变化,如不同的笔毛一一主要分硬、软二大类,; q& [5 F  [; s% C: X3 B
以及制作方法不同等等。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7 s; I  ]7 e+ C; R
“熙宁(宋神宗年号)后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这# p- M8 M1 f3 s' |
里,笔的有心无心问题,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我们7 J+ d* @% c6 \- H& V# g) b( m
现在看到的晋人王珣《伯远帖》,用的是一种吸墨不多( Z4 w7 M9 u% f2 Y) {4 \$ Q
转侧不太灵便(折笔处住往提起再下)的劲毫,为后世
, N2 I9 f* k- `! A  H8 S8 _/ ]4 |% F书中所没有见过的,是最为特异的了。僧法极(智永)
; {- I) E+ M# q& q8 f6 E《真草千字文》,有些顿笔处有贼毫直出,也是特种
6 v# Y- \* U$ c. R- \1 c) w& f* t0 `制笔的缘故。唐代孙过庭《书谱》,僧怀素《苦筍帖》、: t1 o- o$ t, _8 C
颜真卿《祭侄文稿》、杜牧《张好好诗》等,大都是
% Z! V0 @( z7 W使用一种坚硬而看来吸墨不太多的有心笔。唐人万岁
( c$ x; Y1 \2 I4 ~( i通天摹《王氏一门法书》中好多粗肥的字,还表现出开6 B: b, b5 x* F5 H0 V3 N  ]
叉的笔划,就是因为诸王书原迹用硬笔又吸水不多的
, ?, a! ~$ M" P5 Z* \$ R5 Q缘故,如果用无心软笔,定然不致如此(其中晋与唐也  q6 N1 q0 r9 h% r
还有一些不同处)。这显然和宋中叶以来米芾等人写得& ?3 G9 R4 p- k
丰满、肥润、圆熟的书法,如米芾书《复官帖》所用的较
9 ?  Y1 y4 Z! F3 P4 J- [软的笔是大不一样的。我们曾以之辨明清内府旧藏,并
& G' h3 C3 y4 X5 |2 [6 |曾记载在《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续编、三编的王羲/ [$ D6 m" w$ s/ y5 `+ Y
之《大道帖》、王献之《中秋帖》等不是晋人之笔。理由之# v. O# [( I. Q) o, s
一就是因为此二本的笔划都特別丰润圆熟,其笔头含
, F+ ?/ T& d# z6 Y墨水很多,所以肥厚处不会开叉,用晋代的有心硬笔是
& C  E( L& B9 T8 M. s" X4 P! H写不出来的。此二本最后结合其它方面的印证,认为都
) F2 U( M9 x) Z; D9 o5 G7 U是宋代米芾的临写本。这就是利用工具一一毛笔特性; t$ w  o2 o9 o6 h; x! L
作旁证,来解决真伪是非问题的一些很好的例证。% r+ v0 s9 z/ D
   可以这样说:大致从北宋中期以来,开始有丰肥圆
. g% Q4 y$ z0 x9 l8 N! c* ~熟的较软笔,在米友仁的《瀟湘奇观图》卷自题中就说
4 e0 _1 Z9 e! o% L+ ?% s是“羊毫作字”云云,可为口供.但坚硬的笔(当然同六
. D+ n# V/ ?# K* u7 v% q4 x. k朝人所用的还不一样),在后代的书法墨迹中仍能较多
8 L2 t' Y! Z" S* Y) w/ m7 `看到。用极软的纯羊毫作字,大约要到清乾隆以来翁方! w' s1 |9 `& \$ N
纲、粱同书等人之后,才逐渐形成大家使用的风气。. [& ~) _8 V1 l! C! A+ G
毛笔对笔法的影响,从绘画上看,清代同治、光绪
2 U, R5 ?& G2 D- e- \, U8 D朝以前,画山水大都用鼠须狼毫等硬笔,只在渲晕时才9 _0 T+ B- q! \9 z1 r+ M0 C
用软的羊毫。晚清以來,才见到陆恢等人全用羊毫画的* h( z) W! K% c  _% f0 @2 C. `( g- U" J
山水画,形成一种比较肥软的线条。现在如果见到一幅
- i8 W( D# h% L# E7 K说是清中期以上的山水画而全用羊毫画成,就很有伪# T" ~* k6 L, M- Z5 l
品之可能了(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 F  M; ]; u; g
   有些人写字用特种笔,如明代陈献章有时用一种7 K* ~6 R' r. I2 b5 ]' a3 t
茅草做的笔,名叫“茅龙”,写出来的字不会光俊。清代
: x( J3 J4 L6 {: A' Y有人用绢卷代笔来写小篆书,取其容易圆、直等等。这
7 ^/ x+ S# g2 m9 U都是不常见的例子。
' h, {$ Z& ^: ^; \7 j! b   笔秃了会变硬,新笔尖,秃笔圆。有人长期喜用新
! N- s! s' O4 g0 _9 h" v的尖笔,如清代恽寿平较早期画山水;也有人长期惯用2 B" l5 p; L6 \6 ^' k! y: \: V
秃笔,如明代沈周中晚年画山水。我们看习惯了,也就
4 _- ^# t, Y6 W- v. q+ ^以此为标准。他们偶一变换不同性质的毛笔,笔法上就
* w( J: {2 I" `6 H5 Z. r会起大变化,使我们觉得眼生,如果“刻舟求剑”地捉摸
! L4 ~7 B9 h3 _5 r9 p6 V+ ?它,往往要产生疑窦,或误真为假,这种事例也不少,我
. \3 x- L6 u) z. i7 \1 P/ ]们必须随时注意。
0 A/ n" @- j, r$ E- W# W& V   用好笔和坏笔写字作画,也可在笔法上出现大不
0 Y0 M( _7 A! D相同的效果。例如曾见元人鲜于枢行楷书《李愿归盘谷2 d; u2 N6 z: I( @$ a- _$ C0 f
序》卷,他自己说用的笔极不好,写得大为走样。我们如
/ `* R. g! E8 q果不从用笔方面去考虑,以他的杰作标准去要求此卷,
* E4 I) J- G- P8 \2 E7 U必然会把它否定掉的。绘画也可类推。
; w- T9 t( F( Z$ D# J+ |   2.墨和色  笔要依靠墨来体现在纸绢上,绘画还9 I- X8 [4 _. L3 E
有色彩的施用。一般讲,作伪者大都可以仿得和原本比
. k. Z4 E/ T5 [) V. S较相像,因此它在鉴別真伪问题上起的作用,就不如笔% v! C4 \) z7 a& y4 Y8 _
法那样重要。当然,墨、色的新旧,是可以区别出来的;
$ o( J. w/ l+ V1 E# {# K/ r# Y) S真旧和假旧,总有所不同,多看多比,就能体会得到的。9 U. v, N& [# t9 f9 k
   用墨有个人不同的习惯,当然也不是绝对固定不1 X# `; K0 G( w1 U" B
变的。较突出的,书法中如北宋苏轼、清代刘墉以爱用
/ [1 Z/ H& F" G1 }; ]" f' Z" n+ v浓墨出名。朱耷、王文治则喜用淡墨.王铎写字,经常笔! G. S: U& _$ G" T
上蘸墨极饱满,往往下笔第一字墨走得很厉害。绘画中
" l6 {! }* S, Y' [0 L8 [* I如明代徐渭在墨中经常加入胶水,因此能见到墨渍痕。9 ]  a/ W3 W8 |. S; U6 d
清初程邃晚年用极干墨,蒋廷锡的墨花卉有时羼人赭5 x+ N( a+ j  C1 E
石一色,等等。又见宋徽宗《听琴图》中人物头发和琴、* M/ Y  _9 w3 i# W0 U* ^
几,《柳鸦芦雁图》中乌鸦的羽毛等,用一种乌黑得发青9 p  @( V* E$ W
光的好墨,我以为可能是著名的唐代李廷珪墨之类。这
+ Q3 j$ P' G# S$ s% b是一个特例,与个人习惯性无关。
  ^- U  z8 q  P+ ]  ~   墨色和纸绢也起着相互“托”,“发”的作用,例如上4 |+ |, w  N9 }/ @: o: u# r& k5 l
述的好墨,也必须在光韧的纸和矾得好的绢上,才能发
8 y; u) t& s- j& N挥出它的光彩来。用同样的较淡墨在新的生宣纸上作+ \' \& o8 Z5 S- l
画,住住会变成一种不大好看的青灰色调,浓墨则容易' ]! [4 F1 E( [1 _9 u; x% P
过于“火爆”。花青等植物质颜料,也会在不同样的纸上- b) f5 T: F; ~9 m
现出不同的色彩来。
4 k5 A. s9 v! o 墨、色还离不开笔,有的须三者结合起来谈。例如
) s* V* z" s+ h5 I! Q1 g朱耷经常喜用生纸作画,生纸容易使水墨化开,能帮助
9 N; o7 a/ M: j4 ?4 J5 U/ E0 {( @发挥他的笔法特色。但一换熟纸----如画在先裱好而
8 Q/ {# G; K: S0 o! y" L有了厚浆的册页上时,就大都显得墨色平板呆滞,也影9 f) k1 l: p9 S
响到笔调的活泼了。僧原济在生纸上的作品,大都画得
9 \  `  q! v. ]# o3 @1 R奔放些,因此笔墨往往显得有些“野气”(也就是“火爆”4 u% ?* a9 U. I$ i& l  {3 V
些)。和他画在半熟纸上的笔、墨比较鲜润蕴藉的作品
5 h7 J! m/ k# f4 r1 ?* v! l就不大一样。在这种因纸质不同而使笔墨形态也同时' t0 r# {# I0 ^
起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如果死抠一种面貌、一个标准,
7 b$ y+ T+ `* E2 x# X, u在鉴别真伪时,就会出偏差。我曾见过一件恽寿平对题
' w( @* B5 p" Q) R王翚画墨笔山水小画册,因纸页浆性太重,淡墨发灰,8 N# M3 L7 ?# D5 D
浓墨也不太黑,影响整个画面精神不振,便有人疑为非( C( l# l$ c7 ~3 n: H& X' y6 X! v2 p
真。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 j% {$ c) r' @& R% M+ u1 |
   关于笔、墨(也结合纸)对书画作品所起的作用,前
5 {7 u9 F  q/ C9 {人也有很多论述,例如明代詹景凤《玄览编》卷一说道:
3 z8 E* N3 L5 q“……又吾歙卖骨董吴氏一卷《赵孟頫千字文》亦真,2 r$ h5 Z2 `; g) p, m& H2 I
带行写,大如亨之(郭衢阶)本,是精纸写,第其时所用
( o4 _! f( I' `9 G3 n* x笔毫稍硬而锋芒稍乏,以故虽工而使转亦硬,未如志
! M+ x; p/ i; O  e( h4 s8 U9 c意,神采视昔减倍。夫以承旨手,无精笔即不能作佳书,
4 m" _2 j- @7 ?, @3 T1 _2 N3 ^笔之为书家雅尚有以也。又尝见殷二公子藏山谷老人
7 g$ S+ X% u/ W" \9 a- e《行书》一卷,字大二寸许,笔精妙,使转如意志,而所用
  e& A% ^! v% y7 y9 h, W之墨则烟煤,纸乃白粉云笺,粉又涩而不润,故其书亦( ]' R6 {* {; x$ U7 P; Z
乏采。又京口陈从训《东坡墨迹》一卷(《中山松醪》、《洞
7 a1 T# J5 Z3 y( L, y2 a$ v/ z$ R# \6 X庭春色》二赋),书字近半寸,带行,二卷皆楮纸,亦精& O% A1 y; |; L% {3 b9 N+ ~. M
润,但以墨不佳无光,亦令字乏采,鉴者遂疑其为膺本,
  l" h. L& U" M. @% e) e冤哉。”(按二赋实为宋人仿书)。
# P# {% @1 i4 x6 j% t   这些说法很可以作为我上述论断的印证。3 ?9 i& ?; g5 ^4 w6 Q+ T
   3.结构和剪裁  形体的结构、剪裁,在书画中是一0 x+ s! ]. y9 ?3 M) n6 i  r) R3 E- x
个很重要的方面,但从鉴定真伪是非的角度来看,至多/ T! g, [- q/ m+ d0 r- L) Y' _, r- G# U% k
和墨与色处于同等次要地位,因为它也是比较容易摹& L' U9 @( }/ u" A3 J* |7 }
得像,不像笔法那样难办的。
5 t. h* U. ^$ \  A; `   书法每个字的“结体”(即结构),是一个‘基本单
2 d4 p, ~9 k9 p1 E# {; ~0 j位”。结体中笔划的疏密分布,往往失之毫厘,就要差以
; }$ A# b: \  Z6 ?千里,从这里可以分出作手的高下来,也可以之判别真
1 z9 i( h8 t9 i' I+ S8 P+ Y  H伪。当然也不能够太拘泥,因为高手真迹,有时也会偶7 @( f: p; U2 ~$ r2 k
然失步的。但这种情况总比较少些,一般大都在早年或+ z' `+ V; z6 Y( I' n
极衰颓时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只能局部走样,大体是不
4 B! w0 x* a# H" g- m' i9 Y致太差的,否則就有真伪的问题了。
9 X9 z& J7 b( K8 c7 _) F0 [# I: V   字与字联合起来成为一行、一篇,它有相互呼应关  d4 W4 ]: {0 V' J; ~' j/ z+ G$ X
系,事实上也是一种结构,但通常则不这样称谓它.而5 B8 `2 n/ F- C5 P
把它叫做“行款”。从一字到一行一篇的行款,在鉴别是6 {7 R) `+ M' q/ m; I
否为对临本或集字勾摹本时,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为
$ U4 J9 C! j* u2 ~用那种方式方法来作假(有的仅是副本),很容易使字) c6 y" z. [7 E( L; v8 M
与行上下左右失掉呼应,不连贯,以致露出破绽来。
. b6 b9 ~& F% ^7 |  x   绘画上在这方面对作伪者来讲,更没有什么难题。
9 p8 l$ Y3 H# \+ w8 y7 M1 T当然,一幅臆造的东西,有可能失去一人或一时代的结
$ G2 |& f9 G5 ?# X0 c构剪裁习尚。比如说,一幅称为北宋以前的作品,而在
- A' C  l+ s4 _$ S  }" e+ O, b结构剪裁中露出了南宋马远的“边、角”之景,就可以肯
& v3 Y8 |) c' t, g7 p定,这幅作品如果不是作伪,必定是误定了。但是,有来0 ~/ g) Z2 t, r2 w7 i) y/ ~
历的好摹本和有较多的绘画历史知识的作伪者所仿
0 `* |9 L" |7 Z( n6 X造、臆造的本子,是不大会在这方面出大问题的。
- A6 X$ E' N$ F% @3 x/ m   有些人在书画的形体结构、剪裁方面也会作出特
# u7 C  \! _3 E5 i  l6 ]2 j4 v' P4 y. X殊的形式。举几个例子:如明代仇英画人物,大都短脸! r( t5 Y/ n/ o, ?  F+ o% I, y
小眼睛,吴彬画的山,穿空万丈,李士达画的人,脸圆得- r( i- e0 ~  @$ N1 h
象个皮球,晚年款书‘李士达’三字的左边,象用刀切似
! B3 Z" Q  D* l+ K3 ^的齐,清代吴历的山树,经常见有欹倒的形态;陈撰的
1 {# s' R3 H& N# P花卉,往往缩在一角,象“角花笺”一样,等等。这种固定' F& a2 ~4 o3 E/ c$ i/ M' u- x
的特式,一般都是在画家晚年的作品中才常出现。) t0 [% Y, E( r
   笔墨、结构,我们固然可以分开来谈其特点和重9 @) l: Y5 c- b
要、次要问题,但在作鉴别工作时,就不能截然分开地
" O4 `$ t2 m' b- s- _去对待它们,仍须注意它们的有机联系,即有分有合,9 R0 s! o! u  Q& C* s
进行观察研究。尤其在书法上,着眼时总以一个字为单% Y9 M8 Y- t0 U0 ^$ v' {; |# n! R( S
位,但从中仍要一点一划地看,这种辩证关系,我们必" v, h) g8 l4 J  Z
须掌握好。2 P/ n0 {: S6 n. g; p; F  s, t& B
   有一些笔墨技巧十分低劣的伪造作品,其真伪当: s" }/ O1 S! b( s+ t
然容易看出,但要十分明确地断定它是什么时候所伪! {/ L1 l" v$ e1 x8 x+ H
造,如果单靠笔墨技巧,倒有些困难,因为它“未入流”,8 \0 q4 Z1 x/ F5 t, W3 Y* ]
根本缺少时代特征,那就只能找其它辅证来解决了。
5 n6 p) d* o% M# }! c, B. {; W  2 Y* O. E8 z2 }( Y8 f
下面举一个合用上述笔(包括工具一一笔)、墨、结- W1 f3 s9 @  Y2 L& h& ]
体三方面以“比较”的方式来鉴別一件书画的例子:苏* O6 ~4 i8 ?0 i
州市博物馆藏有所谓明代徐渭行草书《青天歌》长卷,. H, O# s' L0 U% _" t7 Y
用尖硬狼毫,下笔挺锐利,有多个字提笔圆细,又有不
% }# r6 k* O: h少字却粗重特甚;有些字用笔送不到底,笔锋散开虚# t. f9 u8 ]2 ~: h
飘,违反“无住不收”的法则。字形大小悬殊,格式庸俗;
2 q: S" N$ K: `4 g9 }! o结字上下、左右往往忽松忽紧、忽大忽小,极不匀称.甚
9 d- y  f" E6 D' h( k至颠倒,失去支柱,拙劣巳极。又有个別怪形字如“月”、4 g& p" h* Y; @+ D/ _
“下”等,备见丑态。凡此种种。在徐渭真迹书法/ T' |* Q! P2 T9 b' @. U% X9 v
中(图四)从来也没有见到过(或以为可能是我们未见  |% c% b) K7 x+ _6 g% g- B
到过他的早年书,但此卷写得极为苍老,不可能是早1 L) L: q% K0 ]7 R0 B9 D1 R
笔)。按徐渭书法虽险而能“追险得夷”,自称“吾书第
: F& \+ S1 B9 A1 ?) I# [一”。并非胡吹,要是真迹.哪有失步到如此田地的。
1 M2 {( P1 f" t' j* Z; `   又细看卷末款“徐渭书”三字,笔(工具似兼毫)软% n2 \- r1 P# C2 e$ Y
而墨色又稍淡;笔划形式和前书也不同样,如“徐”字的
- O. d/ S  \) h$ m, h4 h) |双人旁几成“亻”,.渭”字右下“刁’笔,向右横偏,不但
: r; j- J0 |5 v% E( b+ X和其它徐书真迹上的签名很不一样,就是在本卷中,也3 j& T; ~8 B  f9 D/ Y# K3 c1 V
找不出一个类似的“刁’笔形式来。因此我们断定此卷6 |2 G6 P% W: k, j  {
书者(不知何许人)当时可能未署名款。就给人钻了空8 \4 ?2 z( M" o" |5 L) B3 e
子,在末后硬加上了徐款,又加钤了伪印二方(此二印
& d+ n1 |0 A' ~, j' M亦未见有同样的钤于徐书真迹上),所以款式地位也显
5 ^7 P) P2 \5 B得很挤、很局促了(此卷曾影印于上海出版的《艺苑掇
9 ^) T4 Z* ^( x& n" \6 v英)1978年第l、2期,可参阅)。
* o0 e3 T4 o* ~6 r  d   (二)书法中的文字考订
- \, C! b  j* Y   本节只谈书法中的问题,也分三个方面,即避讳
0 F/ h. h* g9 h* ~4 u字,错讹字,乖谬,不通顺处。2 L; B* r& j% r8 [8 n+ V; |4 e
   1.避讳字  讳宇(避名讳的字)是历史考据学家的
8 n7 K6 ]4 h( H5 g  [2 b一项专门学问,这里不作评论和细述,只谈读书法墨迹( ^) X# ~/ J* _6 ]$ x0 c
中(包括书法本身、绘画款题以及各种题跋等)见到的% w% B2 y" Y" A% Z: J
一些问题和例子。8 n. d9 P- ~* x( A# t$ p, S# i
   历代帝王以及他们的父祖(也有外戚——皇后家
+ e4 `3 M' j4 I. J  n; c的上代,那是极少数)的名字,不准任何人(官、民)在行& h1 g2 j/ D3 z4 X* J
文书写中触及它,必須要“避讳”,以表示对他们的尊5 B7 L6 |6 g, R) y
敬。书写者自己。也回避自己父、祖名讳。3 q; w9 b' t4 [; x4 f) R( G$ o, m3 ?
   避讳字在秦代已命令实行。传世墨迹中现在所见
- w4 _4 E; Z- p到的,大致从唐代开始。唐宋二代都比较严格,不但本
( b6 C! G" ?6 C+ t9 M, Z7 z字要讳,连同音字(嫌名)也要讳。元代皇帝是蒙古人,
5 K$ s8 A# q/ j6 x* k他们的名字是蒙语译音,所以不讳(程文海因武宗名海7 x* B/ x8 X; c; P
山而改称钜夫,那是极个別的)。明代又恢复避讳,但不
& j6 a) b; x3 @& [. W7 @太严格。清代世祖福临未讳,从圣祖玄烨开始又严格地+ A+ ~2 o/ o& [# d9 y
讳起来了。但二代都不避“嫌名”(同音字)讳。
' w5 s/ |  f! Z# y; T6 u: ?( M   避讳方法,主要有:一、缺笔.例如“渊”作“氵川”;“世
! j, F& P1 t# m! j, k民”二字都缺最后一笔等(以上唐讳);“殷”缺最后一捺,“桓”同样
2 k2 o  w" q) ^缺一笔(以上宋讳),“燁”少最后一竖,“曆”.下日字改口等(以上清* h+ b- H$ e7 a- a
讳)。二、改成同义字。如“纨扇”改“团扇”(宋讳,同音字0 E% R* ]8 e$ ?# [% x
——“嫌名”讳,因“纨”与“桓”同音);“匡”改“辅”(本讳, h+ x' L( p$ \& M' P" I
字,非同音,宋讳)。三、明清因不避嫌名讳,因此有改成
$ u- P3 z: C& W& i2 [8 ^同音字的。如“元”改“原”(画家赵元入明后改名为- T4 C0 n, u- G7 c+ h, d
“原”),“弘”改“宏”(清讳,画家弘仁在乾隆以后的书刊
. ?) ?: X  W1 Z1 w1 ~" G中都改为宏仁),等等。靠避讳字有时确能解决一些问
" Z! L7 V1 }7 h4 V1 k题:例如《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一卷黄庭坚正书《千字' _) q! A5 U$ I
文》,写得很有些“貌似”,但因其中一个“慎”字(南宋孝
- O; p$ `0 ]. A; I- B宗名)避了讳,于是肯定它是南宋人仿书,等等。$ r1 v$ [  Z8 m# |
   此外举两个特例:一、宋高宗赵构临传唐朝虞世南2 X$ m. H7 q! u
《千字文》(旧称唐虞世南书《千字文》),因是临唐人书,
4 r0 c3 p# _8 q# _2 N所以其中唐讳一仍其旧,宋讳倒反而不避。如果不从书& H4 O0 A% }6 o: I& O
法风格上来区別,死抠避讳一点,就要真以为是唐人墨0 J' V  u2 U& W. x( O
迹了。二、宋无名人书《景福殿赋》卷(旧有伪北宋曾肇+ b: U  J7 q6 E' e7 H9 }
跋),称为唐朝孙过庭书,其中北宋讳“曙”字。“让”字,( m3 R" p" n3 t4 F% [7 B
南宋讳“构”字,都缺笔,而唐讳“渊”字末讳。但“民”字4 x" B$ @8 j6 K; C
又改书同义字“人”(不应讳而讳),大概是当时此文. U# Z; T% O7 U. }4 k. V+ i8 S
从唐代抄本上录下。没有把唐讳字改正过来的缘故。+ S* @5 Y6 Q/ x; r/ T
   至于应讳不讳,也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大都是无心
! O: y, B& `) Q5 A遗漏的,不能碰到各种情况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认为是
: }" T1 O2 M5 K伪本。例如:北宋苏轼书的《民师帖》,未避“玄”字讳;又. i9 [+ C) s% h" g: G# l! _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上书文,避“曙”而未避“玄”- t0 M; U2 t2 @% n
字;宋绍兴二十三年御书院《行书千字文》(《石渠宝笈- ]  p, Y! r& w/ K
初编》误定为宋高宗书),其中应讳未讳的有“垣”、“垢”
( R6 A/ j( V2 Y4 H(桓、构的嫌名)、“朗”三字,此册本来讳嫌名的特多,却
3 S' {+ A$ U/ Q6 r0 C! |偏偏把这几个字遗漏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 T2 `0 J- T
   有些官方明定可以不讳的条例,如:双名不讳,已祧- U$ }! Z7 r% R( M
(五世以上的皇帝祖宗)不讳,等等。但一些书写者为
' }% T3 M9 p9 X2 w" X* ~了加倍讨好,还是照避。例如唐讳中的“世民”字。仍大6 y$ C# x7 \* R6 i8 t2 D" t0 \4 m
都避去,已祧不讳,信守者更少。
% f1 Q' V. |% u# q1 W, y& i   在旧社会中,有一种迷信思想,认为作了坏事会受
+ P( n9 }$ L6 L: ~* k到“阴司”的谴责,降给祸殃。但他们为了追求私利又不# ?( V/ R. A6 c5 ]; x: F5 u% P
肯不做坏事。作伪书画是一种骗人的行径,于是作伪者$ ^* Z0 A7 Z, Y6 P$ I0 N
有时也反映一些这方面的可笑的矛盾心理,在“避讳”
( D0 G, `1 }+ b; R字方面,故意露出一点破绽来。如北宋黄庭坚《千字文》卷
. T. `; N( h& M8 m, N" v  a* {9 C# U中避着南宋孝宗的名讳,表示我原是告诉你们这是伪- A4 M9 U8 d/ t: k1 i
本,不是我有意骗你,看不出来,那是你——鉴定者自2 Z: n' L4 q0 _: D! z3 p8 F0 g
己的胡涂,与我——作伪者无涉,以为这佯就可以避免
! O7 l2 z8 @7 S- D  j" `“阴谴”了。只要我们懂得旧社会中作伪者的心理,就不* c) z8 u( k' j- j4 _
致于莫名其妙了。这类事例不少,可见不是偶然性的失
" ^+ r# I; N# I- c误。
* c. N2 T* f+ {0 r7 `  2.错讹字  错讹字大都是不大通文的人在临摹抄5 K0 V6 ^. f! n' ^* A
录前人原来文句时看错了笔划而误书(甚至有书不成
: z- C9 U/ y/ `; N. Y" t字的);但也有偶然粗心大意以致误写的(也有错在抄. v+ i0 X6 R/ J. R5 |
写自己作的诗文中)。这两者的错误原因不一,所以碰
0 M" Q* G/ }1 A( ^8 i+ J到了要分析,区別对待它们。前者例如所谓唐朝柳公权
/ _0 J$ Z" V+ O( \书《兰亭诗》卷,其中“伐木”二字误书成“代水”,“夫子”# H$ [+ O$ l3 Y/ h1 d
书成“先子”。“伐木”之讹当然已很不通,而谢安诗中称1 ^  z. k' g* i+ m( V7 f. |% ]& z8 |
孔“夫子”为他的先子(父亲)。那岂不是大大的笑话了
1 F" ~0 P+ K" u% X$ `吗?想来柳公权这样一个知名文人,连夫子、先子都还
, Q, T+ N' V5 s辨不清,是决然不可能的。此卷之非柳书,在这一点上
% I8 o2 k, N, C* a. a% E已能看出来了。后一种情况如:明代唐寅画《桐山图》
  k$ S2 S2 q# J2 a$ v. k卷,论画法、款字都是真迹,但自题诗中却把“钓”字误
( R5 v) T" e; o6 z. O4 I写为“钩”字。这定是他一时疏忽所致。唐寅此种毛病曾7 w% H0 A* T$ f( E+ J. l) L; g
不止一次地见到过,大概此人既性急又马虎,写完了也
: X9 i& w1 T2 E' \) e* r不再看一遍就拿出去,所以才常出这样的错误。其他如
' f8 ~6 f/ T; i& T明代祝允明、董其昌等人的书法中,有时也能见得到,& ~3 f  e0 @! _
那和前例又正相反,碰到了必须区別对待,不能笼统尽
: Z. u) R% q3 W以伪本目之.
5 B7 M4 \6 x2 l8 X   3.文句中乖谬、不通顺处  书法墨迹(包括题跋)
. Y. @+ l5 n8 t! Y中,有些完全臆造乖谬的事迹内容,或极不通顺的文句* Y! m* O0 j5 P# i0 Z) q8 A, C
不可能出于某人(例如有名的文人)之手的,经过考核,7 N1 ~  v6 P% D4 D3 ?
看出破绽、毛病,就能断定此件必伪。例如,宋高宗赵构
4 {* }2 F; _( b! o6 }《墨敕卷》有关粱汝嘉事。全部荒谬失实。再如,有一件
; _9 L! \6 g6 x文徵明行书《醉翁亭记》册后文嘉一跋。云:“右《醉翁亭记》,
9 l: Y9 v) z7 d  Q- R" r( s乃家君庚子岁书,时方七十一岁,故笔墨精妙如
) G$ G* a( b+ l: B4 c& }% A此。今已逾十八年矣。虽法老苍,然精神终不逮此也。嘉6 X# w0 T, o9 c; L4 s0 _
靖丁巳六月嘉记。”以儿子而批评他父亲的书法“精神% z4 e4 O" {8 w8 K1 x  U
终不逮此”,巳觉不合(封建社会中的文人从无如此言
3 f4 C2 w+ D* h& ]论的),在“七十一岁”上加一“方”字,更为可笑之至,
# v0 L5 ?5 H# P( q9 R8 B  R0 y绝不是文嘉这样的人能写出来的,其伪也就不问可知了0 [2 S5 z; K$ Y
(按此册文徵明书亦伪)。% C7 F7 j0 {, U: b! V' g
   臆造款题的伪本中,有时在年号,干支和生卒年岁: Z' U2 J! V; J1 t1 m$ Q. {
上也往往会出大岔子的。例如北宋李公麟《九歌图》: I# o* V' j. A
(《东图玄览》中著录)(实为南宋人笔)上,竟书有南5 a5 A) a0 J) k& k, D% N: b+ H( \
宋理宗“宝庆”年号,后于李氏去世达一百二十多年。
9 W4 @4 {$ x( e% w/ e/ T: }- e! a又上海文明书局影印文徵明书《西厢记曲辞》册的年款
6 m- w* j( h2 l是“嘉靖己未三月廿又二日”,离他去世的日期(那年
/ @, y: k4 S3 s二月廿曰)已过了一个多月了。不过有时作者自己也会# t& ]# V+ l/ ?$ Y8 C' H2 {! s
误写干支,以致使那件作品推前成推后。甚至成为那个% x" J: n% s- Y  }
书画家死后所作。例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清代刘3 H" ~5 m& A$ `6 m: a0 W) w. g; [
彦冲仿黄鹤山樵山水轴,从画法、款字上看,确是真迹
, Z) `% H! W" w; V无疑,而自题作于“庚戌(道光卅年)四月”,据其弟子
% s% t0 N. \5 o9 S( ?2 ]: o3 m顾子长所撰记文,那时刘氏已经死了三年,这个矛盾只3 o! u) p) I( U
能认为那是刘氏自己误书干支,而画幅决不是伪造的。  v9 g  H: E9 O

% p& W, g! c& m" t5 R. g& K( w ) W' X) H6 l0 ?1 v/ L+ y
 楼主| 发表于 2004-2-2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名家鉴定经验谈

款、印、题跋在书画鉴定中的作用
6 T2 _+ Z5 L+ t; {              徐邦达, G* _( ]5 G+ N/ f* X
   书画中作者本人的名款、题记、印章和他人的观& i1 |3 A' H: e. i; y: x' T
款、题跋、收藏印鉴,对于我们鉴别古代书画真伪是非,# t/ _) r" |& B% u& v, V8 s
其作用是仅次于书画本身中如笔法等的。它们之中,除
7 U- o  O. n+ T* s9 Z法书上作者的名款也是属于法书本身之外,其它都是8 r5 T1 r" A' R- Q9 k7 \$ z# Y
重要的辅助证物。需要指出的是,它们自身也有一个真
& }8 c9 m% I) f6 z+ t* c. h( t: {伪是非问题,只有先对它们加以鉴别,才能运用它们去  l/ Q3 @* i9 K# c9 _  C! U
整别书画的本身。现分别叙述一些始源、格式和所起作% a9 P0 d- C- ~8 I2 F# z$ V$ _
用于后:
1 r( r8 D& I2 n( K! k  一、作者的名款、题记7 S& a* k2 O3 d. g# h, E. i6 F9 h
   作者的名款、题记,当然可以使我们明确知道此件4 [. V3 W& ]) A# C# e
作品出于谁手。它还有一些时代的变化,了解这一变化9 N% f# V4 \, B0 V4 n) ^4 Q! `3 y
规律,也有助于区辨其真伪(例如不合规律的可能为后
5 i  `( J; C+ i! Z5 \4 ?代伪作)。在绘画上现在见到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6 f4 M4 g5 h- f) p; t' M! a. S
有名款,但此“顾恺之画”四字与箴文的笔法有异,定系
# H  u0 Z7 c+ u! K后添。唐代绘画上有作者名款的,只在世传粱令瓒《五
- I6 z* s0 D' X3 ?3 ~! g& p星二十八宿》半卷上见到,五代没有见过有款的。南唐
# J6 [2 S+ L! O赵幹《江行初雪图》卷首一行图名、名款,原来定为赵幹
! U" S! b8 i1 P+ \# v9 q款书,启元白先生以为系南唐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标
7 {  c- |7 T' I, K题。其书体确和唐朝韩幹《照夜白图》上的标签(有花
, S* g: b0 e; c: Z3 L6 w$ m押),早传为李氏书的完全一样,其说可信。又黄筌《写' f8 K) U* ^- k* v8 h; k1 u1 Y- B: p8 d
生珍禽图》则是后添款,因为墨色浮在绢上。可靠的作* u9 r4 F( E, e. R$ c5 u
者亲自书写名款、题记的,大量看到是在宋代以后。两4 c! H* t+ Q9 H7 R- P8 [; |( @0 h% Z  w
宋绘画,所见写简单款识的有崔白、郭熙、李公麟、赵令* }" z0 J$ B+ ?3 B- D9 V1 Q# q6 G) ~
穰、粱师闵、赵佶(徽宗)、李唐、刘松年、马远、马
  b! X( a. |2 W' L4 C麟、夏圭等人,大都只写姓名、岁月不多几个字,至多加: ]8 }9 |! @: P2 J
上一个图名。开始这些题款字写得很小,并且写在边角4 a1 P9 W4 C0 P. E) {8 |3 _
上或者树干、山石上等隐晦的地方(赵佶花押例外)。如
$ H. \$ F9 o, G3 `- ^崔白《双喜图》、李唐《万壑松风图》等。极少数如李公, z0 @4 w  G; N$ L* W1 e
麟、李迪的画上,有写在画面上空隙处的,以长行大篇
4 }: P" n" r* J: t诗文题在卷后或轴中的,现在所见有南宋米友仁、扬无. L$ ~( o. T  d& S$ @
咎、陈容、郏思肖、龚开.金代王庭筠等人。5 Z& \7 {9 I; e+ Q
   在元代士大夫画家中,从钱选到赵孟頫、吴镇、倪
. b! G4 u) p, P( B# _& _3 K瓒等,往往诗文书画三者结合一起,从此其风大盛。其/ q% V1 D  W8 f
部位,卷子大都写在末后余纸上,只有少数例外。也有
5 P1 e, Z. d9 B- T4 b8 U  \' A6 C在本幅上另写一行图名,一行年月名款的,如赵孟頫
0 |& L# k/ Z9 T《重江叠障图》。至于不善诗文书法的画师则仍旧只写2 b+ t& F' ?: H7 v
名款,但在轴上的部位也有移到上方空处的,如颜辉等
' \/ f% m6 o% w人就是如此。: K  ~' \* B& i6 y, _
   明初,大部分还与元代习尚相同。明束清初以来,8 P; ~9 {% B9 R
渐多将画卷上的题字移到画幅中上边空地,不再书在
" H% r6 ]* b4 L后面。明代册子有的本幅上仅写名款或钤印记,或竟不
4 V! u1 B3 K7 `: Q$ A8 s着一字;或在对页上另作书题,最后另加题题一、二页。
  X% F5 F- X4 v% Z* G- u清中期以来,在本幅上每页题字的逐渐增多,而对题和( @; I0 n9 J, W$ A7 w2 o7 [; c, X
总题一概少见了。
, p) `5 m; `6 D- A9 T; L   总的说来,宋代无款多于有款,简单小款多于长
3 N1 V& ^) G3 d: `# ]款。元代则相反。但到明代中期以前,也还有极少数不
5 T7 P& [% ~" A7 L: g! {( n3 U落款的作品,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清康熙以后.几
% \; l8 {3 F9 G( Z9 _7 n乎无画不题了。明、清以来.甚至有乱抄一些前人旧句
0 Z4 w, f0 f  W* x$ P- F4 f填补空白的,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近代。' i: [# ], k# I) @% \; E
   古人有名、有字、有号,还有别号.如钱选名选,字
" ]( P& t* P- F6 `, u$ b舜举,号玉潭,别号霅溪翁、清癯老人、霅川翁、习嫩翁! V% r. n$ ~. F% t1 ^6 V, n3 m
等。自己在书画上一般都书姓名,有时连姓名带字,如写“钱
7 I) A0 S" ?* P6 Y; \5 ?; P" b/ U. [选舜举”的。清代以来有以字写在姓名之上,如“铁生奚
# z: Q$ u3 u: K. C冈”。某些人晚年在一般书画中有专写别号的,如黄公望7 u6 Q* E& E) Q- z) h
七十余岁的绘画作品大都只写“大痴道人”,吴镇则写
9 m/ T% Q# C8 t, C2 C“梅花道人”等,从未见过一幅他们自写姓名的(题别人的
9 [/ A2 `  B2 p$ o. a跋语款字例外)。钱选、赵孟頫的一般书画上有写字“舜举”、
9 e4 V9 d( n% m“子昂”,但大都不冠姓氏。尺牍有具姓名和只书名不具姓
2 [, V2 X' {5 n' t; N7 |1 N二种,老年人给晚辈偶有书字、书号或别号的。明末有; a* @5 m+ }- F
双名的人,如“元璐”、“道周”等,在尺牍中有时只写下9 E- `) R+ ~. i
一字如“璐”、“周”等,但上面的一字,必是兄弟排行字。5 P) ~# C" F" O; f6 V
偶有少数排行字在下的,则少写下一字.如戴本孝兄弟: Z: J. b6 ]7 [7 I' s# U' c
排行是“某孝”,因此奉孝有时只书一“本”字。有的人又
, n" i" c$ {0 B1 S* P4 F4 c0 m在名字下面加一“生”字,例如“涟生”(杨涟)、“周生”' \$ t; B8 @( Q( }5 m1 K
(黄道周)等,不知者容易认为他名叫“涟生”或“周生”.
* ?3 W4 _6 G" G9 v; s, e* m8 \这种写法在前代我是没有见过的。曾见《石渠宝笈》著" z- R% h) p( |. [
录的宋人尺牍中有一通具名为“莘”的.鉴定者以为他3 M# U) c) _. a' B- f
是双名的单写,就附会称之为“徐梦莘”书,这是完全错3 ]: U/ J8 i8 c# O  v, `$ v; Y, ?
误的,因为宋人还没有那种习惯。南宋人官场中来往的/ d( ]5 g* M7 Z. {0 @0 a
书牍称为“札子”。从绍兴时候起就有这种格式,最早见/ Z/ I) a/ s5 }6 y" K
到赵鼎书《郡寄帖》,其格式是:“右谨具呈,某某官某姓
7 ~/ A9 }8 t. k* {某札子”。这个形式在北宋尚未流行,到宋亡又跟着消
" H; `' t) H, v- Q; {3 x% R失了,它的时限是很短暂而清楚的.明代尺牍有的前有. g6 P' B4 y7 Q, t/ ?
单帖“名刺”,本文称“副启”,所以不再具名,末后只书0 L. W8 {: {  @
“名正肃”三字.这种形式,大约要到万历间才出现,一. W  v5 a4 k# Z+ K- L: a
直持续到清代。  w' ?/ i8 T. `: K2 f
   个别人有特殊的习惯,如明代董其昌有“书不玄宰$ u% V3 `- [7 H# A( n' G
(号),画不其昌(名)”之说,这只是他晚年大部分作品,
" x7 h( G! d4 E0 n但也不是绝对如此。清代朱耷,在书画中从未见过他写
( u1 g8 X. x+ B% b$ J6 g* u这两个字,朱氏中年为僧时书僧名“传綮”。稍晚书“驴0 U1 H! O2 Y3 H/ Y- B! F# S
屋驴”等等别号,到60岁以后才书“八大山人”,段落非. R' _4 N5 d4 L! d& p
常分明。其他题上下款的称呼,各个时代也有不同的格
/ ^. X  h9 M; |" y! N0 S6 q" H1 n式,例如清道光以来才有在上款中称“仁兄大人雅嘱”
. m6 I) Q+ [9 ~# F9 x等字样。其余不一一详举。
, M$ `0 m3 ]5 r0 S& F0 N   如何对作者的款题进行鉴别,巳如上述。但要注
' I( O! X/ A/ ]9 D; O3 N3 }意,如果碰到代笔画,就无能为力了。
4 o) ?& U3 l; s) W! x5 H * y4 V: z$ {$ ^' x" J

5 J$ H: G6 m& n) _0 h6 i! D二、他人的题跋1 d) u8 @$ h% j1 q0 e+ n
他人的题跋,包括题名(观款)、诗文题跋、标题,签
9 X+ j& p0 w$ q! W: X4 O题、引首书等,它们有后人题前人作品的和同时人题同
: C* [* g- O$ \& s% ]1 G0 S$ M时人作品的,应当区别对待。
0 L. q7 v& e) I+ E+ u4 ]7 E   题名(观款),是指某人看了某件作品之后,在作品
8 |9 C; a5 q: \& G* D( Z( x本身或者接纸上题上一个姓名,不作其他的评语,其始
( O( z- m0 W% j+ @: y: e" J. {大约在晋、南朝宋时代。按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5 t% _6 J  y7 P9 H) R6 @: q, c  j“叙自古跋尾押署”中说:“前代御府自晋、宋至周、隋1 a% S4 O* x1 u8 ]! P5 |; V
收聚图书。皆未行印记,但备刊当时鉴识艺人押署”。现
2 \" `$ T; R4 f4 i1 h* U) v) T在我们所见到的有粱朝唐怀充、徐僧权、姚怀珍、7 r5 ]! _; ~8 b; R
满骞;隋朝姚察、朱异等人(都是唐以来摹写的),其% Q1 c/ M6 w/ `
字大都写在书法本身中间或纸绢接缝上或末后空处。
5 {0 {# n6 a1 e据张彦远的说法,比之于“印记”,邢又等于后世的鉴定
2 d: ~3 {" M$ Q印了。隋、唐以来内府藏的书法,在尾纸上大都有一系
# n: m- n6 C3 a" X列的负责鉴定人的押署,有写上官衔的,上面又有写年
6 \9 D5 O* G$ f! U5 Z9 C0 T+ k8 W号岁月的,形式比六朝繁复了些,所见如王羲之《奉桔( }2 u; j* E) w0 R+ t
帖》后,有隋开皇十八年诸葛颖、顾柳言、智果等题名2 j& O$ i% p+ N
(疑亦勾摹)。又曾见唐代韩幹画的《照夜白图》卷上有, q# p) [" C. D. _2 T
(张)“彦远”的两字题名,书于画中空隙;又旧称晋人书
7 i6 c  {1 B  D3 K) A5 J8 ^《曹蛾碑》卷上有唐代元和中不少人的题名(出于后人3 m+ F# S) X- |% Z# l: j
临摹)。明代还有一些著名装裱艺人,如朱启明(见于宋
9 j' e) J( t6 E6 w3 X# u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后)、汤杰(见于元代赵孟頫
6 v& B% G4 S" ~6 j% }/ r! U1 l《重江疊障图》卷后)等,也喜欢在卷尾题上姓名,但不5 X4 b+ X4 X6 z' ?3 Q
太多。7 |  r. C9 l- G5 {0 l; N+ x) t. B
   1 u7 g9 ?3 G/ }# j( g# T" o

* N. j+ T& b& |
# n* Q7 L6 b" o6 Q& N 8 d0 K, [7 ~/ |( X% S2 k  t
  诗文题跋,我们现在所见到最早的是宋人之笔。这6 o  s' z; r4 ?
种较长的诗文题跋的内容,除了鉴定是非真假的评语
. l6 g  z  g4 U6 q! Z以外,有的为描写一些绘画中的故事或景色等。其书写$ T9 k+ W/ c. j! X
部位,大都不在那件东西的本身上,一般手卷在尾纸、
* y% J- w6 R7 s8 M* [, b隔水上,轴则在裱边,册则在副页等处。+ C# `# M+ q6 b6 f  Z4 e3 k. e! M
在同时人的作品上题诗文等等,大概最从汉代的
. o& Q2 @# a+ `图像赞上演变而来的。到北宋时渐渐盛行起来,如苏
+ [3 k& N" w% D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往往为他们的朋友的作品题跋。$ N2 a* t& E1 _6 }2 P7 H& F
当时他们虽不一定为了鉴定真伪而书,但到后代却成; S4 z! t& X5 n+ S
了极可靠的鉴定依据。例如。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无
8 x/ Z1 z4 `' Y" g9 W7 b5 T% \款印)。本身和后面尾纸上都有黄庭坚的题字,他们之; k0 L; c3 O5 ]/ e! x. {& G
间的友谊和黄的善鉴,我们是早已知道的,所以此黄庭$ \" p  `+ w/ F4 [0 A/ s. |6 S6 f; j
坚题,等于李自书名款一样,甚至比李氏本款还要有用
, B# P) {' Q$ g8 R4 ?" F4 ~, a4 Z些,因为黄字我们见得比较多,可以比较,而李字少见,+ k4 A5 h! A7 k3 ]) u2 I( s
我们心中无数。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苏轼《古木怪石5 Y, q' x, h; `7 Z( g$ S( }8 c8 v
图》卷(无款印),后接纸上有刘良佐诗跋.苏画就是为
& _) E& e  H& Q7 R- z" e刘作的;再接纸上有米芾和刘诗(在本身与二跋的衔接$ l" d% a) [/ R8 ^7 v
处,都有南宋王厚之的骑缝印,所以能相信二诗必非后
! \* W( C# p8 K8 q配)。米芾与王厚之都以善鉴知名。米氏又和苏轼有交
- Q+ t7 k; J, c% {, H% h往,苏画虽只见此一卷,但是因为有那些题跋(米芾字* y7 Y% k1 L6 h9 x% R
所见较多)的保证,所以可确信其为真迹。又如元代陈4 p  |3 [  x4 a8 C' z- `
琳《溪凫图》轴(无款印),本身上有赵孟頫题字(还有赵( [- N% Q5 c9 R$ e' ]+ A, |
氏补画一些花石和沙坡),陈是赵的弟子,又黄公望《丹7 A- B  l+ a" }/ ^' r" u0 k- a
崖玉树图》轴(无款印),本身上有张翥等同时人诗题,
7 b/ B7 I7 |8 M) l: v赵、张的保证当然都是信得过的。又如元 高克恭大轴《云7 n  L) v' h  S+ f8 Y
横秀岭图》、《春山晴雨图》(二画都无款印),《云横》一
' D; x& z0 b. T, B" V4 q# n图上有邓文原、李衎二题,《春山》一图上有李衎一题。" h3 @! N) ^" J1 C3 L! \3 z) F. l
邓、李都是高的朋友,并且又都是鉴赏家,所以我们也) V  s4 B5 v! z, J5 v; m# n( R
能完全相信他们题的二画都是高氏真迹无疑。
# H$ p+ H, ~' c! N" C$ d2 c   以上这些例子,最能说明题跋也有足够的力量可
2 F" G  q" W* X* o; C" p. G; @以辅证一件绘画本身确是真迹,几乎同作者自具名款、
/ `6 J  M7 K9 R" F0 c* G# A5 w3 f: \所钤印记有同等的作用。一般的经验证明,凡是题跋确# ]' Z/ y& O% C( v
实可信的(不伪,不是后配,跋者与作者有紧密关系,并! D1 E; L6 g" H0 _' D1 D9 f# {
且又是个善鉴的人),其本身大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a& i6 `, c) Z: G: y2 A6 ]2 r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a- E3 k5 @! z# X/ v# w% \
元代以前人对真本与摹本,在跋语中往往不大区3 U0 ~2 |- M2 j! p
分,有时明知是摹本,但题语也和题真迹一样地予以赞  @5 g/ m2 x1 r
赏。例如宋初人摹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宋人摹北宋刘  ^6 q' B3 V7 ^; ~( Z
敞书《秋水篇》(都有很明显地是摹本的证据),前者后/ T: q/ b) d  K% T. k' w
面某些北宋人的题跋里,后者某些宋元人的题跋里,很0 n9 H7 A/ C  m! ^! ?1 v* l
多没有提到摹本二字。他们只在见到凭空臆造的东西
# t! i4 ]. t) d时,才不如此对待。摹本亦称副本,因为它可以保留真
9 E) z) u. b# O. Q  ]: [* w; e4 I- P( f迹面貌,以广流传,以永流传,为真本之副,所以前人同( X4 }. ^0 I  N2 m- Y) v% z
真迹一样地重视它。我们见到那样的题语时,要仔细推
- K5 @4 v6 f' A/ `敲,以免误会。- n8 x* o3 N' s( ]1 p) E
   有些前后或双页相对,书画并重的“合壁”卷册,本) H9 I9 n/ b0 v2 J' ?; w  N9 e
来不应当与题跋合论的,这里附带谈谈。例如宋人无款
+ `; I9 X' `- t7 t印《青山白云图》纨扇一页,对幅宋高宗赵构后吴氏书
4 _1 {& D4 U% X0 t2 T0 _6 s" v诗二句,书法极象赵构,用小“坤卦”印。这是一把纨扇
3 ?' d6 [. r$ D( S+ T的两面,尺寸、绢的质地完全一样。画仿李成、郭熙一" o4 g( s6 w7 p  |% I3 Y; a. A
派,艺术水平不低。据书传记载,那时(绍兴年间)仿李、4 U' e, ]* @/ {
郭山水的名手有杨士贤、张浃、顾亮、张著、胡舜臣等: O" L# x! d- K' r' k3 o, L
人,未知此页是否就是五人中的某一位所作。因为南宋" h" y# R: E, G
帝、后题画,我所见到的(以有画家落款的为据),不论  F2 M! H( v) _1 ]
在对幅或本身上,都是题当时的院画。如高宗题李唐、
  B7 w; r0 l6 ?5 m# _" E& ^, B( v  V马和之,宁宗题马远,杨后题马远、马麟,理宗题马麟等
5 R% v' C4 X0 y等,从没有宁宗、杨后、理宗题绍兴或淳熙朝院画(除了
9 C2 Q/ {: q% X4 p7 f7 f0 m高宗偶见有题唐以上画卷以外,更没有见到宁宗以下
/ \" N! C+ B# X3 r$ M4 ?% h  D诸人题晋唐五代古画的)。以此类推,那些无款画,完全: F5 N. B$ j5 z7 ?; d
可以从对题或本身题字上来断代,而且是比较准确的,
. [7 i2 a3 w- u0 ]! X《青山白云图》自然不会例外。; f% `. a; H; }" L/ ~0 N
   
! T9 D6 D5 t( e& m( i7 D 4 J; m8 V3 e0 X9 ~  v
   标题、签题是为标明那件书画的内容,同时也有鉴, p7 \( ~% j0 ?- V8 h
定的含义。我们见到的最古的书帖标题墨迹是唐摹王7 E, t" O/ c. N+ t1 g$ p' J* p
氏一门书法上那几行,虽不一定就是王方庆书,但应是
5 k) x" z3 e5 B+ c唐人手迹。西晋陆机《平复帖》前面的旧签,也是唐人所
9 c5 T1 g+ S# t& m3 W书。宋徽宗赵佶手书的书画标题,都有着一定的体例,
7 H# H1 O& o" y, x如古书帖,用月白色短小签,金笔书字,贴在卷中黄绢8 `/ J4 j* ^" w) ^3 `) Q
前“隔水”上角(都在贴近书帖本身一边)。绘画則书在! K2 g2 ?0 p3 }9 H4 V
黄绢隔水左上角,用墨题,字比绢签稍大。偶有例外的,* y' Q; g9 d  B8 z
曾见墨题唐摹王羲之《远宦帖》。题近人(五代、北宋)绘" i7 C8 s9 }/ C) q6 h% R( A
画則有些题在本身上,如题南唐王齐翰《勘书图》等。金
; ^) n7 U, C1 n% O( E# Z代完颜璟(章宗)字学赵佶,也仿那样的格式作墨题,题$ B% j* ], b5 R# v8 m+ }& N8 ]
古今(包括北宋时的人)绘画。明万历年间郭衢阶有时! l  Y( J1 {# c  i) M. W& c. e
用金书标题在古画前绢“隔水”上(如所谓韩滉《文苑
6 U( h0 U2 K9 J图》),这是仿徽宗内府格式,但字体并不学赵佶。
0 R4 I8 D! a  ~+ ?0 g9 d6 o  b- @   标题、签题,在清初以前,大都不具书者姓名,约到8 q6 |, K6 I7 }& ~
清中期以后才渐渐有具款的。后来又有并落上下款的。
1 l: v8 H0 y+ q: C3 U标题有各种形式部位,卷子书在书画前“隔水”绫绢上( I# p5 F* H0 W: q5 Z" A- C6 `9 v+ C
方,轴子书在裱边(与书画齐头),有的书在纸、绢签上,8 z, g. Q! r( l
然后贴在上面所说的地方,更有贴在外边包首上的“外1 q( i* T* t: _9 U/ o
签”。
: G4 G6 \! _" c    " \$ S. H; z$ s, w+ w! z

$ I8 i, r0 b5 M7 n  引首书。在书画手卷前面装一段素笺,名为引首。
( R$ l7 ]* f$ D  c, R+ V它的起始大约在明代前期,原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卷7 X7 s' `. H# V/ s! m, \. g( h
心子,后来有人就在此纸上题上几个大字,也笼统地叫
% d7 ]1 v" h2 h; m! _0 l$ P作“引首”。现在见到最早的有永乐间程南云题夏圭《上
3 ~% a. U4 A5 T% U9 p林春雨图》卷,正统间金湜题元代钱选《浮玉山居图》卷
6 V  a+ X5 [& `1 Y5 b等。引首也是有题古书画、有题同时人的,它也可以起; F% S' z4 f! ?3 y1 |1 C7 g* _, ]
一些辅助鉴定作用。至于在元代有些斋、馆、堂的匾额,+ Q% x5 \7 L: J
所见如周伯琦小篆书的“西湖草堂”、“秀野轩”等,后来
# T$ u3 y, M( `, E2 Z被移作诗图的引首,那却是例外的。明代亦偶尔有之。
8 |, c' _9 K: [) u, P5 P) w9 a   题跋(包括上例各项)对书目鉴别所起的作用,固7 w4 A. ]# y& G4 v% Q
然不小,但亦不可全信,例如元代邓文原题宋仿王羲之" f& }9 f% k+ K4 q
《雨后帖》,称为真迹(当然此帖决非元初以后的伪作)。, e3 H" _2 }* j& B
又元代钱选画,同时人的伪本很多,但又往往有较多的
! b# D0 s6 S! R, B, Q$ ~同时人题句,他们当然也都以真笔视之。例如《孤山探
( ]  P) Z  X5 Q1 c  e$ v$ P& i梅图》卷、《青山白云图》卷等等。又如明代董其昌的一4 [/ H; a5 P7 r$ p- v, M; j: [
册(现改装成卷)绢本墨笔山水,原是“松江派”画家的
! A) \4 v! A7 ~- K5 X7 C( S1 J5 z* M3 ^代笔画,上有自称“门生”的冒襄题跋,却硬说它是真
) e" Z0 c# ]! t迹。又清初名书画家邹之麟、恽寿平等人品题(恽题见
5 G0 G3 o; T% a+ K2 I《瓯香馆画跋》)的所谓北宋僧巨然画的《长江万里图》5 f9 N) I1 F2 z. [- o+ T4 E
卷,原是无款南宋人之作,风格非常鲜明,试与巨然真迹
; `9 y! r7 ?, N8 Q( e: s/ ^3 c8 {0 f3 C如《秋山问道图》、《层崖丛树图》等来比较,面貌显得' Q6 ^* l, x0 |' D, a
完全不同,可见那些鉴赏题语都是不正确的。至于清高' n; q' `# Q' `/ H6 z( o
宗弘历对一真一伪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颠倒$ G. T* g) N! l8 ?
品题(伪本题至四十多段,奉为“至宝”),巳成为讲鉴定+ M) Y$ J: U0 ~
者尽人皆知的大笑话了。之所以有这些错误事的出现,
: }: }3 s) q) p7 |: q究其原因或是题字者本来是浪得虚名,并无真知灼见;8 i- `9 L, r7 m8 R6 n9 t' Z
或是粗心大意,偶然的疏忽,或是为了射利,说伪为真,
6 c# i) ?  {8 Y- X/ y4 y& ~6 N评近为古,或是对上司(包括皇帝)或朋友的命令和请2 e- D8 v1 m* m+ h  f( X. }. z
托,有时不好讲真话,只能曲笔奉承或敷衍塞责。我们
7 \! E& |/ b4 J* f( z$ e: W6 T必須要懂得这些情况,正确对待,才不致于上当。 % k2 u) h* J. L! J! p! Z  p; @4 v2 e
% r; b$ |5 h1 \

1 T2 f+ {! {5 {; R% E% B3 a1 u; c  三  本人印章4 D2 {$ U% E3 r) x: b6 r
   书画上钤印,起始巳难详考,唐代只见法书上有6 W: ], N% g# D& D8 M- F" `
印,绘画上则尚未见到过。宋代书面用印的也还很少,
  `/ g. u: b" Z# m9 O5 x$ \直到元末、明初才渐渐多起来,明中期以后几乎没有不
! q2 b9 {) l$ r+ }3 ]% Q% T9 {0 H用印的书画了。有的绘画只用印而不书款,但清代就少
! L" g1 j6 L$ X* a有这种习尚。$ f8 _. N: Q( w" v& H
   唐代法书,孙过庭《书谱序》上有一印,但巳模糊不
4 B7 n) o: r2 G4 l+ m% ^0 G辨(所见此为最早)。两宋法书,苏轼、黄庭坚、米芾、王
+ b! X- E) Y! ?0 C岩、赵构(损斋)、吴琚、赵孟坚等人都有印;绘画上则; k" [/ X2 [6 q2 I+ V5 e3 a# T' I" s
郭熙、文同、赵令穰、扬无咎、郑思肖、赵盂坚等亦有印。
0 a- `1 B5 P" _7 A; ]$ M元、明以来的书画上极少有不钤印记的,但倪躜中年以8 }* W/ ?5 a! v* G
后的作品,所见都无印,只在《陆继善摹楔帖跋》(42
- k4 y: l- x; {) {- w8 [  b岁作)和《设色水竹居图》(43岁作)、《小山竹树图》上见
3 x8 R  {4 ~( ]9 L9 F到过几方。明代董其昌画也有一些不钤印记的,据说都: I) _7 t% l# E
是家藏的得意之作,这是特例。
+ v" q* p3 A* l9 L: S* y. O   法书钤印大都钤在书行之末,更有在首行前上下
, n8 [3 s3 s: P0 ?加钤“起首”印章。尺牍书铃印的较少,北宋人有钤在日: L  A4 D6 p. f- `( c# }! ~0 u
子上的,以后有钤在名字上的。明代有用白折子书,称
" d% C6 u# S" y. K为“副启”,前有“名剃”单帖,书者将名印铃在“名刺”与
& Z: A( w( f4 r“副启”上中缝;现在“名刺”尽已不存,所以“副启”上只
! K6 o) h4 Y, H$ x剩左半,不见其全了。
1 F5 I9 e7 c% A+ H/ p& x' z   绘画有款题的大都钤在款题下,亦有用“起首”印
0 o" ]( R6 N$ b; x的;手卷亦有另在图前后加钤印章,挂轴、册页则在左
$ C4 G- d- h# R) h! D% ]- F右下角加钤“押角”印;无款的手卷钤在图前、图末,挂6 `- d) ?  M# y" N: x/ x( B5 W
轴或册页钤在左右下角,也有钤在上方空隙处的。
3 |# [6 W, T+ y' M   书画长卷须连接二纸以上的,作者往往在接纸中
: P# w4 }" ]+ ]5 K! g+ W1 }缝加钤一印,名为骑缝印。也有不钤的。8 x5 ]0 r7 f. |$ x8 A: ?( i

6 M, S9 B, u7 B1 N0 {& ^- M, w , e- G# ~- i( ~3 f: B  u8 `0 A- O
四  收藏印鉴
1 i' K  N' `% ~& n7 i   书画上有收藏鉴赏家的印章,据唐代张彦远《历代  S+ l3 S1 h6 m+ a
名画记》说始于东晋,但东晋的鉴藏印我们现在没有见# ^( l5 A, p6 K: H! C( q3 [
到过,所见只从唐代开始。" E# Z1 k1 [7 \: B
   历代鉴藏印章可以分为两类,) {# F8 q* q/ {% {4 `0 `9 P7 s3 i+ a
一类属于历代皇室的收藏印,我们习惯称呼为“御府”或“内府’印,  C, Q' h+ n6 L, W, u3 U* B7 F; S
一类属于私人收藏印。前者唐代有“贞观”印。五代南唐有“集
; H( h4 [: D7 W0 s贤院御书印”(用墨钤)、“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 N) Y& o! y/ N% M1 [1 F# d! c* Z
宋代徽宗,见于卷上的有“御书”(葫芦形)、双龙圆形
" b6 Q) c: E0 |(法书上用)或方形(绘画上用)印、“宣龢”(连珠)、“政
" H" q4 C/ c& Y% z" z和”、“宣和”、“政龢”(连珠)、“内府图书之印”(大方,九0 p2 K7 B7 Y2 R$ _$ ?
叠文)等七玺,有时亦用“重和”、‘大观’等印,又偶用9 [/ ]+ S2 j& L9 Z2 F% t
“宣和中秘”长圆印。南宋高宗有乾卦圆印(绘画上专
$ ~7 u2 e; N$ N9 ~用)、“希世藏”、“绍兴.(连珠,多种)、“睿思东阁”、“内8 A% `4 V- Z1 r( f- p8 W' e4 n
府书印”、“内府图书”、“机暇清赏”、“机暇清玩之印”# X: h; w" ~4 l# M3 T
等。金章宗有“秘府”(葫芦形)、“明昌”(长方形)、“明昌8 k4 \- I. R. b* |9 n( E& `& N
宝玩”、“御府宝绘”、“内殿珍玩”、“群玉中秘”(长方
1 n, y2 y& w: t$ L形)、“明昌御览”等七玺。元文宗有“天历之宝”(大方
1 s' `8 L" |# g# F, N5 O印)、“天历”、“奎章”、“都省图书之印”、“奎章阁宝”等- a, W' A" ?. v7 [3 m! f
印。明洪武中有“典礼纪察司印”(大方印),是内监掌管5 y: z& c$ ]1 i$ a' M$ h
藏物的印记。清代高宗弘历的印记特別多,不能详记,
/ q, j! d% i: _+ r可参看《石渠宝笈续编》首册凡例中的叙述。属于私人
8 @+ C* y( u) n) U收藏家印章的,唐代有“世南”(虞世南)、“褚氏”(褚遂
! i% K0 F0 V) M% r6 H$ o4 K良)( 以上大都是摹刻)、“三藐毋驮”(梵文:太平公主)、" H" X. X% {* g2 R9 }) v3 p5 j
“永存珍秘”(王涯)等印。南宋贾似道有“魏国公”、“悦
" M8 w6 l; |+ \. T5 P; }/ v# G生”(葫芦形)、“秋壑图书”、曲脚“长”或释“封”字等印。
+ _8 n. g& M8 n' U0 z元鲁国大长公主有“皇姊图书”、“皇姊珍玩”等大方印。! U( M8 w* S$ P/ t, U
此外如郭天锡(佑之、北山)、赵孟頫(子昂,松雪斋)、乔
8 e( X# L. E' y! E5 ^篑成(仲山)、王芝(子庆)等人的印章,他们都是比较有
; z  _: Z2 ~, K- ]# {眼光的鉴藏家。明、清时代,私人收藏鉴赏家是很多的,* s- X6 ~* \$ G2 @' L9 D
经常见到印章的有朱棡(“晋府”,“敬德堂”)、沐璘(“黔
9 U% u( Y  B! d宁王”)、华夏(“真赏斋”)、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停; @, k- G( B2 ^* o" \
云馆”)、项笃寿、项元汴兄弟(“天籁阁”)、耿昭忠、耿嘉# e& {* Y+ w: Z, H& v- b
祚父子(“琴书堂”),以及陈定、梁清标、孙承泽、曹溶、
& F  M( v7 W) |! Z& a* z宋荦,高士奇、怡亲王永祥、安岐、缪日藻,谢希曾、吴荣
9 p$ L3 Y1 t# O, f. u光、毕泷、毕沅等等,他们的印章很多,不能一一例举,( X7 v/ _' |4 W: ~1 p
但凡书画上有他们的印记(不伪),大都优多于劣。
  L$ G6 k, n% i0 ~7 E   鉴藏印记所钤部位也有一定的规律,手卷大都钤. R: b5 ^# L: k8 u
在本幅前后下方角上,偶有钤在上边角上的。长卷接缝7 k& {# f) `* ]9 h/ o# b5 v" w: c4 p
也往往有鉴藏家骑缝印。此外前引首、后贉纸以及绫、& ^$ N# {# F- F$ ]4 j1 h
绢隔水等处也都可钤印。挂轴、册页等也总钤在本幅4 Y9 `+ B* @, j3 B  c3 \+ H( l
左、右下角或兼及上角、裱边上。各代内府鉴藏印所见0 E* j) m: D1 y& z  Q/ U
有成套的,也大都有一定格式。特别固定的如宋徽宗的
' E  G9 w6 K) M  g宣和七玺,其钤法格式参见文末。金章宗明昌内府装卷
4 U( ^; G4 r8 A: T$ N) `) a9 h6 A格式和铃印亦如宣和,只隔水把黄绢易为花绫。宋高宗
$ }5 m& [0 y& w绍兴内府乾卦圆印规定在绘画手卷上钤在本幅右上
7 y5 \( H8 G3 y7 e  v, p方。“希世藏”钤在书画本幅右下角,“绍兴”钤在书画本
. \$ E. H2 q) p: J( i- R幅左下边,其它則无一定部位。明洪武“典礼纪察司
2 u9 H$ j5 n( f+ j2 X( r# D- s' H印”,手卷中横钤在右下方边缘,大都只见末行“司印”1 ?9 I/ Y5 h" H4 a$ ]% ^
二字,偶见中间“纪察’之半,大约另外一半印文,是钤
3 V3 O* x8 S$ j  _7 Z& E7 s$ o在执掌簿子上的。清乾隆内府五玺也有一些规定,大致5 r! z. T- u3 Q
右上钤“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二印,中上钤“乾隆
4 `6 |/ [: z+ |& O御览之宝”(椭圆形),左方钤“乾隆鉴赏”(圆形)、“石渠
  w3 q6 |+ O# F" K0 F" h宝笈”二印,这是常见的规格,但有时或增或减,变化亦
% R" ^# h& j& K; H; A- f多,无法详举。一些私人收藏家的印鉴,也各有一些自
% x' B" n. A/ |己的习惯,如项元汴的藏印,所见在一件书画上,钤印
6 R+ R0 h6 U' r! U' V有多至二百余方的,其中有一印重见多处,印色并不相
, d3 e' ?' x7 [0 ^9 ^! d同,可见不是一次钤上去的,最少的一般也要在三、四! ^! x3 B! I$ x/ k$ a6 \
方以上。又耿昭忠、耿嘉祚父子也有多到五、六方或以3 K9 P8 k& }( q; Z; g- `6 f# o2 d* S
上的。以上这些规律如果我们熟悉了,对于鉴定工作很
6 Q  H5 V( M  h$ K有用处。如宋“宣和”、金“明昌”内府七玺,如果离群(除. }& v! z8 V6 V5 G9 O
因重装时原绫、绢拆换失掉了些外)或不合其部位,项3 _' X1 d% V9 S, ?" D2 U
氏、耿氏只钤一、二方的,这不是书画本身有问题,就是
. V% Q9 H* M2 r这些藏印为伪的了。如唐摹王羲之《奉桔帖》上“宣和”" y; L$ q6 o; R$ c5 x5 O
诸印(按此帖瘦金书签亦伪)、传称王摹钟繇《干字文》4 N1 G7 g% P! h( o7 ^
和宋摹阎立本《步辇图》上“明昌”诸印,多半或完全是2 E+ x- h. ~% e, e6 J6 Y
作伪后添的。+ E5 c: y9 }* N. [* P7 \+ F
   关于书画作者印章和收藏鉴赏家印章,在印文、印
' S5 `; ]- h' C0 @- H. W形、印质,印色方面,各个时代也有一些变化。印文,在
; j. D$ v: u6 }书画上所见到的,唐、宋、元人大都用小篆体,明代朱文
2 q5 O" X: S' L/ ~- \$ ?6 ^印也还较多用小篆,但明、清人渐渐追复秦、汉之古,印% k5 j, D3 e, J2 `
文喜用古篆、缪篆。印形,一般是方形、长方形、圆形、椭" p$ O# a7 T% [/ n# v
圆形、葫芦形等,各代都有,宋、明时代偶有奇异形式如
# l/ B# p% d. m钟鼎形等出現,到清代又不易见到了。印质,唐至元代,6 L- A; J. p6 T; T4 {
从其印文效果上看,其笔划比较凝重、光滑、板木,大都0 \9 P7 E* x0 }- S+ B: V% j; D4 f
是铜、牙、玉等坚硬的质料。元末明初以来,出现了浙江( U$ V: t( M1 m
青田、福建寿山等石刻印章,因石质软硬适中,能表现" r7 Q1 W3 y( U! b# ]* {
出种种刀法来,清代出现“皖派”、“浙派”等不同风格的  a; K3 x' C2 H' M1 s
印章,与石质印料的采用有些关系。其它印料如犀角、6 n" Y% K6 O% z8 V
玛瑙、水晶、木等诸类,大约在明代以来才采用,但使用1 _2 l$ S7 f* ^0 O- t0 ~
并不普遍。印质的不同,可以影响到印文笔划的效果也
5 A- X. b  Z2 p2 }起变化,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来识別以不同质的东西来; b; U. y$ {( h4 R' @
翻刻的伪印了。印色,书画中所见唐、五代大都用水(白4 U0 z$ A: p7 ^! g9 H4 q
芨水、蜜)印,钤时印文有些走样和不大清楚。油印大约' L! H1 _, E+ U* {2 n$ N
始于宋初,后用艾绒作底(不知始于何时),从此即使是% W0 ^2 R% C1 ^9 n, Z5 \% O
细笔划小印,也可以印得很清楚而不走样。北宋时水5 M  j* |% a! {6 T2 O9 d$ ^
印、油印杂见,南宋油印渐多于水印,到元代水印几乎
9 V1 k) ]4 Z# a绝迹,此后就废弃不用。印色以大红为主,兼有深红或
" ~& S- X7 r; e7 k3 Z7 o* F. F带紫色、黄色的。又有墨色的,但极少。其它如黄、绿等
5 _+ @1 q+ g2 q" ]色,亦偶有所见。古人在丧服中不用红色,但唐、宋墨印
7 z) t' B6 G+ V: w% \) l未必定是如此。印色可见新、旧,旧色无火爆气,新的则0 m0 R6 f3 t: A- c1 J
油光四射、朱色耀目。当然作伪者也可以用烧酒浸湿燃$ J0 p1 j) b8 E+ ]8 ]& V0 I
火灭去新色,而一些保存得较好的书画,旧印几乎可以
. o3 ^5 f5 U5 Z' O7 x+ _+ {如新印一佯,我们要掌握好具体情况,不能笼统地对待。: d& U6 u3 ?: |. W* X
* H1 }6 t- {0 E. k# K! @7 [+ X* K

3 p1 N, l; b* V. [7 |

: G0 \; a) c8 v- r; Q7 T3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M0 n( _0 p/ q$ I5 ]% z6 d
5 Z+ t/ o" u, }. B3 U$ Q% ?
2 w! V; {0 ?- @; a8 o
题跋、钤印:
4 B5 n/ b$ ^' {8 G: U' M9 L8 O
1 {$ `; y. N: q1 P"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Z7 Q7 ?0 Z; L

: Y  _$ s1 ]  I2 M" c/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u5 S( z6 |! X6 g

& ^& R+ l/ w9 }- \4 K"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v9 T- A+ v9 u5 [

& E+ l4 E+ O. ~$ R* I&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s' }: Z- j% f
( v, x, r5 g2 i/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V0 ?! f; I% e
) A! F/ E+ M! H: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u1 Q" r2 Z- [: A/ X: Y

5 G4 I8 n9 V9 e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h7 r  u2 |5 T; K

3 Y; t1 R' m8 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N$ s  N! v& v- l& e

  {3 t) {$ I2 l$ E0 c/ L) M/ G"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Y6 Y" U0 j8 U% V
# R  Y" G4 E% F$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q3 l: |2 [( C* z5 Q
2 `4 R; Y: ?" q6 W2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E4 o+ D& z8 P5 `

+ H& ^0 a. }; L+ D3 X( ~+ s9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t3 L. l3 D8 r, W

- C9 W7 q3 k0 X6 Y"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g0 {, }1 l  d  z+ p  ~4 n
9 Z' O6 ~) J% [  G1 h0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y- x" ^4 G" j. G- i! w; a&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