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启功,字元白,满族人,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现为北京师范5 o8 m. b1 D. r2 ]
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 ~+ p0 q, p7 ~. ]
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他
8 `" ^4 {* e1 p! D* G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在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字* A) `4 a- ]4 _
学、语言学、书法艺术、诗词创作等方面卓有成就,是享誉国内外的$ ]0 r3 U; E% E! S. m& D
专家学者。著有《启功丛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
7 m* P2 E/ W8 d; m) \" k" L& f《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论书绝句》等。" K9 b. u. i* ^* G" H; _5 D
记者(以下简称记):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几年
. T, y. K* u) M% O/ [前您曾经写过一篇《说八股》,为“八股文”平反;最近您又写出! z$ w' t1 V% t4 _5 ^7 l
《读〈论语〉献疑》,提出不少新鲜见解,显示出您对传统文化的关2 H2 w; i/ e; o. M
注。可如今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抱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
) y9 m, l& X9 h6 a1 B1 G 启功(以下简称启):传统当然重要。历史不能割断。我们对小# P: m! g4 c% T$ `- @
孩说吃饭,不用解释这是什么意思他就能明白,这就是传统。有这么1 Z# C9 Q( ^" {
一个现象大家可能都知道:海外的许多华人、华侨家庭,他们的孩子
1 m# K/ H5 [% C$ p尽管在学校接受的是所在国的教育,可在家里还要坚持学华语。为什
( z8 i, p; i' _( S4 G* E么?为的就是不让他忘记传统。可见传统有多么重要。研究传统有什
$ P4 q7 T% T* Q么意义?意义就在这里。
8 B8 j! t, N0 W+ U* G 记:世人皆知您是书法大家,其实您在诗、书、画和古典文献、4 b. Z5 J, J( e& A7 I- G
红学研究、文物鉴赏等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而您的最高学历仅仅
2 }1 A3 t8 M, Y u y- N是一个“中学生”,请问您是怎样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的?) m- a8 q% l! r) m; L, @# @( H: H7 G
启:我那不叫学问,那是谋生的手段。我幼时上不起学,为了谋
; V$ z# W. o" j" v* c生,就什么都试试。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在试的过程中就学会了一+ b( d# Q3 N8 l( L
些东西。我们的教育方针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为分段,划地1 x) O" B7 c' L. W5 y6 e8 |& b
为牢。一个学科只能教一个学科的东西,一段只能教一段的东西。比" `9 G' G* H* e. ]3 ^
如,中国古代文学就分成先秦、汉魏、唐宋、元明清四段,四段中又
, w. ?) I6 v: P; ^6 @按朝代分为若干个小部分,学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段去钻研,教师只& t( a: D0 A0 ]! H
能讲自己的那一段,讲唐诗的就不能讲宋词,讲宋词的就不能讲唐诗,
( u$ G! h3 x( d% V5 v: u& l9 V7 O否则就越界。实际上宋词和唐诗之间是有着继承的关系的,不能割裂
& k1 B7 f$ Q* {1 e y开来。这样培养的学生知道的就是他学的那一点点东西,也就培养不! k2 |7 S3 c8 a, ]4 K' x
出通才。这里实际上也有一个尊重传统的问题。. _- r, `# O4 g6 }) ~
记:很多人的书写得莫测高深,让人不堪卒读。可您的诗也好,) _# E. ]: T6 w$ v7 r7 P( r
学术文章也好,写得都很平易、直白、口语化,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也
2 Z. h' I$ I1 u' M- l1 l0 E7 D0 X能明白个大概。像您前几年发表的《说八股》,以导游的解说来比喻
6 S/ r9 Q9 B* M“八股”,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来解释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专有名词,
1 C( @7 _- Z* I. O( ]让人一目了然。做学问固然不易,能把学问做得让普通人明白更是难
. h! ~4 s) A- I$ r乎其难。! \8 l( j4 k- {) Y* I6 f& r% Q
启:文章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给人看就要让人看得明白。如果7 r- | i1 X* ]- m) x
文章写得谁都看不明白,那么学问再大又有什么用?也有的人本来就
( i2 z( P4 \- F+ I4 l* i没有什么学问,却故弄玄虚,玩弄新名词、新术语,把文章写得诘屈
+ `5 y9 w8 o) g! x1 I/ e. _?牙,莫名所以,借以掩盖自己思想的苍白。$ V& Y. c1 ^# u0 v: Y
记:您对碑帖有精深的研究,是这门学问的开拓者之一。您曾经
7 D$ Q1 H) L6 o- }3 M( _! K针对一些研究碑帖的人只重视书法而忽视文辞的现象,写过一首诗:! Z$ T% V1 G( P& s7 }% y: G
“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
. y4 S4 T& l5 f% c& o& |% V一通。”研究碑帖究竟有何用?# k1 `* l7 p& y. u, i; g( w W- _
启:碑帖是很重要的古代文献,其中内容非常丰富。碑文上记有+ n3 X/ }5 { m) t- ?
古代的很多事,帖上有古人的信件往来,这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很 }7 D4 [8 d* }& h$ Q6 x3 \
好的资料。另外,碑帖本身也是很好的书法作品,可以供我们欣赏。( \' L0 z4 }9 \: p1 |
所以,研究碑帖,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研究其中的历史资料,以碑刻! l) }5 o8 f, F& A- R8 O" a7 L
文辞证史补事,或校读文辞;二是鉴赏、研究其书法艺术。这二者都/ t! V) [' \, F# I
很重要。可是很多人往往只注重后者而忽略前者,只注重形式而忽视
3 q7 f9 v7 |7 y2 d内容,等于是“买椟还珠”,所以我写了那首诗批评这种现象。% T4 `( L- ]6 @ C
记:《红楼梦》研究近年来很热,也是问题不断,有人考证得走3 P" W, g) T1 c z9 ]
火入魔,竟“研究”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由嫦娥转世”,而那- T. r% ?) r8 M6 j F& B
位“北静王”也下凡脱胎,“转世为蒋介石”了。还有人用什么“宇
7 Q; N1 l# z9 g0 L宙全息功”来研究《红楼梦》。有人惊呼:“红学”已成“红灾”。
& ~) |) e' c/ W1 M# e红楼研究是否进入了歧途?
$ f4 N8 Y8 M% h [& s5 r8 m+ V 启:《红楼梦》研究中的问题也是“古已有之”的,这些年更邪0 V1 y3 _: K# m" P5 O: J
乎,这说那说,这些都不必理会。我认为对《红楼梦》不必神化。比( F* [' a, p0 d' ]
如,大家都说“宝黛爱情”是一个伟大的悲剧,说贾母是阻挠宝黛自
9 N) D' V, N5 i- v$ f/ q# \* P由恋爱的罪魁祸首,我就不以为然。这里有两个理由:其一,在宝玉2 w- _7 N% p# P) X
婚姻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宝玉的父母亲,即贾政和王夫人。贾母虽4 k+ ~9 N' U/ `9 n, A9 F
然在家里有绝对权威,但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尊重儿媳妇的意见的。0 D+ E1 T8 M# P. K0 D8 P/ ]
其二,宝玉之所以不能跟黛玉结婚,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不( X4 T9 x% ^. e" h
能“血亲还家”。黛玉是姑姑家的女儿,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
& a9 z" g2 d4 H; }4 t就是“血亲还家”。我们的古人还是很科学的,虽然可以表兄妹通婚,( f9 u }" ?/ k s
但绝不能“血亲还家”,那样生出的孩子有缺陷。这个常识农村老太" @! g) M3 y0 i. s2 A! ?' }
太都懂。宝黛不能结合就是这么简单的常识问题,哪有什么“伟大的 i& h; @. F9 r& \; X5 H
悲剧”?所以我说,对《红楼梦》绝对不要神化,用一颗平常心去研
0 S/ e; c4 f& b) d" H1 s! q: I究就行了。 k, Z/ w3 n1 c- B
记:您曾经集古人诗句撰成对联:“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 _$ _9 }9 H- Q5 N) [, ^' }; t" V& M
系情怀。”充分表达了您豁达开朗的个性。您一生历经坎坷,为什么% D" c- w' @9 M7 d' d; @2 V" Q r! t
能够不失赤子之心,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
2 p$ e' [( ?( Q- l8 l 启:小孩子们有句顺口溜:“手心手背,狼心狗肺。”我是“手% ^1 b6 m" e5 c( ?3 h8 K- s6 k& P0 G
心手背,没心没肺”。人的一生主要是“过去”和“未来”,“现在”# s1 F& l) N: w8 a' c+ e+ l
很短暂,已经过去的事,还想他作什么?要多想未来。我幼年丧父、
5 r% Y" ]1 Y, N9 U o: A中年丧母、老年又失去老伴,没有子女,但很舒服,什么牵挂也没有# j+ e- ?! V' [; ]
了!当右派不许我教书,我因祸得福,写了许多文章……幸亏有那么4 w" q8 n. m! \0 U
多曲折,让我受到了锻炼。我最反对温习烦恼,自找不痛快干什么!
9 x1 W9 G; {8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