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604|回复: 4

[热点] 邱振中批判——之一关于理论、之二关于创作、之三果儿答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5-31 21:08 编辑   Z+ w. Y+ D; Y

5 J$ Z! I: G3 i" d! O4 t
《邱振中批判》9 I* F6 C) D0 |$ V$ }

- B, U! X! ?, h5 ]
——两读者微信对话实录

9 }! L5 z# C% O6 x; K1 \
编者按:在微信朋友圈中,有两位曾经是邱振中的读者,同时也是研究者。对有关邱振中的人与事,表述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征得他俩本人的同意,以读者甲、读者乙对话的名义,编辑于此——
  n( X) C9 L  p8 g0 z& x) |7 ]; M( A* F  X( j% C: n
注:主题帖题目为编者所加。
" @# k& D3 V* W9 s$ }
; Q2 S. i/ J+ S7 s' P3 ?8 G2 ]: c
, f; g$ \7 z4 s* @ 图片18320150416144509.png 4 {1 b! u6 `, I: f3 L
9 Y* j" @# u6 H
坛主183:邱先生如果听不见网上的声音,只证明他已疏离于这个时代了;如果他听见了而不作答,则证明他罔顾于这个时代了!但显然不能证明其他,例如高视而觉得不屑于作答!欢近(迎)邱先生的积极参与!! z2 W2 j7 b, N9 N( D$ G
( v8 O' l! y' l' |0 h& g! u
截图于中国书法在线网论坛
) u8 ]' m5 z  C: m$ C+ u: |( x
( t* C5 t! c2 g6 b5 p' y$ R& n" P
: Z! t: h" F  K. u4 k3 Z
关于理论(一)
8 H$ K; Q& |, o6 V7 T, \: {. G, |9 \% N* L

' U( M1 A: H: w9 v
读者甲:最近,网络上有关邱振中“起点与生成”作品展的评论你看到吗?" z( C0 ?0 P0 r0 k" u) Y

6 Y& U) k: }1 q7 j
读者乙:我看到了,这些帖子文笔犀利,言之有物,幽默风趣,有意思。; E2 a9 n# r1 n0 A. X0 d/ i( X

, v7 ?8 p% i, w# t& m; Z9 c
读者甲:你读过邱振中的著作吗?有人说:邱的书法理论已经形成了体系?  T7 n! ^6 Z2 U0 g& h- z' [" }

, m, e8 T$ u0 Y& D; I7 x7 x" {. H4 v1 C
读者乙:哪里是什么体系。那是一本文集,不同时期的评论和书法论文收集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都是短文。* c2 ]) [' E& @8 x/ L

% B8 x8 U8 J* k9 Q4 D7 Y+ v0 \8 U
读者甲:⊙0⊙哦?!  U) f: L# L! c) S2 U" p- S
: U1 W  t) j9 {
读者乙:如果现在看他的这些书,那么你可能落后当下的艺术理论。美院的学生研讨会上就有人说:邱老师的抽象画在西方很多年前就有了!
2 s5 N2 B; l* L2 h) V/ O: D, z0 R5 s
读者甲:邱振中在外界看来是一个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 @2 u# Q2 [4 Y# Q

9 s4 h3 O7 u2 ?; q; O
读者乙:嗯,他还是书法家、画家、书写者,对此很多人有非议。但对他理论非议的人相对较少。他的理论主要有四部分:, s5 b1 M! C" G6 U9 z

. z3 ^$ W* X0 U1 t  ]/ t
一是,《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主要收集了80年代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论文。用带有科学性和诗性的语言得到一部分的认可。* E) S0 C+ P9 E
" W$ O2 G- y+ v5 E
二是,《书写与关照》,主要是2000年前后的文章。他提出了书法的三个分类,传统书法、现代风格的书法、以书法为元素的创作。还有些文章是对张大我等“现代风格”书法家的评论。
3 b8 s4 I0 ]% j" x- \0 @3 p- A; P; u& Q2 E" G+ y
三是,《书法的167个练习》,他把书法的笔画拆分后再进行练习,就等于开了一个肉铺,把猪腿、头等分割开来,再拼凑一起还是死猪一个!而古人则强调“一以贯之”。我觉得这种练习法是与书法艺术传统背道而驰的东西。如果这个方法有用,那么有谁是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呢?5 t  v. l6 O$ P+ a: N

' `7 s2 B0 ~- z( L
四是,《书法》,是前面三本书的合装。新的内容不多。
+ E* ~  W/ f9 B% l8 Y4 b
6 P. k" [/ [. H8 A# o: o
读者甲:在你看来他的那些所谓理论表述,确实并无多少新意。, N) w8 k8 F$ q% {
+ d( R, d/ r, g( Q. B( z! w. s9 b4 r) R
读者乙:不知道中国书法的“理论”一说从何而来?在我的观念中马列是“主义”,毛是“思想”,小平是“理论”,江是“三个代表”,胡是“科学发展观”,现在是“中国梦”。5 I; B/ ?- s  ~+ c. ^$ H: T! i
* o7 @- d' `9 J! ~) C
有学术主持人说:邱是“书写”的思想者。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邱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呢?!
% t! K* I4 w0 A5 E0 T% o* E( D1 \: T' C4 }
邱在理论上主要提出三个学说:& E. n2 c& L' b! D- s5 q
1、笔法的三种运动形式。) B% k" f* y3 d; ~7 }
2,在字里行间绘制的“轴线图”和“外接多边形”。) A: e, u7 L7 o, K
3、提出了书法的三个分类,传统书法、现代风格的书法、以书法为元素的创作。
8 j' Q' y* o" t+ p3 L, {6 @这些书上的有些观点来自80年代末的西方美学著作,如《艺术与视知觉》、《秩序感》、《情感与形式》等。如果你看了这些书以后,再看邱的书,就会有新的想法。邱大张旗鼓地宣传那些理论,到底有什么实践指导意义很难说。

- i( k/ g: F: d& S* h* H
. [8 X  q6 A( J
读者甲:从这一点上来说邱不是一个好老师,他的作品和理论对80年代的一代人来说有一定的意义,但已经属于过去。过去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太少。他为人们打开窗户,现在大门都敞开了。还来这一套......他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推出二三十年了,好像没有孕育多少优秀的艺术家。
' I0 |1 l. D- }. Y
- ^2 n3 ~5 a7 O4 b8 D0 q) }) [# ?5 r
读者乙:邱的理论其实影响了80年代的年轻人,他还想影响下一代,下下一代人。这可能吗?!世界文化的视窗已经打开,社会在飞速发展、更新换代……
( M+ v4 L# v# h& \+ z
相关链接:

/ z) [9 x! f; Z% Y! ]7 R# p
4 U/ q6 `2 ]8 H- s8 t! V追问邱振中:有关“起点与生成”作品展的若干问题【上中下】
7 D0 t2 |& O7 I1 D% Q$ I  D
http://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303&fromuid=44767
/ l7 @6 G% X5 `% y4 l(出处: 书艺公社)4 V8 ?6 i) H; F! K
. \: w) X7 d2 @. y2 @( Y
8 X0 K# @; t& }' W  `9 t4 }' X
1 @( ]5 ]4 S. Z5 L
来自网络上的声音:邱振中你能听到吗?!
: q1 e0 V, C( ^: Y! ~% ]* d; [
http://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387&fromuid=44767
& l4 _% n8 [8 T/ Z(出处: 书艺公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创作(二)
& A# _. ?$ ?+ C% v+ `" P. q: J5 u4 F0 r; M* l- v  g
人文图片20150416152317.png
' T& x% g2 a- N
# ?4 N4 [+ `1 B  A+ T- y
人文奥运:纵观书法史,从甲骨到隶书、草书,哪一次书法的创新不是颠覆性的?邱振中老师是开宗立派的。

/ x: B9 Q7 M  T2 R3 }# C* B; N  T: S% U) X
截图于书艺公社网论坛: o& {- t# W3 p
9 L. z- E. K4 }; W" |
183图片20150416133749.png
- R& T- [1 o8 X- m5 I0 P4 v2 s- Q# @5 n* b0 U0 @+ W
6 i5 _# c4 O; o
坛主183:" V) E( ?3 W3 M" H# L& {/ A
; |- q) h5 \* b6 N  _6 a
愿闻其详!开的什么宗?立的什么派?欢迎详尽阐述,参与讨论,活跃学术空气!
" i  R+ D0 Q+ I, l& U

' }$ s. M% o$ w/ a9 ]截图于中国书法在线网论坛
, W% S' y) X! E$ u8 r; Z: ]; o) z
1 m/ G. L6 [  @" j

- i7 |* @7 a, r+ c* R. M  m1 M5 _0 I% b6 \) r/ K
读者甲:有人说邱先生在当代书法领域是开宗立派的.......
/ u2 F. K& j: O: L) F. W. u% ~3 a3 H% A6 X- \2 L
读者乙:我觉得邱对传统书法技法的把握还是非常到位的。但那仅仅是一道技术的关口。作为一个现代人在传统方面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技术员" 。关于技法,历代先贤已经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现代人都只能是一个技法的使用者。邱在文章中也提到,书体发展到今天,在正,草,隶,篆及行书的基础上几乎没有可能再出现新的书体。因此,他的开宗立派的“可能”就是书写了。
! {+ @$ ^7 k# ^- `! L
: p, ?4 ]1 M" F1 W2 V5 o! L5 Q8 u# J
读者甲:邱到底算是书法家,还是书写家呢?
7 O" m* X0 K* ]- v
) P% c% D* j7 {) Q5 `. k* u
读者乙: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了解什么
书法?什么是书写?书法之法关键在于是“法度”,是历代先贤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观察与总结,所得出的规律性的东西,并且经过后世千百年来无数代人的验证,加以完善后的艺术体系。
: Z# \1 [) [( y: o
书写是什么呢?仅仅是一种运用书法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每个人都是书法的使用者,即书写者。只能做汽车的驾驶员,但做不了汽车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当然,这种技法也有“高悬中天”,不是天才“门”都没有的时候。那就是在慈禧的年代,想做汽车驾驶员是“门”都没有的,如果不是太监的话。
: l9 d% P/ U3 J9 D& p% E+ j
5 {& y8 ]; R+ u
读者甲:邱先生可以称为现代书法家吗?6 Q' z0 ]0 c  O* V; B
) {6 a3 Q+ L7 Y+ [" `
读者乙:如果王羲之当时把自己称为现代书法家的话。那么。到现在要“现.......多少代”呢。因此,他最多只能称为“现在书法家”。

# g/ u1 l8 f" d
. V- y" _; b0 ~  h  K! _) T读者甲:邱为什么要把本雅明弄出来呢?( }8 `& O6 U$ Q) _3 Q: g* A% D) q
7 L+ p5 ?- O% ~. U% {; p
读者乙:他“出身”平凡,不像王冬龄得到过大师的真传,有林散之这样的老师,老师的老师又是黄宾虹。又不像孔庆东,姓孔,可以声称自己是孔子第多少代世孙。因此,只能打“改革,颠覆,突变”的牌子。人们说起邱总要用“一道绕不过的墙”、“书法的开宗者”等。这张牌最初是一位博士在几年前“以鲜血的名义”打出来的。以前没人在意这篇文章。没有打响。现在是第二次“出牌”。

7 f8 {2 p* S' ^8 D6 _: P
) O+ }& O% L9 m& q' P读者甲:当下有“现代书法家”吗?
  a; Y' a1 l2 r9 R* B3 y
4 K; E3 t5 r& {* u8 o6 k" e
读者乙:书法就是书法。加了“现代”二字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就像孔子,就叫孔子。加上任何东西就不是他。他需要“入档”吗?孔子学院是他开的吗?孔庙门前的石像和他有关吗?
" q* e% [9 z* r+ L

/ T( k4 D$ K9 Z' F, Y. _读者甲:怎么可以说无关呢?为邱作序的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范迪安(中央美院的院长),一位是许江(中国美院的院长),你不知道他们的话有多少份量吗?
6 k0 `& z1 a% B

7 m. N2 n4 ^# L. F读者乙:话语的“份量”有时是会不断变化的。前不久听一朋友说。有人出版了一本画册,里面有作者与很多名人、领导的合影。结果书拿到不久,与有他亲切握手的照片上的某地“书记”跳楼了。没过几天某地的“*总”也进去了。有人说艺术家现在也是一个高危群体。

: W0 T6 D8 p5 C& l! d) u" u& F
5 j$ s# e* d4 Z% m9 g% _& W读者甲:很多人对邱的传统书法非常欣赏,他是传统书法家吗?

* u5 X" Z: W4 y8 S: [% M0 [2 J' D5 `7 e: m) d) d  U, O4 x
读者乙: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书法史上的杰作是怎么来的。然后再作出判断。《兰亭序》是作者与好友聚会时即兴所作。《祭侄稿》是作者因为侄儿之死,满怀悲愤而写的。《寒食帖》是作者被流放时的抑郁之作。也就是说文稿和墨迹是同时产生的,作者是为了把心里的话写出来,才有了后人称为杰作经典的墨迹。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去抄写或复制的。作者就是事件的当事人。而邱的书法作品都是以古人的诗词为之。即使是他本人的文稿也不是与所展示的墨迹同时完成的。这种书写的动机与古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人是为了情感而写。而邱是为了创作书法作品而写。
8 D$ |% a' a3 q4 a0 ]$ t, B
/ d) L( M' i4 p9 `$ g! u, v
一个是当事人。一个是演员。演得再好也只不过是一场戏罢了。

2 g. s' L! p; ~$ Q% S& o& }: i& ^) X2 M+ n" |
读者甲:邱说别人展览总是把大作品放在醒目位置,而他特意把小品放在首位,这是展览与众不同的地方。
( V. [) R7 Q3 V) _) }) z( U9 I

. f, w& K1 m/ T读者乙:每个人都喜欢别出心裁。如果把书法看做是演戏,那么演员也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演“大戏”(连续剧)。有人喜欢演“小品”。
( B/ M; m9 G+ F! `2 v" U7 L* H/ `
& h9 F$ D/ p9 |
读者甲:邱先生对当下的书法到底有没有贡献或者说发现呢?
, a! v# F/ D* ]

9 m! o# _- O( H& }) u) [- j# I2 D# |; E( |读者乙:我觉得有。他编的那本《书法的167个练习》和缩减版本《书法的24个练习》对一部分想急于求成的人是有用的。我把那些练习称为“傻瓜书法”。就像“傻瓜炒股”软件或“傻瓜相机”一样。外行一玩就能够很快“上手”。
4 F& A" e3 e* n2 }7 |) d

. m7 r4 h/ a! Z读者甲:邱的书法大展还有什么特点呢?
9 Y. a( d, H* R7 h
$ q! b# X. U0 m1 G
读者乙:最大的亮点是“国际化”、“多元化”。从东方到西方,从庄子到本雅明,从书法到书写,从“四个系列”到“山海经”,从传统到现代。真是百花齐放。( \2 l! j6 Q- e- O; R
3 }1 I" v- D% _: t' P+ D.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5-31 21:17 编辑
, F3 h! K% Q7 K$ z
. @8 Y. M5 p( q; W% m5 y; ]果儿答问(三): c* }- ?  x! u1 x

. k& ^& j1 q" ?6 G1 y& J/ j( z0 G QQ图片20150418191417公心.jpg
+ R/ l. o; L* S) I9 H+ R
7 ~0 E" w0 W7 U8 Z截图于中国书法在线网论坛
; ]3 z0 r4 |/ y% I, r* A' u, \3 z9 U  Q. o# ~. o6 j
关于邱振中作品展的思考6 B+ n& Y+ o  E
0 S  A/ B) U# x$ Z
——写给微信朋友圈里一群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 N9 f. t& K5 N9 v  J0 q
很多朋友在微信里谈了对邱老师的展览和有关报道的看法,他们情绪好激动,给我发了一连串表情,要我说点什么。邱老师周围有那么多教授、学者,连跑腿的都可能是博士,他们已经说了很多、很多.......我都不是,让我说什么呢?让我说邱老师的展览不好我做不到,说他的展览办得好,就有很多人来“刨根问底”。我在摆脱不了某些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纠缠的情况下,针对大展发表一些个人真实的感想,就算是“答疑解惑”吧,说他们没有脱离”低级趣味“是因为为邱老师作序写文章的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学术性很高,而我身边的这些人(包括我在内)的社会地位很低,很卑微,发出的声音很微弱。如有冒犯之处,请邱老师多包涵。4 f6 }7 l. R, ~* ^% I9 p
! D5 P* v. X+ k7 r& n7 o7 w
*有人问:最近邱老师对媒体说他“还会翻跟斗”,这是不是真的?4 k# m" L5 q* Y' j* a1 W2 Q
我说:他是和大家说着玩的,就像姚明说他会”打篮球“,郭晶晶说她“会游泳”一样。
5 x* {  F7 l' j2 w. w, _
# |3 u- D5 h4 j9 s+ R' ]*有人问:有媒体报道,邱振中:“起点与生成”展将写入当代艺术史”。你觉得可能吗?
6 O7 n8 U" Z* Q8 v5 Y" E我说:当代艺术史是现在才开始写的吗?“当代”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吗?我想中国当代艺术史可能从改革开放的时候就有人在写了,那些一系列的书籍和杂志都见证了当代艺术变迁的足迹,是这些文献共同构成了当代艺术的历史,而不是某个人写了一本题目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那本书。邱老师的文章、作品和参与过的很多艺术活动,都已经记录在以往与当代艺术有关的文献里。他不是有没有“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想不写进去都不可能。当然一起写进去的可能也有一些批评他的文章(比如王南冥之流)。邱老师80年代初就开始活跃在中国艺术的舞台上,在“当代艺术”上的笔画已经留下很多了,搞艺术的人都知道,作品上的笔画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到后来越要小心,写上去的东西是无法改的。。6 ~5 ]+ R# z  q+ E2 _1 y
我认为“写进去”不是问题,在“里面”有多少“分量”,充当什么”角色“才是关键。历史是一面多棱镜。
9 ?% C" p; L) @" T4 [
* k" H) E/ v; N9 h& [1 ^3 q, k*有人问:从媒体上看到,邱先生对记者说:有一个画家看了邱振中的展览后评价说,他是“齐白石后面一个”。这句话过不过分?这是个“梦”是否会成为现实?! [1 U% ^7 Q8 c+ i0 W1 `% z$ C! X& b
我说:不过分,只要是能够到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的人,说什么都不过分。那是中国最重要的美术馆,等于“上嘴唇可以挨到天了”。说是齐白石后面一个,毕竟还是在“后面”,自称在“齐白石前面”的人你们怎么不去说。如画家范大仙就自称是“石涛”后面一个的呢,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他“齐白石的前面的前面”了。当今的中国每个人都有梦,名曰:“中国梦”。
6 X$ y2 U9 C6 r在我看来,齐白石的作品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他在艺术史上画的不是“点”,而后你在他“后面”,他在你“后面”......依次排队,论资排辈,形成一条“长龙”。他是一个“大大的星球”。就像太阳一样着照耀芸芸众生,每个热爱艺术都可以说自己是他“后面的一个”。8 e4 v. ]( b% o6 ]1 f1 o- L% P

6 j: V# R4 z! L- j*有人问:媒体报道,邱振中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艺术家,书法家、评论家、诗人、画家、书写者......每一个领域都很出色。这么多“杰出”的东西搅合在一起会成为什么呢?
& ], P5 u; v+ V" ]
我说:这看上去就像一道菜:有鲍鱼、龙虾、扇贝.....放在一起炒,端出来该怎么叫呢?叫“炒什锦”最合适对吧?这道菜的名字出现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呢?人们异口同声:夜排档。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也不可能同时坐上两辆方向相反的列车。
& s9 _7 \$ Z8 v& y$ j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四绝,把一个人很多的才能都融合在一个画面里,如齐白石、吴昌硕等,邱老师把自己的艺术才能分布在好几个个方面。齐白石那类作品好比是“纯巧克力”,可以直接吞下去,它会在你嘴里融化。邱老师的是“夹心巧克力”,你要慢慢地去嚼,还要自己去进行加工。否则就是“囫囵吞枣”。
: z1 F; `3 k! k
6 o; a+ ]2 l6 ]*有人问:媒体报道邱振中先生在中西文化之间构筑了一道桥梁,或者说打通了中西文化之间的“隔墙”。你觉得他做到了吗?
1 Q% B# R; S9 X我说:中西之间如果可以架桥的话,唐僧去西天取经还用得着历尽艰辛吗?孙悟空背着他一跳就过去了。因此,中西之间隔着的不是“一堵墙”,而是茫茫的太平洋,( W, ~$ g8 q3 i0 J
如果说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极其艰难的,那么要进入到西方的千年的文明更难。这两种文化的对接不是看一些西方人的书和作品,或者出国考察、留学就能够完成的。
" z5 {3 N9 F* k0 X3 O, J% q邱老师在文章中说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于此项事业,对此我深信不疑,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感觉到他历经了“万里征途”。他到达了吗?我想没有,他现在似乎已经登录了一个“新大陆”——汉字书写。7 R8 l: Y' `/ f& ~9 T4 R
在我看来,那不是西方,而是位于中国西面的一个“岛屿”,但毫无疑问那是一片“处女地”,是“最初的”。
! W' E& \+ K6 O7 D# T( Q$ o- e6 X; j" r; G, ?
*有人问:邱振中展示的作品年代跨度很大,你说他的作品新的好还是老的好?% D, h4 u* l1 t  I
我说:邱老师展览的策略可能是想,让人们把“老的”(四个系列)在感觉上看上去像“新的”。那么,“新的”(草书)自然就被他们感觉到像“老的”(老气横秋)。如果是一张宣纸的话,当然是放得越久越好;如果是一瓶白酒的话,也是越陈越香。可问题是,他把这张纸变成了一张作品,把这瓶酒喝到了肚子里了,那么,很多话就不是那么好说了。
; j5 h) ~; S$ M( L5 N- ^关键要看画了什么,人们看到什么,喜不喜欢什么。要命的是“人们”什么都不说(论坛上发布的展览信息很多,但回帖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三种“可能”,一、无话可说,人们对中国艺术没兴趣,因此,不看也不说;二、对邱老师的作品没兴趣、没感觉。或者没有看明白,不知道这么说。三、不好说、不能说(说好会被一些人骂,说不好会被另一些人骂)。 . L8 Q) G. |. i; `" h
+ H  ?; F$ D- X& [
*有人问:为什么他的展览很多人看了“不明白”?
, x: S- v( Y6 G$ e+ p* m% X9 b我说:看看墙上艺术家的“艺术简历”,你就会发现,上面记载主要是作者历年的艺术成就——*年*月*地,在**美术馆举办(参加)**大展。这些内容记载都是各种美术场馆(建筑物)“被使用”的情况。和作品及作者关系不大。艺术家在这些陈述里看上去简直是个“流浪客”。* w- ^. \) `* P
观众“看不明白”很正常。他在“高处”,他不说,你们又怎么能“从背后去解释”。如果一个展览不能让作者与观众的心灵产生撞击,产生共鸣。那么,结果就是作者白忙一场,观众白走一趟。6 |& b7 F% m  i* ^) B" m6 q
中国美术馆至今已经举办1000多场展览,如果说每个作者,每次展览都有被写进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可能”的话,那么。中国美术馆就有一千个“可能”被写进艺术史。 这座建筑物是一切艺术活动中唯一的、永远的“赢家”。3 E, n9 v; q1 u" _

/ s; ?6 j: g$ y: G. R1 [2 D1 L*有人问:“四个系列”已经问世好多年了,现在还要展示出来,你觉得这些东西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J! L' u0 [7 y5 A  }5 Z! o
我说:邱老师的作品展览中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有些是一目了然的,这类作品不是为了让你“大饱眼福”,而是需要你去“再发现”的。就像“口香糖”一样,嚼完了你要吐掉。不是为了给你“口福”。而是为了活动和清洁你的牙龈。同样是一条鱼,“吃法”也很多,你可能只知道清蒸,红烧、煎炸。“生吃”你试过没有,日本料理的生鱼片就是生的,好吃吧?“精彩”的东西就在这里。

8 B7 ?: U1 }8 k/ ~& j

) L" R& }9 l  C
*有人说:上面比喻其实都是有缺陷的。譬如:像“口香糖”一样,嚼完了你要吐掉.......看到这句话的一点联想,与对邱先生作品及其展览的评价或思考没任何关系。
7 Y, I* ?0 }/ l4 K0 P我说:邱老师作品和展览的方式,不能用常规的思维和眼光去认识。他的绘画,无法用东方文化和艺术的尺度去评判,中国画入门有很多“谱”。如“芥子园画谱”。邱老师的画显然“没谱”。如果从西方现代艺术的角度去审视,他缺乏的要素更多。因此,欣赏他的作品需要有“东—西”的眼光,就是同时能够看到东和西两个方面。一般人肯定没有这样的本领。不过,地球上还是有眼睛是长在两侧的动物的,比如鸟、鱼、鸡、鸭都有这个本领。因此,某些人喜欢把自己说成“鸟人”,继而衍伸出“鸟眼”。7 S/ P$ {! H: U

+ j2 a2 R+ b8 }7 q* b* n
*有人问:【高处】有多高?邱先生作品展开幕式上的那幅叫“渡”画制作得很高大,看上去像“姚明”,使走在它下面的人感觉都像“潘长江”,你觉得他作品的境界也有这么高吗?
' i+ R" ?7 e4 j我说:难道世界上的人,除了“姚明”就是“潘长江”吗?
4 V/ I- {& Z1 G0 Z9 [- h记得几年前去看黄宾虹的画展,他的招贴画很小,是一个局部,上面只有一个亭子。但这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境界。他那寥寥几笔勾勒出的是艺术的一个巅峰。平地上的大厦造得再高,也高不过搭在山顶上的茅屋。钻石与白玻璃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它有许多个“面”,不管从什么从不同角度,或进行多种切分后,品质和属性不变,不管你截取多大画面,它都具有艺术的活力。就像磁铁一样,把他切得再小,都始终具有南北两极。
1 r) s" M: c1 h5 b  P1 \就这一点来说,“渡”这幅作品的“高度”还不够。如果我们折掉它的左面,它就会失去“左脚”,折掉右面就失去“右脚”。只要这两下,一个庞然大物就会在瞬间“倒塌”。
6 w3 ?# }. R2 z; U
; A, M! E2 r3 n9 x
有人问:邱先生的展览上展出了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有些人则认为“当代艺术家”都是一群打着艺术家旗号的骗子,把毫无绘画技法说成是技法的变革......把垃圾当成艺术,用不要脸的方式获得“脸”。艺术批评家“丹青飞狐”认为还特发“一号通缉令”。这些批评会不会和作者一起写进“中国当代史”。如果那些东西构成“历史”,那么历史岂不变成了“垃圾桶”和“火药桶”?9 j  c4 [8 }8 a, g1 |
我说:一切皆有可能。但邱老师作品和那些人的东西不一样。尽管看上去“差不多”,但不能随便掉进“垃圾桶”。. _, G2 |7 s. ?( s% V
区别在哪里呢?很多人的东西可能都是乱涂、什么概念、流派都是胡扯的。而邱老师的东西是经过苦心经营的,过了26年再拿出了展览肯定有他的道理。他是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经历了文革,早年可能接触了很多“文革美术”,因此,我认为他“四个系列”的渊源来源于“文革美术”,这是他苦心设计的一部无声的“样板戏”。他在上面打上了“当代”的标签。要知道“样板戏”在当时也是“当代艺术”,并且也有一定的艺术性。现在看来也不是一无是处。* `1 q' l( w1 C0 Y4 ]2 L3 H
如果把“四个系列”看作是几种不同的方法,那么,这几种到底想有什么用呢?首先,他制定了一套“模板”,就像手机上的短信“模式”一样,不方便接听电话的时候,你可以不用打字,只要复制、粘贴一下就能发送,如:我在开会,稍后联系、正在开车、我马上就到......之类,以上内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这么好的东西,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使用,因此,他要通过展览和媒体向大家展示和推广。他召开的一系列“研讨会”,就像是“四个系列”使用说明会。但是,专家没有领会、读者没有明白。看来,他亟待建立的不是“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而是他与观众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4 `" F1 L  R  V& V% Y7 J+ g
" H3 n& W; g# P7 h/ @$ y% L3 x
有人问:什么是”起点“,”生成“了什么?
' L7 I% w9 n2 S! p: n) I
我觉得对“起点”的理解可以有很多,不必特指哪一件作品或哪一个系列的作品,邱先生的作品类型很多,进入展厅如同进入一个庄园,一幅幅风格相同,墨色相似,画面整齐的好像是一片菜地,要抬头看的大作品就像是葡萄棚,一些零碎作品就像是野花野草,传统书法则如同山芋、萝卜之类的植物,不能看表面,要看“根基”,要去欣赏潜在的“不可言说”的东西。总之,他向观众展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某一个画面。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必然会“生成”一个新东西。招牌作品“渡”你们好好看了吗?问“生成”了什么的人我想肯定是没有看过展览或者仔细看展览的人,“三条腿”上面的那个就是。三条腿可以看做是传统、西方和当代。就好比两个人在一起结合是起点,分手也是起点,生儿育女也是起点。搬家也是起点。有起点必有生成。邱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好多年了,肯定有无数个“起点”,这些“点”纵横交错,生成的东西也五花八门。还是好好看展览吧,没看明白的可以再看一遍,这是一个“巡回”展。
3 W7 {# O$ a! o: y1 b2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邱振中批判——之四天下何人识邱君-网络论辩
) s$ C5 e: G& t/ ^
http://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3522&fromuid=44767! ^: W  H  M8 D# _6 r5 i* s! n
(出处: 书艺公社)
8 i9 n! s8 f- ^5 Q7 E2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