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者学书 发表于 2008-8-29 09:18

欧体写不好易成画字,这是我一直没坚持写这帖的原因。笔笔到,形也到,但写的意味少了。

妙莲花 发表于 2008-8-29 17:12

em1 em1 em1

乔峰 发表于 2008-8-30 22:31

老盛总的来说临得不错,让人郁闷的是:欧体险峻的特点被你丢没了!em13 em13

淡然 发表于 2008-8-30 22:38

偶感觉是少了洒脱的那种散淡,结体方了点,欧体是比较松的,是不是,印象中/楼主您临的太用心,每一笔.过了.一孔之见.

水湖人家 发表于 2008-8-30 23:30

盛唐兄好功夫!2007_J 可以练习行书增强书写的感觉em13

盛唐之心. 发表于 2008-9-1 16:01

回复 #21 画者学书 的帖子

您总提到“画字”这个说法,在目前的阶段只能画字,原因很简单:造型上的不确定,用笔上的不到位,控制力上的软弱决定了必须要“细详缓临”,即使“细详缓临”(欧阳询《授笔诀》)都不能达到“自然备体”(欧阳询《授笔诀》)又怎么能去“写”呢?写出来必然是“如冻蝇矣”。(王文治语)临书阶段目的最重要的是获取更多的体会与心得,而不应该关注结果,到该关注结果的时候,结果自然就会出来了。这只是盛唐的个人看法,愿与大家共同分享。

盛唐之心. 发表于 2008-9-1 16:03

回复 #22 妙莲花 的帖子

em13 em13 em13

盛唐之心. 发表于 2008-9-3 18:29

回复 #23 乔峰 的帖子

呵呵,谢谢乔大侠指点,em13 em13 em13 我准备到《皇甫君碑》里找险峻去。em12

盛唐之心. 发表于 2008-9-22 17:45

原帖由 淡然 于 2008-8-30 22:3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偶感觉是少了洒脱的那种散淡,结体方了点,欧体是比较松的,是不是,印象中/楼主您临的太用心,每一笔.过了.一孔之见.
重新看了您的这段点评,又有了很大的收获。欧体的“方圆对比”是一道坎,“粗细对比”也是。对于先生所说:“每笔都用心”“过了(头)”盛唐以为是对的,太紧了不好、太松了也不好,所以盛唐正在体会“快与慢的对比”,现在临摹,有的地方(指熟练的、绝对有把握的地方)有意的加快了点速度(一点点而已),这样能感触到一点“情绪”的内容,渐渐的体会楷书中的“节奏美”。音乐是通过速度、轻重、长短、节奏等表达感情的,书法上也应该是这样,如果将楷书视为没有情感、没有韵律,而只有技巧的练习,我想是大错特错的呢。一点收获仅供大家参考,一家之言,权且坦然对之。盛唐以为能给自己、给大家留有思考的空间是最好不过的。

书画小字辈 发表于 2008-9-23 17:17

2007_J 2007_BM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临欧阳询《虞恭公碑》真诚的请大家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