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禄 发表于 2007-6-18 12:49

谢谢国伟老师

谢谢!请国伟老师多多指正!

乔木0077 发表于 2007-6-19 06:53

请谷编指正

读帖:
《得示帖》是王羲之尺牍书法中随手拈来的精品,凡4行32字,行草书,唐人白麻纸摹本,原与二谢帖共摹一纸上。通篇来看,笔画长短、粗细,字形大小、正欹、聚散,用笔轻重、虚实,对比强烈,除了它本身高超的技巧和潇洒的风格外,短短的4行字中,充满了非常丰富节奏和韵律。“得示”2字,中规中矩,“欲足下”3字连绵一行,第二行“吾亦劣劣”4字一笔书,与“得示”形成反差,并呼应“欲足下”三字。“明日出乃行”笔精墨妙,气势贯通。第三行特别是“雾、故、也、迟”等字形墨色对比强烈,抢人眼球。整篇笔势畅达,飘逸潇洒。特别要注意的是,“耿”、“劣=”、“顿首”等三字的末笔,形成一种类似的“音符”,且形成“三角”形状,对全篇节奏和韵律起到了调和统一的作用。
这种4行式章法,也为今天行草书创作带来启示。特别是用中堂式创作“二王”一路七言绝句行草书,可以直接借鉴。
临帖:
笔以精品狼毫或加健白云笔为妙,纸应以不太吸水的毛边纸为佳。字形原大小为宜。
这里临习一纸,请方家指正。

王超 发表于 2007-6-19 11:28

国伟收贴

我是大笔写大字,请各位方家指正!
我平时用加中长锋羊毫加件用习惯了,所以不管什么帖,都是一枝笔"打天下"(小楷除外).我对书法临帖和创作的理解是不择纸笔,自然流露,只要气息和笔法正确就可以了.王羲之得示帖的临摹难度较大,我临习的感受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字型的相似,应该在洞悉王字笔法的基础上追求晋韵,从用笔节奏的快慢上来把握性情的流露.临摹王羲之的字,只要理解了他的笔法,即使结构不太象也有王字风韵.
临摹工具:中长锋羊毫加件,一得阁,毛边纸,铁盘
                          
                           陈辉

[ 本帖最后由 王超 于 2007-6-19 11:58 编辑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07-6-19 20:08

交作业

二王法书实为学书之人不可回避的一座高峰。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1600余年,书写乃当时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王羲之大概不会想到:千百年来,后人对其父子的顶礼膜拜。二王的成就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与魏晋精神的滋养,后代帝王的宝赏亦推波助澜奠定其帖学霸主地位。
尽管我们不能揣摩先贤当年专注书牍的情状,或坐或卧、捉笔翻飞、心无旁骛… 然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情、率性与法自我出的自信,足以让我们注目、景仰。
师其迹亦欲师其心。
临王书得示帖忽而有感。丁亥年夏月道永于京口闻天楼。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07-6-19 20:23

em2 em2

尺寸:70X34.5CM
笔:善琏含山湖笔厂加料条幅
纸:安徽径县汇文堂4尺洒金笺

[ 本帖最后由 大道无形 于 2007-6-19 20:41 编辑 ]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07-6-20 12:44

上一局部的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07-6-20 12:46

写的不好,请多指正!!

谷国伟 发表于 2007-6-21 15:10

感谢道永兄参于!em1 em1 em1

孙文兴 发表于 2007-6-22 21:15

不解其味请国伟弟指正

临了几通,感觉受益匪浅。欲得右军书之神采,非一日之功也!
纸--元书纸
墨--宣和素墨
笔--松鹤中兰竹

[ 本帖最后由 孙文兴 于 2007-6-22 21:21 编辑 ]

shuchi 发表于 2007-6-23 12:33

毛边临了两张纸,一张纸上三遍,另一张大一些,是先临的. 小的把上面得的一点和右面的日联系起来了.都比较随意.
方家见笑.

[ 本帖最后由 shuchi 于 2007-6-23 12:35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青少年书法》、书法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第二期:王羲之《得示帖》(活动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