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米书
米书曾反复临过,临的时候感觉还好,应用时却很不如意,太象了等于背贴,看样子取法实在是难,请指点迷惑,多谢了! 原帖由 666shgy 于 2006-12-19 10:39 发表米书曾反复临过,临的时候感觉还好,应用时却很不如意,太象了等于背贴,看样子取法实在是难,请指点迷惑,多谢了! 原帖由 666shgy 于 2006-12-19 10:40 发表
原帖由 666shgy 于 2006-12-19 10:41 发表
学习 临的时候感觉还好,应用时却很不如意......这个问题对学书者们而言,普遍存在。取法古人,实际上就是学他们的书写习惯,在没有完全掌握他们的技法的时候,自己固有的书写习惯却挥之不去.......所以,出现这些个问题也就很正常了。 谢谢韦主持的回贴!
二米堂主好!感到你对书的艰难历程有更深的理解,因为你把"临的时候感觉还好,应用时却很不如意"的困惑很自然地总结出来了.但我这里有个问题,创作时到底是按"背贴"的方式妥当还是"有我无它"为上.我是想按"有我无它"的方式搞,但作品少古法,按"背贴"的方式写又感到太固步自封,所以很困惑.非常感谢你! 原帖由 666shgy 于 2006-12-20 09:09 发表
谢谢韦主持的回贴!
二米堂主好!感到你对书的艰难历程有更深的理解,因为你把"临的时候感觉还好,应用时却很不如意"的困惑很自然地总结出来了.但我这里有个问题,创作时到底是按"背贴"的方式妥 ...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每一块颜色都很漂亮,但不谙色彩构成的人总会把颜色调配得一塌糊涂......我的意思是:当帖上的某个字离开它的群体环境来到你的笔下时,尽管你也写的很像,但看上去却很别扭,为什么呢? 泥古不化!
写一个帖有个过程,从不似到形似到神似复又"不似",这个"不似"才是目的,因为他已经转化成你自己的东西(个性或风格)了......这时候考虑是否是背还是不背就已经不是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二米堂主 于 2006-12-20 10:01 编辑 ] 迷惑是很多人都会碰到的.不只是你。
只有多读帖,多思考,多临帖,
应用起来不如意,是因为你读得不够深入,临得不够手熟.
熟能生巧嘛 原帖由 二米堂主 于 2006-12-20 09:56 发表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每一块颜色都很漂亮,但不谙色彩构成的人总会把颜色调配得一塌糊涂......我的意思是:当帖上的某个字离开它的群体环境来到你的笔下时,尽管你也写的很像,但看上去却很别扭,为什么呢? 泥古 ...
谢谢堂主这么及时的进一步释疑。背贴式(自作主张这么说)的创作如曹宝麟,从他那里几乎看不到“从不似到形似到神似复又不似"的这个定式,但也不能说他不成功呀。至于象沙孟海的高足朱关田,基本是以”我“为主的,但他很善于取法,这就很难,困惑太多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