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美女"!
如果是为社会而创作,你就是一个失败的艺术制造商!谁叫你不为全社会广大群众考虑,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如果是为你自己的心灵而创作,那为什么一定要被社会所承认?
既要按自己的意思做,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哪有这样的好事!除非你能让所有人的大脑都和你一样,但那样的话,就没有艺术了,也不需要艺术了。
不要“美女"!
通常人,或者说一般意义上的外行,欣赏可以从常识开始,常识可以不断倒退,一直退到非常正确,然后再从这种正确按照正确的路线往前推进,这样至少可以使常人接近所谓很专业的东西。比如就书法言,王羲之的书法比赵子昂高明,外行看不出不,说给他听也不一定能明白;再退一步,刚健的线条比死蛇挂树要好,就比较接近常识而容易理解;再退一步……一直退到男人对女性是否漂亮的判断标准或结果的地步,就完全是常识了。不要“美女"!
这就是语言的问题。孔子有一次与弟子出行。
孔子问路:%#**(——**)?(用的文言文)
路边的老头一直摇头。
过来一个读过几天书的外地人对路边的老头说:
“往XX从哪儿走?”
老头马上详细地告诉了路线。
通常我们与一些有学问的人交流。
如果其中有三处地方不懂,
那么后面的话
第一他不和你说了
第二你也没有话说了。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此而已。
不要“美女"!
自然的境界经常在变迁,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是真的。人类的思想意识也是这样,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所以古然兄说得好:“观念的变化往往来自于主体所处时代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刺激。也就是说,政治的、伦理的、经济的、艺术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运动,改变之主体的观念。”记得我国五、六十年代重写实,徐悲鸿站在绘画的主舞台上,林风眠却一塌糊涂,穷涂末路。二十年后林风眠才风靡起来,这是时代造成的。审美中诠释的作用很重要。以书法来说,唐宋元明到清初重二王,在帖中打转,到阮元、包世臣、尤其康有为把穷乡僻壤的造象一诠释,天下人如梦初醒,莫不相从,使碑学胜极一时。其昂此话在点:“艺术是一个大染缸,一旦进入,就会被熏陶,被传染,被洗脑,被格式化,被重装操作系统。”
关于复古。复古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创新,是对所处时代的审美处向的不满。喜爱雅典的人高举中古的旗织,喜爱拙趣者,挑起上古的大纛,都是为自己的审美目的而鼓吹。
艺术家是否为社会和公众承认,这里涉及一个生存问题,尤其现在。也是一个命也、运也问题。但好多艺术家是一种魔,就象一些人说的得错了病,不管怎样也要那么走,比如凡高、莫扎特、石鲁等。我常认为我自己爱好书法,也是一种前世的因缘此生的债,这是要偿还的债,老有人追着你还。
不要“美女"!
同意菜花的意见现在群众基础没有了,好多尖子人才在一起搞书法“玄学”,研究线条,搞的很难懂,离群众越来越远。 :em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