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兰亭"
提起兰亭,人们总是把它说的尽善尽美,从天下第一行书到绕不开的经典,等等,溢美之词不一而 足,多年来我研习书法,每次看兰亭,总没有令我心激荡的震颤与快感,就这么一件普通的行书作品,人们为什么对它总是钟爱有加,而我却心存异义呢,于是,我开始认真的临习,下了一段很大的工夫,仍然爱不起来,我开始审视自己,是自己的审美水平有限,还是产生了腻烦心理,是自己偏执还是有什么心理障碍,我陷入了极度矛盾的痛苦之中.应该说明的是,我不否定兰亭,这样一件清新雅致之作确实是一件相当不错的艺术品,它又是即兴之作,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恬淡自然而不事雕琢,王羲之又写了十几遍都无法企及.可见在心手两忘之间,借神来之笔,发心中之幽情,摹自然之菁华,境界绝非一般
但是,多年来,为什么把它抬的这么高,甚至有人说是书法的颠峰,永远不可超越,人们多这样描述,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它"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我就纳闷了,艺无止境啊,怎么它就成了尽头了呢.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你不服气,你去超越啊,你对兰亭的地位有看法,你拿出比兰亭更好的作品啊,是啊,我的做法正是授人以柄,陷己于淖啊
也许人们是先入为主的观点在作怪,没有人对它的地位及价值作认真的思考,提起兰亭,就五体投地了.就象你说林黛玉美谁也不跟你争辩一样,而且眼前立刻闪现出一位美若天仙的女人,只顾兀自想入非非,哪管她是否有病,是否有修养,她的身体是否有瑕疵.
也许是没有这个勇气,千百年来,人人都这么说,历代帝王及名家评论极多,梁武帝萧衍:羲之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阕。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书,详查古今,尽善尽美,状若烟霏露结,势如凤翥龙幡,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书论家张怀鹳:独质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虽然这些是对王书的总体评价,但要知道,人们都认为兰亭序代表着王羲之的最高水平 .如果有人改弦易辙,万一让人剔了牙缝,岂不遭人耻笑,象夫子屈原一样众人皆浊我独醒,又于己何益!不如人云亦云,明哲保身.
也许根本就没去想,它已经盖棺定论了,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到了清代,高宗乾隆称右军书法真乃上上神品,稀世之宝也。它会有不足吗?因此,人们满脑子现成思想,墨守陈规.
我觉得如果理性的去看待兰亭的地位,要有明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美学观.也许这不恰当,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兰亭序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装,千百年来,在人云亦云,趋炎附势,崇拜皇权的心理驱使下,人们都是唯唯诺诺的符合着,以至以讹传讹,谬种流传.,然而,它不是那虚无缥缈的新装,我也做不了那个说破天机的小孩.
它就只是一件艺术价值相当高的艺术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谁说它完美无缺,谁是在欺骗自己,曲解艺术,误导别人.连太阳都有黑洞,何况一件凡人创造的艺术品呢!
我觉得兰亭 的地位与李唐皇帝的嗜好有关,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李唐皇帝那么偏爱王羲之,又那么珍爱兰亭,难怪历代都奉为圭臬,历史这样记载:太宗好武亦喜文,三邀辨才而不得。宰相房玄龄献计暗取,派监察御史萧翼行事。翼足智多谋,扮书生骗辩才信任。半月后,方偶而提及书法。又欲擒故纵,夸口炫耀然后假意不愿拿出"二王"真迹,诱辩才上钩。待赚辨才拿出《兰亭序》后,故意说是赝品,使辩才当晚急于弄清真假,来不及将《兰亭序》收好。他趁机赶到当地财主严迁处,出示密旨,叫他翌日一早派人请辩才吃斋。辩才匆匆赴约,未曾收好《兰亭序》,肖翼急忙带出永欣寺,直奔都督府。请功心切,随即换官服,日夜兼程护送长安 太宗得到《兰亭序》,爱不释手,每日摹写,派人翻拓。贞观23年,太宗病逝,《兰亭序》作为殉葬,密藏昭陵。 这样一件让皇帝"置之坐侧,朝夕观览"的艺术品, 王公大臣谁敢生疑,老百姓只有顶礼膜拜了,而且那样的时代,只有贵族才能玩书法,而皇帝这么青睐它,那么历史把它推上了顶峰,也就自不待言了.李唐皇帝用他的九五之尊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千古神话.他压根就没想到自己的这一嗜好竟左右了中国书法这些年,而且还不知到何时,幸耶,悲耶.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清朝的大辫子,毛泽东时代的中山装,但他们都定格在历史的某一时期,都没象兰亭序这么深入人心,这很值得深思
我以为,对兰亭序的定位限制了艺术创造的思维空间,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连梦想都可以超越,还有什么不可以超越,对于传统经典我们要批判的继承,这样一句尽人皆知的道理,为什么一接触到实践就苍白了呢,我们在祖宗留下的坟典面前既不可盲目自大,也不能枉自菲薄.我们虽然没必要把王羲之推下顶峰,但我们有理由爬上去,和王羲之坐在一起,与他共享天上的皎洁月光.(未完)
[ 本帖最后由 半分地主 于 2006-9-4 21:00 编辑 ] 说的好!!! 有知音了,我还改着呢,韦兄也给改改 写得不错,希能继续!
我一直对兰亭表示怀疑,
刚学行书开始就学兰亭,学了一些时日也没什么感觉,
再看它时就麻木了,晕了,不知道好在何处,失在何处?
我想很多人学兰亭会有这感觉!
现在看兰亭仍觉没什么好处,比不上他的手札.
是审美还未到吗?也许是的,可既看不出好处,学之何用?
看来对这些东西不能迷信!不能盲从.
冷静思考是对的. 原帖由 抱朴散人 于 2006-9-4 22:31 发表
写得不错,希能继续!
我一直对兰亭表示怀疑,
刚学行书开始就学兰亭,学了一些时日也没什么感觉,
再看它时就麻木了,晕了,不知道好在何处,失在何处?
我想很多人学兰亭会有这感觉!
现在看兰亭仍觉没什么 ...
我早就对兰亭有点看法,这却不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我以为它的实际价值与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不符,所以有了写一点文字的想法,欢迎批评 好多人都在吵,看来书法要开展良性的批评氛围,还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真正的兰亭我们还未见过呢?
现存的只是后人搞出来的,至于真迹是不是这样,也很难说得清!
至于兰亭有没有这么好,我想也是各人的喜好不同而已!
喜欢就觉得好,不喜欢,也是那么一回事了!!! 我说的不是兰亭的真伪,文革前的那场兰亭论辩,演变成了******的前奏,其真伪至今也还为 有顶论,那场论辩是就兰亭其根源是否来自于王羲之,而不是现存世的摹本的问题,宋清都有人对兰亭的来历提出异议
我想说的是,把兰亭说的上了天,是否过了,造****们一提起兰亭就敬慕不已,是否盲从,产生盲目崇拜的原因是什么
谢谢你的关注,请你斧正
上午写了一半死机了
佩服您的勇气但窃以为其历史价值不可否定,您由于对它一开始就不感冒,所以就会有误区这很正常。
米黻曾贬颜真卿,傅山大骂赵孟頫,但他们均未撼动颜真卿、赵孟頫的地位,当然他们自己也都很精彩。
郭沫若只是对兰亭真伪提出质疑,对兰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还是肯定的,郭老曾说能背临兰亭,不喜欢谁能下这麼大的功夫?
当然,千年书法流传经典无数,不一定全和自己胃口,作为个人完全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去临,不必按世间公认的强迫自己,这样将徒劳无益
但楼主作为个人观点未尝不可,不可深究,深究估计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恐怕反倒会惹来一些口水 这个观点有意思,还可以展开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