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0-3-17 15:45

正义离不开公平公正,实质上是利益分配问题,这跟过去人们常说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相类。
这虽属天公地道的事,可在事实上又如何分配呢?这往往是最关键的一环。
正义所涉甚广甚深,它往往是人们头脑中理想化的概念,在实践中艰难无比。即使“能者多劳”中如何衡量“能者”也是一个大问题。
一般工厂工人采取计件的方式自是容易,可涉及到对工艺要求较高的产品时,就异常复杂了,这也是导致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人努力博出名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热爱文学艺术的人,受名利的诱惑越大。故习书法的人的修养往往较不习书法的人差——大概只有书法圈才有那么多证书。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0-3-20 12:46

人有七情六欲,写字亦然,有时粗暴,有时细腻,不能只追求其单一性。
追求结体点画完美就失去人性,技术与人性之间产生碰撞才能生成好作品。
世人尚唐楷,是出于实用。唐楷是楷书的拐点,既是高峰又是衰落,后世习唐楷者,多失去那种初始的创造。
缺乏创造的继承,是欠缺人性的苟且。
二王之变,是从质朴走向柔美的转变,故不失质朴;宋人尚意,是对唐人偏重法度的抛弃;元人复古,是对时风的抗拒……
不说这么远,个人而言,都是不断在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是对变化的否认,是对自然规律的背叛;在运动中不断完善自我,是随机应变。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0-3-20 16:12

最近看了一个韩国人吟诵《出师表》的小视频,生出一种“鞠躬尽瘁的咏叹”之感。反过来,当听一些人用普通话朗诵诗文时,总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感。
如果我们习惯用这种抑扬顿挫的声调来吟诵,写字时会不会将这种抑扬顿挫之感融汇进去呢?
古人云:观其为文不随时趣,与之定事大有古风。即是说,为人为文是一致的,生活上是怎样的一个人,其文其字亦然。
先吟诵至熟,然后落笔……

陈家健 发表于 2021-1-29 10:30

世间许多东西被人们吹得太过,在初接触时会感到惶恐,不知从何入手,但真正接触后,觉得不外如是。
人们所吹,多在事物最好一面做文章,而忽略了一些基础性的东西,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才是公众所能接受的。, s6 AO- m& x5 P& w/ W- @$ J
钢琴的,就提李云迪、朗朗或是早一点的代表人物;文学的,就提巴金、冰心;书法的,近的就提启功、沙孟海、林散之,远的就拿史上大家说事……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钢琴、文学、书法就是高端产品。9 k1 L4 h4 ^1 U8 ~/ y# G
实际上,那是极少数人才做到的,所有好处都是从那极少数人之中挖掘出来进行包装的,都不是绝大多数人所能接触的。传播此类信息者,估计自身也摸不到其中的奥秘,这跟欺诈又有什么分别呢?
说的有理,。。。。。。。。。。。。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砚边拾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