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水汉 发表于 2012-5-21 08:48

究竟谁好笑呢???

岩松道人 发表于 2012-5-22 18:35

西方有句谚语说“你所反对的,正是你所缺少的”,想想真是有道理。
清庐 发表于 2012-3-17 22:53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意清庐的观点

   己所不好,未必不好;
   己之所好,人未必好。
   世味万种,谁言皆尝?
   人生有度,敢夸尽天。

凡人,
都有自己不喜好的事物,但这事物不一定不好呀;
都有自己喜好的事物,而别人不一定认为好的呀。
世间滋味千万种,有谁能够说都品味尝试过了?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感知认知有限度的人,才自夸知晓天之一切。

但是,自己不知道的,难道就不存在了?

江山水汉 发表于 2012-5-23 09:56

楼主的论题值得探讨。但我主张论书不论人,重在谈书论道为妥。

赵铁淇 发表于 2012-5-27 10:52

走到何方?
答:走到自己忘了是谁、书法不知为何物,乃至走火为止。呵呵

墨雨轩主 发表于 2012-5-28 14:11

赞同傅先生观点。还是那句话,我们鼓励探索与创新,书法艺术漫长的数千年道路也正是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很曲折地走过来的,。尽管如此,但创新不是哗众取宠,不是闹剧,有些东西是经不得历史考验的。中国的人的审美趋向会随着时代而发展,但无论怎么变换,她都应该遵循民族性这也原则。正如汉民族的黄皮肤,即便是跨国跨种族婚姻,在他的下一代身上也会留下黑眼睛黄皮肤的影子。说实话,傅先生的很多作品我一直在关注,但最欣赏最喜欢的还是这一段文字。支持

言云轩 发表于 2012-6-10 19:22

作书还是取中庸吧!看得懂丑书,写得出雅致,间或也写一些丑书,调剂一下审美感觉也是一种享受,亦或为能者也!呵呵

鲁中园丁 发表于 2012-6-11 17:19

这也是书法的话,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悲哀。

金沙石 发表于 2012-6-12 17:11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6-19 18:09 编辑

我想起康定斯基在上世纪初的探索。但是康氏当时的抽象画实践,我认为至少是抽象的很成功。首先是抓住了“色”。对事物的印象,首先可以从颜色上进行抽象,如同音乐,这是我们都有的经验,因此尽管扬弃的物体的实际形式,但保有了颜色和对形体的其他探索。

书法史上,对笔画进行类似的解构,倒是比较难成功,因此好像也没有什么人特别去做。邱振中有过一点。沃兴华也有一点。其他还是有些人也在尝试。总的看来,尝试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想象力,创造力都没有这样抽象的能力。反而是一种创造力缺失的表现。我看来,离开的卫夫人钟繇所说的“有力丰筋”的书法本质而去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注定是要枯竭的。这些尝试是有价值的,就是展开了种种错误,就像爱迪生成功之前的多少次失败的实验。至少让我们知道,还没有成功,要继续做,而且,要回到根本原理上去,反本求初,寻找灵感。

大缘 发表于 2012-6-16 17:44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看到的接受的,你就吸收,你看不到的,不能接受的,先放放,不要急于发表意见。每一个朝代都是书家的继承和发展,都有不同的书风。我想做为博导的沃兴华老师,自然有独到的理解和思考。我的理解,中国书法的魅力,吸纳传统经典,谙熟于心,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任情恣性,厚积而薄发。至于品第,留于厚仁!

大缘 发表于 2012-6-16 17:48

我的理解,中国书法的魅力,吸纳传统经典,谙熟于心,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任情恣性,厚积而薄发。至于品第,留于厚仁!
不要太介意,不必太在意!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沃兴华先生,你到底要走向何方?(48楼新增沃作居室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