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18:03

龙托福运起墨潮《长海寄情》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 ,而是做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永恒。永恒是什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是生?是死?是把生的曾经,生的舞动都化做无形长存于无形的空间里?那,人们能意识到这种于空间岁月中的永恒吗?
    因为思考,因为许多想不透的问题,原本灿烂的寒假被我拖弄的长乏闷。
    大年三十,市电业局特意买了50门大型烟花在新年里放。那天,我怔怔的看着那些烟花的绽放,心里一阵阵的颤抖,那不是害怕,不是恐惧,而是一种饱含了仰慕敬佩的感动!它们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奋越上天,随即便是奋不顾身的绽放。只看见漫天的烟花和着惊人的鸣声像天女散花般地从天而落,一点点的逼近。那感觉就像一张网铺天盖地的从天而降,带着一种绝望的美丽和浓厚的窒息感。人们都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静静的看着烟花飞天,绽放,又无声的消失。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19:40

众生皆平等,万物皆有灵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21:03

说“线条”及其“质量”

于明诠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坛上下有两个词儿最为流行,最为深入人心,就是“线条”以及线条的“质量”云云。由于流行和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也就习惯了,评点作品时会不假思索地冲口而出,“线条”如何,而线条的“质量”又如何如何。翻翻前人的书,大多不说这两个词,而是说“点画”和“韵味”或“神采”“意蕴”“境界”什么的。这个变化中有什么玄机或区别呢?似乎很少有人较真,偶尔见到有某文章说起其中要害,却又极少见到书界朋友们的呼应。

初看来,“线条”和“点画”都是指组成“字”的行迹的若干细节单位,强调的是一幅书法作品之中最小的组成单位。所不同的是,“线条”强调的是形状和方向,如硬笔字、徒手线照样有“线条”的“形状”和“方向”,而“点画”却更多地指向“行迹”所造成的姿态和风采,姿态和风采是必须依赖“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特殊工具的特殊性能完成的,而且这种“姿态”和“风采”又必须由具体的书写者在具体情境之下,由其心尖上的种种微妙颤栗传递到手腕的灵活妙动因而通过一种往往说不清道不明的过程来完成的,所以古人喜欢说“吾腕有鬼”之类看似无厘头的话,其实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那妙不可言的有意思的那点“意思”之所在。同样是指物化在宣纸上的笔墨“行迹”,“线条”所指向的“形状”和“方向”首先冲击的是观赏者眼睛的“视觉”,而“点画”所折射出的“姿态”和“风采”反复抓挠的是“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的赏会者刹那间的心灵悸动。今天,书法学科化、专业化了,高度重视科学训练,不惜牺牲人生最好的读书年龄来专心地“做”各种有关毛笔头的训练,比如“做线条”、“做结构”等等,在连神圣的“爱”都要靠“做”来完成的当下,一“做”就灵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形状”和“方向”可以“做”,“姿态”和“风采”可以“做”吗?“韵味”和“境界”可以“做”吗?想来想去总觉得有些不靠谱。

说到“做”,便自然地引出另一个流行词——“质量”。“做”线条的理想和目标就是高“质量”。 “质量”让我们极容易想到产品的“质检”,产品“合格”与否是不可以似是而非的,必须有一系列严格明确的技术数据指标,用那些具体而严格的“技术数据指标”一卡,产品质量高下立判。既然我们的书法学习与训练要科学化、专业化,于是我们无论谁都期盼有一位圣明的贤者能为我们制定或阐明这一系列太重要、太本质的“技术数据指标”,从此大家豁然开朗方向明确,剩下的就是扎扎实实地“做”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作张芝作索靖,不及羲之即献之。我曾苦苦研读许多专家谈线条形状、方向、质量以及结构之类的专著,发现分析可谓精辟,归纳也堪称全面。但深入思考下去却发现按此思路有几个关键问题却实在想不通,比如:从“视觉”意义上讲,可以论证线条啊结构啊形式啊如此这般必然十分精妙,但却无法证明不如此这般就一定不精妙,而且可能也十分精妙甚至完全可能更加精妙。再比如“质量”,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技术数据指标”对不同风格的所有具体作品都能以此立判高下。比如,散氏盘与秦小篆、平复帖与索靖月仪帖、苏轼与米芾、董其昌与赵孟頫、傅山与王铎、金农与王文治、康有为与梁启超,甚至林散之与沈尹默、徐生翁与白蕉、谢无量与启功,等等。若以“线条质量”论,每组中大概前者都不如后者“高”,但我们实在无法因此得出结论说前者二流而后者一流。何以如此,用张怀瓘的老话说,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如此看来“形质”与“神采”并不完全重合,“质量”与“韵味”当然也并不构成自然而然的正比关系。

“线条”及其“质量”的说辞,我们都这么懂与不懂、有意无意地说了这么多年。我总在怀疑,我们在争着抢着说这些流行词语的时候,是否会因此掩盖掉书法艺术特质本来的另一些方面呢?假如被掩盖掉的那些方面无关紧要倒也罢了,若是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某个方面呢,麻烦可能就大了。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22:22

华夏祖先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文明前夜,就以综合性思维方式创造了有别于自然龙的复合龙的文化符号,这样一种复合龙的形成,缘于多个族群联结凝聚起来,把各自原有心中神往集于一体来表达的共同拥有需求。5000年中国龙的这种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文化基本精神,完全吻合当今世界所认同的兼容和综合的文化价值观念。这次龙年龙书画国际大展,就是基于对此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扬,与世界优秀文化呼应相承。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22:23

每一个人都喜欢龙,龙是神圣吉祥的。他象徵中国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数千年来,历史悠悠,蕴含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之意。中华龙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息息,它已渗透了社会民间,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凝聚和积淀。值此汇聚数十国家书坛精英佳作的“龙年龙书画国际大展”,全印尼书法界同道以饱满的艺术激情创作精品,在这国际交流平台与世界书法风潮拥接,展示渐新的印尼书法成就与风采。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22:23

龙,是全球华族共同向往的精神神圣,是全球华族最能产生共鸣的精神桥梁,是全球华族以善勇姿态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的自身符号,在又一个让人欢腾的龙年幸临之际,我们携手全球艺术精英,描写和赞颂神龙,呼唤友谊与生命,通过每一笔每一划的艺术心灵创造,在表达各艺术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獲得的生命滋润和文化感染的同时,传递给世界每个角落的各族人们以意志和追求的感应,愿艺术界充满龙的生机!愿全人类同享龙的吉祥!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22:25

书法和美术,是人类致为高尚的精神产物和精神奉献,其中书法和水墨艺术更是华夏民族的灵魂代表和与世界艺林相沟通的宝库。印尼书法艺术在印尼华族与各族友好和谐相处为国家繁荣同付努力同作贡献的大好形势下得以飞跃发展,印尼书法的成果,以及近几年来在多次跨国联合展览的展示,丰富和繁荣了东盟以至世界书法事业,为世界文化大同作出了贡献。在欢腾的龙年来临之际,印尼书法美术界又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同道共同发起举办这次写龙画龙的国际艺坛盛事,这将激励世界华人精英的创作情感和同胞情感,为艺术而欢呼,为生活而欢呼,引领激昂向上的艺术界新年热潮!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22:26

龙腾盛世,凤舞九天。龙的形象作为上古图腾流传至今,寓意祥和。对龙的推崇也正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畅想幸福人生的体现。时值二十一世纪首个龙年,华人华侨作为龙的传人,寻根索源倍感自豪。
      丹青吐彩,翰墨飘香。在龙年来临之际,“2012国际龙书画大展”将在印尼雅加达与中国广州拉开帷幕。中国工商银行(印尼)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加强文化交流和传承文化底蕴,我们很荣幸地接受主办方邀请,支持此次书画大展。
      书画乃视觉审美之艺术,传统文化之精粹。它可以感发人心,陶冶情操。通过画展,我们将欣赏到来自全球的书画家们的精心佳作,感受“国际龙”的魅力,是创造与实践、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22:27

龙托福运起墨潮《长海寄情》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2-1-26 22:29

龙托福运起墨潮《长海寄情》
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查看完整版本: 龙托福运起墨潮《长海寄情》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