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莹
发表于 2011-1-10 00:14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
彼此走到今天
苏莹
发表于 2011-1-10 14:21
畫幅之大小與功力技巧有直接的關係。能作大字大畫的人,小字小畫能好,反之則未必。近些年,政府撥重金要求畫重大歷史題材畫,但舉國上下,畫壇尚有幾人在畫或能畫此種題材?即使有人以前畫過,也多年不畫了。所以重金之下,哪些能成為經得住歷史檢驗的精典作品,還要靠時間來檢驗。學者不做學問,全靠隨機應變的小聰明,滿足于千字小品。學問亦如作畫。能做大學問,對藝術之歷史,理論之係統,創作之特徵有專門、深入而成規模係統的研究,其作小文章亦自然可以信手拈來而言之有物,有“創見特解”。小文章必須有大基礎。今天各大學評職稱,亦偏重論文而忽略專著。一則論文有發表刊物級別可辨識;二則今天出版專著者,抄襲匯編已成風氣,專著已不能說明能力!這從又一角度,反襯出今天學術界之風氣亟待改善。
阎仁杰
发表于 2011-1-10 23:51
一个书法人从初学把笔到自成一家,乃至功成名就需要一个较长的磨炼过程,绝非可以立竿见影一踿而就。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的成功,应该是他的综合修养的最终体现,而不是仅仅把字写得好一点。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自身的各种条件的千差万别,因此,所谓功成名就,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其标准高低和成就大小是参差不齐因人而异的。
阎仁杰
发表于 2011-1-10 23:52
有的人能做个地市级和省级书法协会的会员,就已经很知足;有的人一旦成为中国书协会员之后就大有志得意满、功成名就之感;还有的人,即使做了国家级书协会员,依然感到“壮志未酬”,做不到省书协的理事、副主席、主席甚至是中国书协理事、副主席乃至主席也会惆怅莫名。这类人官瘾十足,不可遏止。欲望既然无止境,烦恼总是难免的……
阎仁杰
发表于 2011-1-10 23:57
然而,在当下书坛,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人在达到所谓功成名就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艺术才情上的江郎才尽。很多人其实说白了,本意并非在于书法,在乎的只是那些书坛上的地位和名分。
阎仁杰
发表于 2011-1-10 23:59
一些人越往后发展,在实际书法水准上却越见退步。起先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尚且能够抱有一种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一旦声名鹊起,远近皆知,便不再注重功力和学识的锤炼。因此,在近些年的国展上,往往有评委水平大幅度滑坡的特殊现象,同时也有获奖的不如入展的、入展的不如落选的之调侃。其中缘由,并不复杂。
阎仁杰
发表于 2011-1-11 00:01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说的是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倒是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索然无味,一无可取。
阎仁杰
发表于 2011-1-11 00:01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便自此不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了。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阎仁杰
发表于 2011-1-11 00:02
这些人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荣誉获得相应的身份和地位之后,要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依靠吃老本勉强维持;要么忙于进一步谋名取利,无意于书法本身。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作品入了几次全国书展、甚至获了几次全国大奖,便大有“功成名就”之感,自此“一劳永逸”,以书家自命,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南来北往,走穴赚钱。于发家致富、争奔小康固然无可厚非,但于自身艺术追求却无异于“慢性自杀”,自取灭亡。
阎仁杰
发表于 2011-1-11 00:03
平心而论,在当今书坛,凭借书法咸鱼翻身一跃而成为社会新贵者并不乏人。从一个刚刚成人的毛头小伙,经过数十年打拼,一路走来,终为一方重镇,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成为新一代书法人的追捧对象。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身综合素养好,书法功力深厚,为人坦诚朴实。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