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硬 笔 书 法 情 结
; \" h9 R8 K1 h" j3 H7 h——写在全国第一届中青年硬笔书法作品展评审后 9 d8 S; M0 l; ?, P; z& s
文/薛明辉
; l9 o, z9 t1 c# p - m4 ~ q% w& E' u9 a% I
对于硬笔书法,一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 f( k- Y. Z# P' h; ^2 `
* o K; E! F: P最早开始学书法的时候,接触的就是硬笔书法。那时硬笔书法的概念还不十分明晰,一度叫钢笔书法。记得买第一本字帖,就是庞中华的字帖。对照了临摹,居然只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就把自己的字写得有模有样的。以至到了学校,大家都夸我的钢笔字写的好,甚至老师的述职报告都让我来誊写。于是,在这种虚荣心的促使下,我愈发努力的练字了,并由此节省了很多零花钱,买了很多钢笔字贴。
3 d9 K) U3 T+ k) m% a; Z+ p% f; C( W# Z
! f( ~+ e* D. w* z, v }" v* m买了字帖,慢慢地就知道了很多硬笔书法名家。除了庞中华,还知道了沈鸿根、马明、张秀、刘惠普、曹宝麟、任平、司马武当、仇寅、谢非墨、王惠松、汪寅生等,并一度对他们的书法崇拜不已。后来,我还订阅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对上面的内容感到新奇,心摹手追,一度乐在其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亲戚那里,我得到了一本司马武当写的《钢笔书法怀历》,我爱不释手,随身带着,一有机会,就拿出来学习。那时,学习硬笔书法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d. H2 B' ^ P, A% {* M
9 Q2 w; s q+ T) L5 y K" \
到了1993年的时候,我还试着参加了一些钢笔书法比赛,投出去的作品几乎都能入展,偶尔还能获个小奖,虽然得到只是一张薄薄的证书,但更坚定了我学习硬笔书法的决心。
& p" b. ?) {# Q& U& V4 A, f3 _: ], e6 ], @3 m
那时我所用的工具,无非是一支弯头钢笔,写出的线条粗实一些;纸就是厚点的白纸,上面划了格子,盖个自己刻的章子完事。曾经试过多种纸,在白报纸上写过,在废挂历的反面写过,也在生宣上写过,但都不尽如人意。最后,发现在复印纸上写出的效果不错,但那时复印纸还是稀罕物,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面很不好搞来。我的一个朋友的妻子在机关文印室上班,我通过他,搞到一包复印纸,整整500张,当时高兴的心花怒放,可一直也不舍得用,只是有展览的时候才拿出使用。5 Z6 \. F! G- k) G5 a3 q* {3 l
+ Y- y E# X( |8 `" [6 N, y! O
后来,迷上了毛笔书法(这个称呼是相对于硬笔书法而言的),逐渐对硬笔书法就冷落了些。记得最后一次参加硬笔书法大赛,是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的举办第N届全国硬笔书法大赛,获了个优秀奖。那时整个人的精力都放在了书法的学习上,硬笔书法就告一段落,那些硬笔书法字帖、工具什么的都束之高阁了。
2 m( T; R3 `- W$ ?7 D0 d
: n* W+ s; a/ T; E这一晃就将近十年的光景了。* s% a. y9 X ?
, n6 I) b/ @+ B. ?9 j
上个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司马武当先生来电,邀请我们论坛参加全国第一届中青年硬笔书法作品展评审的新闻报道。司马主席在电话里说,现在的硬笔书法有了大的飞跃,已经不是以前的一张白纸的时代了。我答应了司马主席的邀请,心里却在犯嘀咕,这硬笔书法能变成什么样呢?2 z1 }3 S3 u) M7 t/ G9 Y
5 X. g: \+ }# `, b
转眼到了约定的时候。8月29日,我代表书艺公社网到郑州报到;30日,跟随全国各地来的评委到了全国第一届中青年硬笔书法作品展评审现场。在这里我见到了闻名已久的江鸟——沈鸿根,王惠松、武磊、柳长忠等传说中的硬笔书法名家,虽然早已过了追星的年龄,但我还是和这些名家们合了影。
( h; _) [% ~7 S8 F+ _
2 v5 j5 s s+ Q# ?4 K3 M评选现场是郑州警备区的大会议室,大概有500平米的面积,初评工作前期已经搞过,现场400多件作品的都是比较上档次的精品。一进评选现场,映入我眼帘的作品,五彩缤纷,装帧精美,远远不是我印象中的大白纸概念了。到了近前,一幅一幅地仔细端详,看到很多作品寄来的都是册页,其精美程度不次于我们平常见到的毛笔书法册页。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黑底白字,仿碑拓的效果,楷书居多,有写钟繇的、王羲之的、王献之的,也有写王雅宜、黄石斋、文征明的,那种精美程度,让人心动。
; Y( l/ m8 @2 _7 z
1 x9 G8 S7 Q9 `也有行书册页,写在泥金纸上的,富丽堂皇,洋洋洒洒十多面,加上考究的装裱,看了感觉舒服。有一个作者,写的是阁帖一路的,黑底白字,白字还略泛黄色,古意盎然,功夫下得真足。
; O8 R- n r6 P7 Y- V1 |, v
* e( l( x7 z: Z5 C" [/ R# X我在展厅发现了一个做工极为精致的册页,写的是王雅宜一路的楷书。做旧处理,黑纸上居然有类似阁帖上星星点点的拓印,估计是用白纸拓出来效果,用白色的颜料书写,空白处加了海朱红的眉批,盖了“乾隆御览之宝”之类的闲章,更显得古雅有致。这个册页是用红木盒子装着,我掂量了一下那个盒子,做工精巧,木材沉实,估计没有1000多元拿不下来。我看了看作者的名字,叫周培纳。果然到了后来,这件作品得了个一等奖。看来,好东西就是好东西,大家的眼光是一致的。
# I2 j) N w- V, n1 o9 b8 b! s' e$ k
还有一件作品,我的印象比较深,这个作者在一张两米多长的黑色卡纸上,抄了李商隐的诗多首,写的是黄石斋一路的楷书,结体准确,笔画干净,估计整个作品有好几千字,但却一丝不苟。章法错落有致,是计算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小格,一笔一笔的书写,我看了就感到佩服,让我写,按我的性子,我是写不来的。这个作者叫马东明,好像在我们论坛也有注册,故此印象深一点。最后,这个作者也得了一等奖,但不是这件,而是另外一件扇面组合。据说,这个作者投了四件力作,看来是志在必得啊。
% H8 n7 k& L5 B0 |. N- Z- i2 `+ q9 ?! N5 e T
现场的东北角,有一件篆书的条幅,内容是论语,也有几千字。黑底白字,是个裱件,两边用绿色的篆书落款。作品的取法应该是大篆,线条圆润华美,很感动人。最后懂篆书的评委说,该作品大小篆混用,不能获奖。我为该作者感到遗憾。4 P) B6 m: A ~1 b5 M
6 [+ m3 I! s' F5 }1 p3 e+ S
在现场看到的作品,总的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大,大指的是篇幅大,有个一等奖的作品,是六尺的四条屏,光功夫就足以感动人了。还有很多作品虽然幅式不大,但是册页,篇幅多,容量大。现场几乎见不到白纸16开的作品。二是精,精字可以体现在作品的装裱、款式设计。整个进入终评的作品,册页居多,册页大都制作的很精美。有点甚至是书画合璧,有的加上了打印的释文,颜色点缀颇为巧妙。三是高。这个高字,指的是作品的质量高。进入终评的这些作品,大部分可以称得上是高手之作。作者的水平大致都差不多,作品中不乏有些成名硬笔书家的作品。要让笔者来评选,实在是难以区分伯仲。那么最终谁上谁下,只能靠的是精美的装帧和精巧的设计构思了。; r9 a5 m& }5 t8 l" ?1 M2 h
8 |" K2 s. i c; X: g$ g2 P我一边用相机不停地记录着,一遍感慨硬笔书法的迅猛发展。曾经有人说过,硬笔书法是实用性为主,艺术性不高。我相信,说这话的人,看了这个展览,就一定会改变这个看法。今日的硬笔书法,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硬笔特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材质和装潢,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艺术性。2 C3 U: j; ]$ R' M
. O5 f3 n+ ?7 @; r' t早些年,看冯骥才的《神鞭》,最后主人公傻二有一句话,鞭没有了,神却不能没有,老祖宗的好玩意不能丢。我感觉,这话用在当今的硬笔书法上,诠释得也很准确。
' f- \ ] e/ t$ I& `- B" J
1 x! e- ]( E" g6 ~3 y - A: Z, ]/ ` d;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