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744|回复: 1

[热点] 从『「二王」是绕不过去的』说开去—对张荣庆先生艺术言论的解读( 撰文/李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1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从『「二王」是绕不过去的』说开去—对张荣庆先生艺术言论的解读 4 C  Q0 h5 ]# K/ R+ I# k# t
撰文/李松 9 `+ i. k# @1 e8 }$ L" T
+ l9 P3 q6 H2 [- @% a% Q& ], ~. h
' [3 z# T$ b' b5 r) F
    张荣庆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通俗的话,就是『「二王」是绕不过去的。』他不止一次地说过这句话,而且,在大的公开场合下也曾多次地说过这句话,并出现在他写的文章里。这话在京圈的书法界也多传说。 $ I7 h8 m0 |0 u) M6 y4 ^; s$ W' g

' i7 V! H% U) b
    《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张荣庆》,集后刊荣庆先生《乱弹——关于时下书法创作及其他》一文是这样说的:
# Z  N/ H) F" t/ H    近年来,我一直琢磨这个问题,遂逐步形成一种认识:即学书不管你走帖一路,还是走碑一路,『二王』都是绕不过去的。荣庆先生说这等话,叫人乍一听好像是废话,不过这话是有所指的。
2 v0 g. x5 e/ s& J5 n5 d9 Q8 ^1 g当下呼喊创新,张扬个性者众。对书法艺术的误判误读的现象比较严重,其中对『二王』的解读也存在问题。的确有不少的人很想绕过『二王』,表现方式不太一样。有的直否,有的躲闪。 % N2 ~; N9 ?4 ?3 \. c4 Y$ E) y

+ R& r- }; J% k# l8 {8 j  T: M9 p
    这里不妨引用张荣庆先生文中引用蒋维崧先生的一句话,云:『艺术总是要创新的,这一点我们同「创新派」没有矛盾,问题是怎么创新。有人认为创新就得来个面目全非,把一切旧的推倒重来。有人实在无计可施,就搞丑、怪、狂、野,这是自毁传统,自毁艺术。』(《由蒋维崧先生的言说想到的》) % m7 E+ {. O' w% c5 W

% ~  R( P5 R4 j, X: Z/ r
再引一段荣庆先生在此文接下来的一段: . {& C) B; L7 t- [/ v

' |. Z$ ]# q' q1 _
    尝见一位年轻朋友撰文『现身说法』云:一九八九年在我快进入而立之时写字临帖的苦闷使我忍无可忍,终于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爆发了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我发誓再也不临那些著名的古碑帖了,也不去找别人教我写字了。从此以后,我就开始一味地胡涂乱抹起来,写来也竟然兴趣盎然,时不时组合出一些无古无今、无中无西、无法无天的墨线构造来……只可惜我无法彻底摆脱早已深入骨髓的一些传统习气,每当有人对我说:你的字还是挺有传统的,我就感到无可奈何。 : o8 z+ J3 S) g: o  m7 y
3 ^4 N/ s* k. ^5 r
    当代如火如荼的书法界,思想活跃,百花齐放。思想活跃,难免会有偏执;百花齐放,总会有奇花异卉。 ) N! f/ F6 h# s$ y8 F5 Q" C

& w% M5 r$ s' |; D
有人认为:『「二王」整整压了我们一千五六百年了,已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了』。由是,也『恨「二王」无臣法』;也说王羲之『无丈夫气,有女郎才』;也敢来『一扫「二王」恶札』。 " C9 N' y& x. Z1 Y9 V4 N) a; K

: S9 ^& K" ^4 A5 ?, A8 N3 X
    有人认为:『米芾是「二王」书法链上最杰出的代表,学书必学米,唯米是尊。』于是,到处收弟子,到处讲学,于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米徒。令人不解的是,笔者在一次书法学习班上发现,全班五十几人,竟有四十五人学米。当笔者对此质疑时,某教头讥语云:『学米有什么不好!』曾几何时,全国的一些展览,米风大盛,米徒遍地。也有专崇其他古代『二王』链上某一家的;也有只追明、清行草的。还有直取当代名家,不二法门的。
- q* W# k1 Z0 G  K$ p总之,欲绕过『二王』的现象是有的,想躲开『二王』的情况是存在的。 " q: k5 O9 }8 D  D  X) \2 P" K
3 E$ \2 V6 I% b
    进而荣庆先生解释和阐释道: - i  m+ w2 Y- }
    我讲绕不过去绝不是因为我个人是学『二王』的,就故意把『二王』捧到天上去,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也不是指单纯地临写,而是着眼于领悟『二王』书法所达到的那种极高雅的艺术境界,那是蕴含了中国书法艺术精髓内核的东西,是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东西。因此,『二王』书法业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最当重视和体味。当今乃至以后的学书者,倘欲追求艺术的高境界,『二王』书法都是不可能绕过的。(《乱弹——关于时下书坛创作及其他》)
$ {: O* F. M8 B7 m    许多人的确想躲绕『二王』,为什么呢?其实关键的是学习『二王』太难了!
4 v/ x1 C) F/ U* Y+ V
4 s1 X1 }( A! Q; a
    一难难在,『字无百日功』,想在较短的时间成书法家,从『二王』下手可能性微乎其微。简单说,给你五年时间专写《圣教序》,到时候再给你命题,以《圣教》的味道写一张字。能够写得到位真是非常非常之难!
6 t  X+ n, j5 p7 F& G, X/ ?; \" F/ w. k

: h- r# |* K: K& \
    二难难在,想从『二王』一系杀出条血路难。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在『二王』体系中由雄强到娟秀排序,历代书家几乎在每个点上都有人占领。的确给我们留下的空间是有限的,往往会与古人相合撞车。
* X- v# ]$ u: P: R: x  h

. l1 f, G: Y7 [- r
    议论到这,『「二王」是绕不过去的』不言而喻,它深层的就是那个永恒的话题—继承与创新。   u2 b  ]2 \% v( r8 }8 D( X9 s" M
% x' c; ~$ h* p, [! J+ J. e; y6 w- C
    从书法艺术本体的角度切割,这门艺术无非就是碑学与帖学两大系。碑学在古人的眼里是个泛化的命题,包括篆隶楷,包括金石学等等。帖学是指古代书法墨迹的遗存。帖学则不像碑学那样泛化与混乱,只是由于墨迹难以保存与流传转而刻于碑石,又出现了碑的衍生物——拓片,于是比较容易与真正的碑学混淆。如果我们再深究一下,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帖学就专指行草书。 5 @# O9 t' ?% p; a
$ ?2 K( z" \, @8 ?
   
行草书的发展史占了整个中国书法史的大部。行草书的古代遗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事行草书创作的古代书家最多(就是在今天,从事书法行草书创作的书家保守的估计也占得八成),发展的时间最长最持久,自汉至今未曾中断过,并且多次出现历史的高峰期。行草书的风格种类最多最丰富,行草书的技巧含量最高最完善,难度也最大。如果偏执一点,或可判定,中国的书法史主要是行草书的发展史。
5 u: U# W% R; h! ?; ^0 Q

' P; i! k) n' {( U) E" w# A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形成的『二王』一脉书风,始终占领着书法长河的主航道。其风流倜傥、韵致冲和的书风表达的儒雅之美,最真切地表现着华夏民族人文精神的最高审美崇尚。
7 Q7 v9 q9 \9 l1 ~$ ~0 _5 u王羲之是行草书的集大成的人物,是书圣。如果按照传统的道教来论,王羲之就是我们书法界最高的行业之神(注:道教有许多的行业之神,如,鲁班是建筑行业神、李煜是梨园行业神、唐英是陶瓷行业神等等)。我们当然无意讨论神祇的话题,但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行草书的创造与贡献,应该是一点也没有争议的。
& U1 l; o, g2 \/ l* u& }7 w2 E- ^
0 n' o4 S; G1 O  b
    说来说去,归根结底,我们要发问的是:学还是不学『二王』?或者干脆说不学『二王』行不行? ' Y  ]# n; ?7 {
) f4 |1 O, ?; ]. R! l# N9 D8 J
    把话题往这里引,实际上我们自己就处在了两难境地,这是非常难以回答的话题。
$ D9 s0 K* J: ~# C: x* Z3 T
. W/ R/ r. |4 g/ S
    鉴此,我们有必要先站在反方立场议论。 1 [- h5 N4 i7 l, r: I9 N

/ {2 c6 M" i/ J5 d9 p" U9 i3 J" P
    问:『写《散氏盘》的人,写《张迁碑》的人,或者说写金文写汉碑的人没学过「二王」,他们留下的东西是不朽的。对此如何解释?』 / {0 N  J' c  l
% n- D; u6 N4 @+ Y
    从字体的角度看,甲骨、金文、汉隶是不朽的传统,是绝佳的经典,是我们赖以取法的重要的法源。在这些经典的法源中,从形而下的角度看,贮存着我们必须要掘取的技巧元素;从形而上的角度看,也辉映着必须要捕获的审美风格。这一点不会有歧义。问题是,在这一领域中,我们发现篆隶(包括楷书)虽然有它们各自的技巧特征与表现手段,但是,它们的局限也非常明显。相比之下,其技巧含量远远与行草书不能相比。我们从书法训练的角度看,从笔法、墨法、章法三点上分析,篆隶楷有许多技巧的空白区。如非常关键的技巧方面有: , `3 R: w/ h# c, ^. p

6 r: m! J1 Q6 |) L# a
    第一,没有连绵搅转的笔法,没有连续书写的笔致,没有高速的运笔。
( A4 l# v$ n, {: I
1 l, I$ m1 R. {0 G1 b
    第二,墨的层次相对单一。 : v$ W2 M0 r  q$ |
; C9 F" D& ?3 j0 V0 r- f: K  D
    第三,章法构成基本是『等距式章法』,难以多样性。(行草的章法样式多样,典型的有:等距式章法、链珠式章法、散点式章法、连绵式章法乱石铺街式章法。)
, T  t/ ~5 \4 L& h
. d3 L, L) C: f! m
    由这三方面技巧的局限,形成总体表现的局限就凸现出来了。从节奏韵律上分析,比较难以表现大小、重轻、长短、快慢、燥润等等。所有这些缺陷恰恰正是书法艺术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绝对不能表现不出来的东西。 3 O, [1 F5 H* B( b  z* W

+ d* {5 L; l2 D6 \3 N
    另外,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凡是专攻楷隶或篆,而不旁涉行草者,字必僵化呆板,了无生气,或堕入书奴。究其原因,是技巧训练存在许多盲区造成的。 $ D4 E1 l) H& ^2 ~3 c+ G: x$ P
我们悉心考察一下古代有成就的专攻篆隶楷的书家,他们对行草书,对『二王』书法都下过实实在在的功夫,正是由于在王字上下了深功才成就他们的艺术。比较典型的书家是邓石如、赵之谦、于右任。
( t, \( Y% J  J, X; h* s) F我们也注意到,当代专攻篆隶楷者,大胆将行草的法意,将『二王』的法意,融会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使篆隶楷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不唯独行草书有抒情性、表意性,高古的篆书,朴茂的隶书,整饬的楷书,也能具有非常明显的抒情达意的功能,具有萧散烂漫的艺术表现力。大大拓展了篆隶楷这类静态字体的创作领域和创作空间。 1 d$ W1 M' j. {2 g
我们再从正方立场议论。 , B" a7 s$ {" @4 r' w& B6 x
8 w$ u. o' R/ y0 I1 G/ o
    问:『历史上「二王」一脉书风源远流长,整个坐标布满了人,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风格。行草书突破「二王」还有没有可能?』
9 M+ P, _" E# i! ~; o专攻行草的书家可以说不胜枚举,历代涌现的行草大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曾经以『二王』为取法的主法源,『二王』行草是行草书发展的滥觞。的确在『二王』一系整个坐标布满了人,我们如果和古人争得一席相当不易,这是不争的事实。 . G2 ^3 g* ^+ u' L& P) B6 Z- l* ^
0 e- r# p) h4 M/ C6 |+ {# y
    按照辩证的观点,走『二王』之路再突破『二王』是一定有成功可能的。『醇一迁,质文三变』,『笔墨当随时代』不是老调重弹,不是废话。
8 \3 n# q, i, r1 q. H4 a+ @9 w% g, j

& ?, A  u" ?1 R( M2 j0 _  K
    我们细心观察到,当代有厚度有底气的成功书家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探索,成功的案例是不少的。仅就行草一系,他们典型的路线选择有三条:一是在行草领域集众家之长;二是以行草某种书风为母本,融入其他字体的元素;三是碑帖融合。 4 ^# Z) l8 a0 I4 ?
9 h4 }5 R! b- u0 _: U; Q0 j# {, y
    近代人们讨论最多的碑帖融和的课题,这或许更能诠释荣庆先生的这一论点。所谓的碑帖融合,实际就是魏碑楷书与行草书的融合。将魏楷的元素融入行草还是将行草的元素打入魏楷,侧重不同主次不同。它必须是要求实践者在碑与帖两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问题是,笔者从事魏楷创作与研究二十几年,甘苦自知,深深体悟到帖学的重要。魏楷之字遗存于石刻碑版之表,刻制的二度创作,大自然给与的漫漶与斑驳,使我们猜解石皮之字,临拟拓本之文,会发生较大的误差。另外,以碑解碑会陷入僵、板、黑、滞、呆的泥沼,会溺于描摹的困境,大大减低书写的意味。还有,笔者的主法源在墓志一系。墓志之字,必存阴气,也有暮气。如果我们只是把拓片上那种黑底翻白,白字翻黑,无疑残存阴暮之气。化腐朽于神奇,关键就需引用行草技巧。首先,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书写上的『意』的联络;其次,提高书写的速度;第三,突出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比、节奏关系;第四,将墨的层次、韵味和虚实、燥润化入其间。阴气消解,暮气不存。 9 T, N2 a; X  |, v; }4 F

( b$ S  Q) C% b+ |, Y
    由此,细细品呷荣庆先生这句『「二王」是绕不过去的』话,真真的是意味绵醇。『二王』书法,其技巧含量之高,技巧难度之大,技巧表现力之全面,风格拓展余地之大,是历代所有书家所不能比拟的。他们给我们流传下来的法帖,是我们书法人一定必须要承袭的。当代的书法创作,尽管是琳琅满目,尽管是百花齐放,尽管是展览效应,尽管有崇碑抑帖的主张仍然存在,但『二王』的影响丝毫没有减弱。越是在书法的道路上沉溺既久,我们越感觉到『二王』书法越是博大与精深。 5 e% s4 f; Q4 S& ~$ f2 C1 ~* @6 H# R
( T" R" d) A( j+ K- S6 h
                 二○○年三月十一日于京华沐斋
5 t  V) b. a! @1 n- Q+ P) W& B               (本文作者: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北京书协艺术顾问)
发表于 2008-4-2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