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2-1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文献学证伪传世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书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成就,但其存在的可能的弊病,目前没有引起重视。
: |- H: L% O: H) |. t% M
' k: I* p5 _( {2 I1 N: [& d- u( S" R6 p" R举一个例子。
8 W' Y4 Z' M* p, L8 F( R f* c) P7 D" L+ g
启功先生本人很引以为豪的一个证伪:他徵引多种北宋文献,证明范宽的“宽”是别人送给他的绰号,因此范中正本人是不会在绘画中落“宽”字款的,就好比某孙姓画家人送绰号“孙大胖子”,他本人是不会以“孙大胖子”来在画上落款的。由此,传世凡是“宽”字款的范宽画全是伪作。
# V: O/ C! m# _
& ?( ]7 _% w" M) I# w$ T; h这论证听起来很有道理,以前我对启先生的观点也将信将疑。但前几年因为别的问题的需要,通读了一遍米芾所有的文集,赫然发现《画史》里米芾记录范宽真迹上的落款就是“宽”。7 k5 v2 ^8 S6 A, d
% z, K1 C7 `1 o- l我们应该信启先生还是信老米?答案不言而喻。
1 ]2 S/ l# K, T2 N- d' I我本来兴冲冲想就此写个小札记,百度上一搜索,才发现有人已经指出启先生的错了。
6 T; k/ E' h) G* K9 q8 j" @( U j m( P6 @3 P* t
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假如没有米芾《画史》的这条记录,启功关于范宽“宽”字款的作品的证伪是不是会成为文献考证的经典范例了呢?* D: H( m M/ C6 E4 n( V
, |, `. p2 ], P Q0 v2 I: J
文献学的证伪不是万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死无对证。
( |& \. _! f) g# o1 C% G历史的记载,有些是记了,有些是没记,有些是记错了。
& F+ C3 F+ P: l1 x, f#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0 M2 {4 I% N% I1 r6 w9 X6 X
关于这点有句老话,管这叫“厚污古人”。/ }. v8 U4 I$ f+ v" o$ c* H
9 g/ I) H# z6 K0 @
因此,如果证伪的理由不够充分,我们不妨保持沉默,姑从旧说。比如对《兰亭》,我们不妨持这种态度。, _4 Z2 v& w% t1 l# J" r
2 d. y4 V3 g6 R) t7 G* P+ L文献学的证伪,要有平常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