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7-7-1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72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張樹:高手不從時尚體: q: C' g! z: Z2 h# K' w
9 l8 q! m+ d: O. j3 \2 R$ y n+ p. ~* _% S5 X g4 R
時間:7月15日
0 h/ R; z* B m 地點:北京張樹寓所
3 l& h# O7 U2 W8 s9 X! \. a/ j' M 采訪人:葉輝9 H) l# O8 o. J5 H9 J t( k( Q
受訪人:張樹5 l# @* U: d) k8 o
$ Z$ x9 J* ~& D: |2 |0 ~
《藝境》:您笃信佛緣,是北京法源寺傳印法師的弟子,法号“慧樹居士”,能談談信佛對您篆刻創作的影響嗎?0 K' x# m( G6 g* M$ d
+ D7 o/ I% |# J# c 張樹:豐子恺先生在《我與弘一法師》一文中,對于藝術與宗教的關系,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故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通。最高的藝術家有言:‘無聲之詩無一字,無形之畫無一筆。’可知吟詩描畫,平平仄仄,紅紅綠綠,原不過是雕蟲小技,藝術的皮毛而已。藝術的精神,正是宗教的……宗教與藝術的高下重輕,在此已經明示,三層樓當然有二層樓之上的……學宗教的人,不須多花精神去學技巧,因爲宗教已經包括藝術了。而學藝術的人,必須進而體會宗教的精神,其藝術方有進步。”9 b4 v: V" y' S6 i0 N. x# w
! h @1 V* `8 ^" ? 《藝境》:那麽多藝術門類中,當初您爲何選擇了篆刻?
; h& ~$ Z5 v, H6 d# X1 ~ q* T7 z) D2 v: a, n* m: h1 Y2 b" `' y3 m
張樹:首先是喜愛,可能是骨子裡邊的東西。人類欣賞自身特有的技能,是一種發自本能的願望,這是人文學的全部含義。特别是篆刻,在構成、呼應以及審美趣味上,是最能體現人的天性氣質和人類淨化了的精神境界。
, ~. l4 v- t- ?' M
4 v- U' ^5 u% R5 `3 b 《藝境》:看了今年新出的作品集,覺得您的篆刻線條少了一些早期刀法的爽利之感,變得更加含蓄而有味道了。您覺得自己的篆刻定型了嗎?
9 l; a5 n0 `. Z& L
; e" J. [1 ~6 D: w8 o$ y9 d 張樹:肯定是沒有定型。定型是終極結果,“庾信文章老更成”,能耐得住寂寞,增強精品意識,醞釀、發酵到成熟需要一定時間,所有這些是實現這個結果的必備的基本條件,也是達到終極目标“定型”的先行過程。: r) A2 C: u* @. n( P; K
“高手不從時尚體,好詩只道眼邊情”。“學無止境;藝無止境”。追求藝術是一生需要做的,型是框子,感受的積累是終生的。把藝術作爲終生追求的人,他自己是不會定型的,當然在一段時期風格面目可能相對穩定。如果限于能力無力創新,别人看他可能也很穩定。
& [0 d3 c3 W2 m" O9 _& `6 b" L! p
《藝境》:您最敬仰和欽佩的古今篆刻家是那幾位,他們當中誰對您的影響最大?0 m1 w6 v' ~/ I; O% L' J
/ [& D0 S5 Q& y8 ^% s3 I2 _
張樹:古人是秦漢印、瓦當、金文、銘文等等。影響最大的是齊白石、黃牧甫和吳讓之。% f$ J4 g5 M, o
& `$ ?% ^+ V2 a% y/ P- Q 《藝境》:在吸收齊白石篆刻精華的基礎上,您添加了許多自己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面貌。請談談您是怎麽看待繼承與創新之間關系的?
9 [0 Z+ \1 Y7 J1 A$ |( y2 A" g2 Q" {0 y0 Y
張樹:藝術需要創作,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這是無需置疑的。衆所周知,一部真正的藝術發展史,是由歷代藝術家用其不斷創新而形成的諸多閃光點聯結而成。對于一個缺乏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來說,中止創新的探索,就标志着藝術生命的完結,即便極負盛名,也難入真鑒。如果說創新是目的,那麽繼承不過是爲達此目的所采取的一個必要手段。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聯系,繼承與創新并不是勢不兩立的,一部中國篆刻史就是在繼承與創新之中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
. \# N" S7 g: A) u' x' }) [$ D
& ]+ n9 u6 N" X C 《藝境》:很多人以爲您和劉彥湖兩人在書法和篆刻上風格很類似,您怎麽看這個問題?3 j6 G) @& v4 G
& A& ^; I- t) z" E K1 m: A% f+ Y- ?+ E
張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倆都在吉林省,那時往來切磋較多,可以說彥湖兄影響了我的一些篆刻審美取向。而現在雖同住京華,聯系卻少了,現今我倆均不同程度在變,彥湖兄更理智,從近作觀察,已走圖案化路子,風格也更老道。可能我的風格還沒形成,還在“渡過”的過程中。, a- @# e5 {' Y/ w0 s, v" P2 c
+ d# i- x: ^8 e% h6 Z- z: Y3 s" N
《藝境》:除了篆刻,您在書法與國畫上也投入了不少精力。您認爲篆刻與書法還有國畫的風格必須統一嗎?; J& o% e" a, b8 @; F5 O
- ]1 R a! A; z l- P 張樹:應該是統一的,但我現在還沒有做到,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着。吳昌碩、齊白石二位大師他們做到了。我自己離這個高級境界,還差很遠。深知不能單憑那一點天賦,更需讀出涵養性靈,思想整理通了,書法、國畫、篆刻才自然通。風格也自然形成。
! \3 O! ^) z- g c
! g/ Z& B' a2 G/ E3 E 《藝境》:邱才桢先生評價您“更像活在當下的某位古人”,可見您對傳統理解之深。篆刻是傳統的,您覺得西方藝術觀念對篆刻有沒有沖擊?
; A6 k* t: U4 S" b1 E, h/ c- s: n/ n, o# q9 m
張樹:生活在當下,自然會受到所有觀念的沖擊影響。沒有這些社會就難進步。按照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說的那樣,精神氣候就是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他說:“作品的産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格。”如果把“沖擊”一詞不達意作爲中性詞理解,受到沖擊是自然的。但真正的藝術應該是身處法中,又出法外,如果把“沖擊”理解爲貶義詞,一個成功作者的心中自然更需要善葆自己的本真。
) S6 y" z6 V/ {. t1 b% S' u( {" X i* B8 B5 o9 }
《藝境》:您創作一件作品的成功率一般如何?精品率呢?/ b% N: f8 D) P3 ]
0 X; s/ q: j: z5 v; U) q; V
張樹:只要靜下心來,一般成功率較高。2 }' {% m' E& l
$ @! p% b8 J5 h' C4 @* X
《藝境》:您如何理解邊款和印面的關系?在邊款上做的文章多嗎?& ?! V1 a4 R- r
0 b% X2 [" n) P4 F) |# [5 | 張樹:今年篆刻集的出版,算是做些邊款方面的工作,以前做得不多,大家看後還覺得有點像有文化的樣子,這可能就是我在邊款文字和書法下的一點小功夫吧。
% X( T* R4 \, ]% ?( a
# I7 r# x- }5 u7 V 《藝境》:您認爲當前哪些篆刻家在邊款上面探索相對比較成功?% [ z/ \2 {! e
9 {) d* Z# x$ S2 W) d; o 張樹:内容上:陳國斌、石開等。書法上:王镛、古泥等。風格上:韓天衡、馬士達等。
% \( r' q9 P9 m3 o- a- @% d) ]$ s" d2 ^' W0 o0 Q% }! W
《藝境》:作爲知名篆刻家,您能說說什麽是篆刻嗎?用最簡短的話給它下個定義。
. l1 { K* c a* Z: v4 V$ |' t- w1 E5 E8 e" k' f* [
張樹:把古人、今人留下的經典文字植入作者心田,經過文人獨到的文思耕耘,再抒發在印裡,這就是篆刻。& D. e/ J: E2 E! v4 U
8 B% k( j3 \, x
提名感言( {; M/ x! T+ h7 |
# N/ n1 X" f- i
感謝媒體的提名。我很慚愧,因爲我距離這個稱号的要求還差很遠。說實話,這些只能成爲我探究書法篆刻的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