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912|回复: 8

[分享] 书法名词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0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 D% J9 {% l' e! E4 W3 ]
,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9 Y# j6 ?* \0 V% o9 C
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
6 j! G! b. Q# _9 ?( P9 V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称书法' O; }6 n! h% s: _
为“书道”。& n, k- T+ l0 ?
( C4 V4 Q" \0 \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通常称
; _$ P$ q; e8 J$ f: i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7 h& k" \6 y7 j. A# I( G
: w- b( O5 e7 _, U' l! [
翰墨: 与“笔墨”同义。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8 |. T5 m0 n! F
章,书,画等。
+ m- p! ~, {3 P) J5 i2 X* u( U  G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 m7 W! w6 A  T/ y4 v/ W) u
, D9 {0 O8 W& `; \% g* Z+ s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 j+ A4 x. p) s# F' E& D+ o
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
" _% C* A2 e3 j5 P4 l$ `* N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是可辨识的最: s8 |+ F  w- T9 S% J# ^4 p% a
古的汉字。
1 W3 j( `8 [& e" T1 ~1 l7 n; O' Y3 ]3 F/ w6 t  R0 S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古
! j3 g0 B2 d. `7 n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 @/ @3 E" U1 y2 t. _
代表。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1 Z- i7 q! P# b6 H; w
7 u: H: H* z2 g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石鼓,为鼓形3 i5 b9 M0 O  G3 M7 s& l
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
5 W0 K- z, ?0 E: q( F所刻。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 ”。石9 ?8 \& q1 c8 V& A0 `" _' i
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 N# ?$ t# y1 N9 e( Q. M  }8 ]( R/ g, E+ T6 s
籀文: 又称“籀(zhou)书”,“大篆”。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相传
5 G& G' `/ k# k4 y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7 v) g4 q% Y8 x* i
文”。5 L5 U1 B! r! X/ H$ I1 D

) P# V3 F& J/ o/ h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狭义
7 ~" y( @) o$ q# ^" S2 }% ?: C专指籀文。# f3 [' _2 z9 G) n: p" r8 u* W

% w8 r; _8 u) D: @8 h+ G) b小篆: 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 D9 y9 Q0 \/ p. W8 s" n% Z7 X
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今存的<<泰山刻石  K* c- c% l. p$ r0 p
>>, <<琅琊台刻石>>,<<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K) M* c# M8 a
& L: I% o$ t" ^" s% n
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仅指小篆而言,其特点是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此种篆书
* H8 i1 A- p  |0 A始于秦代。后亦有一“玉箸”形容书家用笔圆浑遒劲者。
. q. D! C/ J8 q) n( u
% d) c2 Q: N/ N1 a) g8 j! J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因用笔圆活,细硬如铁,笔道如线而得名。如唐代李阳冰的篆
* o6 A$ \3 ^. Y% a: t; j  |书,书法史上即称之为“铁线篆”。
" T! g8 v) R# r/ H2 M; w: E. k- o! }/ f  u8 R
隶书: 又称“佐书”,左书“,”史书“。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 V/ m; S% {- h' _9 q
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形体取横势。隶书开始形成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成1 k/ g5 E7 X3 p1 {7 e
为通用字体。隶书为汉字的书写简便化开辟了通途,它的出现为楷书的诞生奠定了基
+ I  V  ~' f# Z% S5 i础,是汉字书法史上的一大转折。
- G) ?$ }8 |5 t% `- `6 F! p& d. j" s5 e0 V/ |
鸟虫书: 又称”虫书“,”鸟虫篆“。篆书的一种花体。其特点是字的笔画写成类似* w+ [- ]! ]' G5 P
动物的形状,字形犹如图画。这种书体多用于旗帜和符信上,能起装饰作用。汉代印
5 R  R. o# G8 I) O6 Q; G9 j章亦有用鸟虫书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六曰鸟虫书,所以
5 Q6 ~, ^# w) T% M$ \2 z& I书幡信也。“段玉裁注:”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0 y8 T5 q; c# y" I( R
6 r+ G+ v: ]8 W/ `1 z6 u
科斗文: 又称”科斗书“,”科斗篆“。手写篆字,以笔蘸墨或漆书写,起笔处较粗2 j( T/ P; o' e$ N. H$ U* Y
,收笔处较细,因而点画之状好似头粗尾细的蝌蚪,故称为科斗书,又写作”蝌蚪书; ~+ D5 J8 O9 l
“。元代吾丘衍<<学古编>>称:”上古无笔??灾耔璧闫崾橹裆希?裼财崮澹???br /> 成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9 `" W: B8 H6 @/ e! v8 y4 C2 P
9 ^' i- g  D6 E& L  V/ }, `& a
八分: 即八分书,也称为分书。八分之义,历来解释不一。一般认为它似汉隶的波磔
# A* |9 U! ~. Y% }0 |2 u' s,左右笔画向两边分开,如同”八“字的两笔向两边分开一样,故称”八分“。亦有' U. N! g' n+ c( ?3 o
学者认为这种字体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汉隶
8 p, a! N7 v% l& B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汉隶的八分。
: G3 J8 @1 d' @6 m. a1 p; [
" g4 W+ I0 Y! o9 N# ]8 k今隶: 正书(楷书)的古称。正书有汉隶演变而成,唐代仍将正书沿称为”隶书“,为
- R' x- D4 T+ ]/ t$ V# K区别于汉魏是的隶书,则将正书称为今隶。汉魏是的隶书又称”古隶“。
' L: Z4 h, \% G& r$ h" @4 m
. B7 y) a( i, t草隶: 草书的别称。汉代的木简上写得比较流动,草率的隶书书体亦称为草隶。
8 C8 h- a2 e5 W6 ?
, f. N  o, S. x. k( Y. M3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汉初在草隶基础上形成 “章: b! @7 s; H- S7 \
草”,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体势,笔画相互勾连,而字间不连,是草隶的规范化。
5 |( N2 y+ @8 a( y! z- ]  B汉末,相传张芝脱出章草的规范,去波挑体势,使上下字间牵连相通,笔画连绵回绕+ D: t4 G9 x1 C$ w4 K
,书写更为便捷,成为“今草”(亦称小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王羲之,王献
& D( y( D; m! y5 B$ q9 B5 I之父子亦是今草的代表书家。至唐代中期的张旭,怀素,将今草写 得更为放纵奇诡
! L+ B! b  Z6 c/ e/ l! C+ s,笔画连绵回环,如飞龙走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 m9 g4 I3 S( R8 L  Z
, c- ^; I0 p3 h
章草: 早期的草书,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其特点是保留了隶& L" g: g) f+ O. p/ j
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不连写。章草的得名,说法不一:有谓因汉章帝创始,而
% K7 i' N! n5 U; v4 \* R名章草;有谓因汉章帝爱好与提倡而得名;有谓因章帝命杜度草书章奏而得名;有谓0 U" V, T0 N6 e- m# P8 Q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用此书体而得名。近代学者认为章有彰明之义,因字体结
1 V& s* U& M5 W3 k+ ~% k# C构彰明严格,对草隶起了规范化作用,故得名。2 c0 ~, E# A" M1 S( L) N

; W: x( j/ ?5 ~& g4 O- d$ x正书: 又称“楷书”,“真书”,“正楷”,由楷书发展而成。正书始于汉末,为魏
: v7 ~: j- D3 S; m晋至今通用的一种字体,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正书又变隶书的波挑为顿挫,出
! k" P, i9 k2 t0 l; S9 @锋为回锋。其特点是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称“正书”。相传汉末王次仲始以隶字
* H2 `$ S1 A: t; H3 J5 p) F作楷法。因正书字体平正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又称“楷书”。唐代楷书最为规范,
" z3 O% R; o2 A今所临习的楷书碑贴,多出唐人之手。真书之名,亦取正义。
; U3 r% Q/ h7 w: s  G
! @5 i0 {$ U" d  T行书: 又称“行押书”,“行狎书”。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平整方9 Y1 s' R, j7 a8 [# W
正,又有草书的流畅便捷,且不象草书放纵难认,又较楷书生动简便,行笔不滞,如% d' M0 |$ B$ Y* \7 y* }
行云流水,故名行书。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接近楷书的行书,称行楷;接
$ A$ l# H$ M( f5 t: C, [( l: d) s" y/ i0 ~近草书的行书,称行草。行书,行楷,行草是相对的概念,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5 Y: M1 W5 b5 U7 }/ W' j

: m7 [$ l0 }: y# v/ c# Y2 n6 Z8 r榜书: 又称“榜署”,古称“署书”,今又称“擘窠(bo ke)书”。泛指书写在匾额,
# f2 a, ^/ |" X5 q6 a$ ?' R; A3 L宫殿门额上的大字。榜,即匾额。
) o2 x! U6 P# K3 {; c4 @' E& d9 Q5 G4 L7 ]; \# e3 l9 }
擘窠书: 即”榜书“,大字的别称。或云擘,巨擘;窠,穴,即大指中之窠穴;因写
$ o4 t8 s4 H2 X4 r! K4 b大字时,须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故大字名擘窠书。或云因古人写碑版$ y' w6 R* I' R) J& F
或题额,为求匀整,先以横直界线划为方格,然后书写于方格中,故称擘窠书。
$ Y9 l5 Z( F, Y, A4 {  c( E: V/ i7 l" ]. [) m, L% U) _, o
漆书: 指以漆书写的文字。又指一种书体,如清代金农将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
" L' F* T' L7 {) R; m  Z& ^' E3 A细,似用漆帚刷成,故称漆书。$ h( ?/ Y* ^7 O  p- {( X/ q

5 t5 T+ n; T( Y8 r飞白: 又称“草篆”。是一种写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显露笔路。7 P% u+ p# [4 E+ [3 d' K# H9 F" }
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创。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 @% P6 i# z% q0 e% V4 i+ k% j明代赵宦光谓:“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中干枯笔触的露9 `& S# K  \2 w
白部分泛称为“飞白”。
: [. P$ M( J6 U# n  s# C4 |+ l' U$ Z) `
瘦金书: 又称“瘦金体”。楷书之一种。宋徽宗赵佶所创。其特点是运笔挺劲犀利,- f/ @$ m5 H8 F" G, |+ ]
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之势。有谓此种书体出于古铜甬书,瘦硬通神,有如切玉9 r, P' t8 c6 h6 m5 w
,故称瘦金书。
% O( v1 w0 o& g) \; l# u& w+ R: |. d' w$ ]
指书: 又称“染指书”。用手蘸墨作书,故名。
, q! _( s4 M' q; A! N. [: J9 q+ F- V3 s; \, m" _
台阁体: 明代官场使用的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呆板楷书。台阁,本指: H" n3 X3 c7 z& v' v
尚书,引申为官府的代称。清代称“馆阁体”。后人讥称刻板拘谨,毫无生气的楷书4 f# l0 y! C7 Q, j" R, s
为 “台阁体”或“馆阁体”。$ U  T/ f9 `8 a: B8 h2 }! b6 o
8 t, h2 q3 ?  ?# Z: F2 O
馆阁体: 同“台阁体”。因清代馆阁中的官僚擅长写呆板,僵化的楷书,古称馆阁体。3 ~" \1 t0 q* S1 B8 d
  U/ |" i4 `/ `2 [& d/ B/ Z
经生书: 唐代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写而成,抄写佛经者被称为“经生”,其字: a. |& s# K( w& ~
则称为“经生书”。后人有以“经生书”讥字形呆滞的小楷。
7 ]3 n# e( k( S* o/ {' B$ i' p, D- u7 B: {9 ^6 P( N/ z" a! n/ W; _; Z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作书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以兰竹画笔出之,自成+ U$ b2 ^9 w' ?; m& e
一体,此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然隶多于楷。因有人称隶书为“八分”,故郑板桥自称
- S# q0 C( x4 m2 N, p( D( N. Q其书体为“六分半书”。 : A7 |5 _  p' O' A; H
7 h4 e7 Q1 g4 n7 C0 ~, z
刻石: 指镌刻在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 V6 w" C. }! T( y" W
8 z; Q9 ?* q2 g( F. z1 q碑: 刻石之一种形制。古代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秦时多称刻石,立石,不称碑
0 I5 V! C4 \( H: K; Z) p,汉代始称碑。以碑刻记事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3 x# s- X# {: ]+ C

( y; ]* X) j4 d, F碑额: 即碑头。<<碑版广例>>谓:“碑首或刻螭(chi,无角之龙),虎,龙。鹤以为饰1 n# L; [* r$ ]- p( S0 |
,就刳(ku,挖)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7 G; q" D1 p, u- P. t; W" d; K5 T- d. q
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3 ~% K  V8 ^4 u( ]& X: X/ X$ N0 W9 L8 Y$ ?& u! t5 A
碑阴: 碑石的背面。古代碑刻,正面刻碑文,背面往往刻门生,故吏,出资建树者的
* l2 @9 u9 v* k" c1 E! N姓名,故称碑阴。亦有正面,背面皆刻碑文者,如汉<<史晨碑>>前后碑,两面碑文的
& [6 y8 l( N0 h镌刻时间相距一年。
, D8 f% G5 |, l6 @4 f6 }. Y
" `4 U3 G5 ]. N7 z0 P. }4 S碑志: 指镌刻在碑石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又称“墓表”, “4 g: P8 v* ?% F1 m! i; l6 c
墓碣”。列于墓道前的称“神道碑”,放置墓穴里的称“墓志”,或称“墓志铭”,' p+ [7 P  T0 N! c+ a: m9 Q; d: i
“圹铭”。
& }& o% c; h# ?/ g3 B& {1 {# s/ {  r$ l/ @8 ]. F/ H% c! y
碑版: 泛指碑志之类。
  f8 C. W& z( p) v$ \+ ?) A1 v* d) }+ y5 @# J( x- ?8 U- c' [# d% V
勒石: 勒,刻。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而后刀刻的# q3 {8 u2 y, q  w+ ?7 x
工序。勒石,又称“朱背”或“背朱”。
1 q: B4 f) c: R3 X0 b! s+ L  B! W$ `; T4 G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 D! {6 o( A3 O* |0 p3 ^/ k6 }3 B8 Z$ b0 p7 Z
书丹: 指用朱砂在碑石上书写文字以便刻工镌刻。后泛指书写墓志铭为书丹。
; k- P. y5 h5 a0 k* r8 k# L' V, z$ a9 T* `+ B. ]5 ?. b) u
临摹: 仿照碑贴的笔画写字,称“临”;以薄纸覆在碑贴上依形复写,称“摹”,或" S. Q- ^% o' E! q
称 “影书”。临摹是学习前人书法的基本方法。初学书者宜先摹后临。临摹,亦作5 D4 R+ R; o' r
偏义复词用,指临写,而不是摹写。; s) J" V% d5 M* B8 O
# U0 ]. a% j1 {4 M. a
碑贴: “碑”和“帖”的合称。将刻在碑石上的文字拓印下来作为学习的范本,称为) S: r* }2 y& C
“碑贴”。帖,原指写在帛上的文字,后泛指一切可供学习的字迹。未经刻石拓印& U4 i8 h% D9 b5 F! C
的习字范本,只称“帖”或“字帖”,不可称“碑贴”。
7 \, X8 o/ |& F$ N( J7 P# Q- I7 x! X
碑学: 指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其变革等方面的学问,又称“碑版学”;也指清
5 W: t$ T: I. V2 V0 o代阮元,包世臣等提倡北碑而形成的学书崇尚碑刻之风气。时有北派碑学,南派碑学
+ n  ]! `5 W0 T3 c之称。, c* J' ^- y) n) \1 t
( b* _( u% B* X0 k  }; i
帖学: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评判版本优劣,鉴别字迹真伪等方面的学问;也指崇尚' P7 s' X1 }+ C4 D2 I, W
魏晋以下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别于碑学。
/ _3 G' j; T6 c/ g4 ~2 K. J; }3 H+ p4 z0 ]3 L3 k- o3 L' N
法帖: 也称“帖”。指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可作临习范本的书法作品,包括古代名家墨. i( P& T$ r3 S. @; k! M. |. G6 T
迹的复印本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经过拓印,印刷的书法作品。
' V! h1 j, W3 B* a2 q+ n/ g/ b& _# p3 C( H* L7 c9 \3 W/ ?
拓本: 从碑刻或金属器物上拓印下来的书迹或图像。拓印方法是先将白纸盖在碑刻或) k6 S4 D( R: \2 J1 l' h5 z
金属器物铭刻的文字或图像上,轻轻捶拍,使碑,器平面上凹陷的线条清楚地呈现在7 F% N: m7 X8 Y
纸上,然后再用蘸着墨水或朱红颜料的软布团轻轻拍击,则凹下部分(即字迹或图像  A6 c! J. p; r5 Q" X1 N$ b
的线条) 呈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或红色,以使字迹如实地复现于纸上,这就叫“拓
  o& u) j6 j7 k0 h% \) U( N3 y% d: X(ta)".凡用薄纸以浓墨拓印的称乌金拓;凡用朱红颜色拓印的,称朱拓。6 J  W: e! ]- w6 N. v9 M

+ T# J/ _3 K" P$ i6 u. V! n* m响拓: 又称“影书”。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先把薄纸覆在法书上,用笔钩勒下法
+ N) q# a+ j6 U书字迹的字画边框,成为空心字 (此法称“双钩”),然后将空心处填满墨即成。钩; k$ ]8 Z6 ^6 ]( ~0 p
勒空心字时,往往因为法书纸色沉暗,原字笔画看不清楚,须向光照明。故响拓又称
  N3 S& |+ c  R5 Q  U# \& ^3 m; O“向拓”。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大家查阅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 M# o: }- U  A( X$ C7 y
8 e& }* i; R- N- X$ R: m# I
辛苦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共同学习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1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1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接着贴2  em2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