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07-7-1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430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回归二王”是最近几年甚嚣尘上的书法术语,“魏碑艺术化运动”,是中国美院教授提出来的另一个书法术语。我今天就以“反潮流”的精神对此做一个述评。话题从四川一个获奖青年书家的一句话谈起,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代表性。这位姓王的青年书家写字也像王体,最近几年得过好几次大奖,在粉丝们追问其得奖经验时,他颇为自得地说:我就学二王唯恐其不肖,反对妄谈新字,从来不说创新!(大意如此)这令我大为惊讶:这不叫数典忘祖吗!, N$ ~" g3 D. ^
9 [2 y1 ^& u. J; Y; z* `. _上面这段话使人想起了王义军在成都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说自己从不看国展的(大意如此),
% K/ z/ l6 c$ U! U- s" s4 V近期王义军又入选"兰亭七子",正是红得发紫之日.各位有何看法?* y; V5 `0 j* O2 q
3 `4 Q4 r5 j6 D; W3 J
转自"书法江湖"
" ?% q8 c9 ]4 [& x
, \) L3 h; {, k, t6 K' z! v就是想说
7 ~- W9 k2 X( L% t3 { T$ T3 o$ e j7 I$ a6 f l7 f
; w' A1 V5 J% h/ {8 l" l
, }. {( d; g1 I7 U& n6 r& M( j5 M
======================================================================6 a" q) E0 M8 `% X& E' f) X+ C
5 C2 [3 b7 Z- q: Y+ S
王义军先生的回复:$ A8 P+ @7 Y2 h) a C) [/ A
, ~. A3 F8 E0 }3 J
. E$ ~; U! j1 S
我作为一个学习书法路途中的青年,能受到前辈的关注,是一种幸运。刘正成先生在宏文中的批评,将我与很多师长列到一起,更让我倍感荣幸,作为一种鞭策和提醒,也很值得义军学习思考。
1 w5 W- g6 | x; v在我接触到书法的这些年,对于创新等问题,有过一点粗浅的思考,今不揣鄙陋,说出来供刘先生一笑,也欢迎网上诸君批评。
4 F( N4 m6 M, e8 T8 S/ M
* I1 G( G# ]2 G& C
: h$ _4 N9 M9 J+ K' J5 X0 X先生说到的“反潮流精神”,我敬佩,也基本赞同。
5 Z' X& g% D- e当下“流行”的二王和此前流行的种种,多半都是基于这样的反潮流,每一次的新风,或多或少有着对此前风气的叛离。5 L' Q2 _7 r6 }8 W
但对于“反”的立足,不能完全赞同,是因为我更喜欢“独立精神”,独立潮流之外,对时风无动于衷,这是我向往的为艺精神。
* L3 P% ?0 l- g8 |. x
0 u r. f* {1 N+ l刘先生高看义军,以为我的一句话“有代表性”,而晚辈觉得您的话更有代表性,我们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对方,也很有意思。但您还是高看我了,你把我当作一位成熟的书家来要求,这让我又高兴又不安,因为我还承受不了这样大的期望,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还没有资格谈创新。
7 {3 n1 m. ~- W4 {' D
' `9 I, e" R$ b" \
" U+ {8 W: I, Y: q. S' v
6 l: {* v" o: N& N' P& f/ i! q. G王羲之历代推崇,不仅以其书艺,更以其引领百代风尚的见识,以其不拘成法的创新成就和创新精神。
7 L* }8 w# `6 c4 x5 K: }& ^但是,有一个前提——对古法虔诚的学习继承!8 L9 C% v* x$ n: G1 ~: @7 ^ @
1 e9 ^/ S% F0 ?8 A4 H+ N( h1 x
我在另一个帖子中说过,“给古人打工是为了自立家业,但我还没有挣到足够的本钱。”4 l# N; u0 @1 d) [
王羲之的雄秀独出,如果没有足够的本钱,也一样免谈,更何况是一个天分、学养、学习条件都非常一般的我,更何况身处这么一个到处都是沙尘暴的时代。羲之在台下的寂寞,世人往往不察,但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至之由,这也不只是今天才有的现象吧!
5 O7 P6 z9 L& W( e" @- \
; x6 ?1 G u& y关于羲之的学书历程,看来还是有必要罗嗦几句。: u3 f2 s1 Y' v1 _0 v
7 |1 [5 i' l2 \" e' z+ e! A, O
第一阶段:初学,从卫夫人,得楷法。卫夫人称赞他“甚能学真书,咄咄逼人”。
* v3 Z7 Q' n$ L) [! r0 b. c/ N' V0 W
第二阶段:改师王廙。316年王廙被元帝召回建康,出任辅国将军,直至322年王廙去世。这6年时间,羲之从叔父王廙学习,得诸体之法。
$ z& e+ a. w! W' M: ~+ N$ l$ Z# M( o' w. Y4 J
第三阶段:羲之自参钟张,书艺成就,仍旧平平。虞和所谓“少年临川时迹,既不足观,亦无取焉”,不过小有书名而已,尚不胜庾翼、郗愔。
4 x1 w. x3 Y g0 L/ l4 c* F; s" D
; \# R; D+ d v/ ~0 M1 O! X第四阶段:书名初盛,这一段,我要多说几句了,因为这是羲之学书的最重要阶段,也是我们误会最多的阶段。
t6 S$ R9 ^! O: }8 y: e0 j& g3 {/ z X, m+ a
羲之书名不胜庾廙,到羲之书名盖过庾翼时,庾廙自然不服气,放出气话说“小子辈贱家鸡,好野雉”,并说“须吾还,当比之”。但后来,当庾廙在其兄庾亮处看到羲之给庾亮的信,对羲之书法开始赞叹了,服气了。这一段信息量大,有必要引在这里:1 Q" \1 p- [/ U7 w, U
! y1 C! ^; _. ~# R5 z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6 h; B/ A6 E7 [, r2 x
9 y% z$ v9 l1 J这里庾翼叹服的是什么?
& |' y+ Z7 h4 s. D, J" K不是羲之的新体行书!
- \4 g2 P* @' e不是羲之嘎然独造的王氏书风!; n4 K# r% b" x! ^
更不可能是兰亭序!8 v: N9 L3 Y) V) X
! y% @& F$ U6 i
是什么样的书法让王羲之书名大震,让庾翼由不服气到叹服?+ ]/ W: l5 ?7 U, g
恰恰是不会让我们服气,不会引起我们叹服的——对前人法度的继承——是羲之对张芝草书的“顿还旧观”。- M) [0 s4 s* `, X x- B
而正是这个时候,羲之的本钱赚得比谁都足。- B# C& z$ w! S$ E! L& r# F
于是,才有了下一个阶段的可能。$ d0 \2 W# ?, z& y( n& X& ~
( U4 V$ U/ c h4 }5 j8 U! e第五阶段:变新体时期8 \2 ^5 Y, r! m8 N! Y
王羲之与王洽俱变新体,这一时期,以最保守的态度来看,最早也不会在羲之40岁之前。这是成功之美见于无所不在的角落的时期,我就不再多说了。我只再罗嗦一句,这个阶段,暂时与我无关。我有时候会不安分的想和她拉上点关系,但清醒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冲动可能会害了我。) ~& u; E% x, n# D9 ?+ T
: a5 [0 J( N# X! V0 O8 Z
9 F% [; P' w! P5 |( r! {& L; A0 K最后,对刘先生说,我代表不了中青年书家,也代表不了中国美术学院,我只是碰巧属于这个年龄,读过这个学校,切不要以我的过失来度量中青年,更不敢以学艺不精添累母校,我的“无知无畏”只属于我自己,这样,我说话做事要轻松一些。0 h5 R. L8 z( d.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