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563|回复: 3

[分享] 碑帖的收藏(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7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收藏中识别孤本与珍本       - H3 j; ?! s1 H* I7 A; `9 e
2 K  x# A( n/ j1 Y  O" r
  从艺术和历史的变化中,有的古碑帖拓本由于各种碑石佚失,拓本也几经遭难,成为孤本和珍本,在鉴赏中必需特别注意。& H- O. Y& _0 v9 A) V

% p6 N- {- N* F7 K& P3 G7 R1 p  一  如何认识“孤本”- h: h9 L3 b# U. a* I

& t: \. X6 z# S! A& `( J  S  现我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文史资料以及个人收藏家,还有国外的博物馆和大学资料收藏馆,都收藏着我国历史上的碑帖孤本与珍本,怎么称得上“孤本”呢?
2 `, n: m* h. l9 G' I, i% {& X3 a8 {, [  x& s6 t2 m; W3 Z
  1、由于原石刻或丛贴刻版有一部份较早的损坏和遗失,有的留下痕迹已不是原物,根据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的考证,即将失传的碑帖,确是“唯一”的,并有较高书法艺术的文史价值的孤本。8 S0 g; C7 N; y

2 O( F2 U  y6 ]6 _* n& u% i  2、要称上“孤本”,必需是刻石、刻帖的原拓本,翻刻本是称不上的。同时还应是时间较早的拓本,如“唐拓本”、“宋拓本”,“明拓本”相对较差,如果是“清拓本”往往就称不上这个“雅号”了。清代出土的碑刻更不属此范围。
4 |0 q7 ]2 d2 J/ J
3 s+ H3 ]1 S$ w/ T  3、有的“孤本”还是残卷。最初原拓也有不完整的。但残卷可以说明孤本的地们和价值。如从记载上看李世民《温泉铭》,唐代原拓不下几十部,流传至宋米芾曾在拓本后记叙一行:“永徽四年(653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倒是说明了时间。但宋代刻帖《绛帖》潘师旦曾将此也刻入,而伪《绛帖》却未曾刻入,后复刻于《筠清馆法帖》中,说明宋代已有此帖流传,后来原拓失传,直到1896年在敦煌千佛洞中发现此帖,但与原拓比较有残缺,后被法国人掠去,还存五十行,然后再装裱成横卷,此残卷现藏巴黎图书馆。根据照片影印件,罗振玉在《墨林星凤》中述:“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厅,各诣其极,但以此则于书法上固当北而称臣耳。”说明这五十行残本是有其价值的。由于残本中问题很多,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证说明“孤本”的地位。
8 [+ ]7 r5 s. h4 k5 O* O, W0 l2 E$ b5 @% Z# y9 w: h% w, g
  二  如何认识“珍本”
) k4 e  E7 w! s* G% l( x! ?
0 a$ n- F) ?" z/ I) a" c/ t! x  在著名刻石和刻帖的原拓版本中,有的存世不多,或因各种因素造成原拓版本的质的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艺术质量和资料的可靠性。有的因原版刻流到国名。因此国内所存较早较稀有的原拓版本,就是稀世珍品,如唐、宋、明原拓仅存一二,都可属“珍本”范畴。3 f! [1 g. V& @$ j3 a7 ^

% q4 _4 v' y7 ^& ?' A  分析各种“珍本”,从书法艺角度出发大致有四种类型:
+ A& K- U9 S! l7 H
' T7 k$ g  C' q0 y4 i9 V+ i  第一种:原石久佚,原拓对书法界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尽管以后各种拓本质量上有各种差异,甚至还有缺残,还是觉得珍贵,这就可以称为“珍本”。如《西岳华山庙碑》,旧石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隶书22行,每行38字,明嘉靖1555年毁于地震,郭相察书、颍川邯郸公修刻,现留下拓本有长垣本,最衩为河北王文荪所藏北宋拓本,字迹只损十字,后被日本中村不折氏购得,现转辗藏于东就书道博物馆。其次华阴本(关中本)是原县东支驹史弟年藏的无拓本,后被华阴王宏撰文所藏,说明拓本残缺近百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三是四明本,为浙江丰熙(道生)所藏的明拓本,后归宁波天一阁范氏所藏,但残字又增,在清代曾被端方收藏过,也作过藏记,现也藏于故宫博物院。还有李文田藏的宋拓半本,因为此半本直为私人秘藏,直到清初马日璐兄弟藏于玲珑山馆,才被世人所知悉,残缺也多于百和石裂,现被香港中文大学欧阳先生所藏其中有容庚先生观跋。从这四个珍本对比来看最佳的是长垣本。& n/ \$ C& N1 G

+ G" ?: C; }( F/ L$ X  q+ ^+ g" \  第二种:原石原版的初拓,由于拓工和材料等因素,以及保管因素,使原拓本质量各有差异。如帝王刻帖原有朱砂本(金红)这种拓本不多,但在北京和台湾都曾发现过,以后墨拓不如朱拓本,都不及第一次所拓的好。一是技术,二是相隔时间长,还有材料问题,因此朱砂本就成了刻帖中的珍本。又如唐《王居土砖塔铭》,明万历年间出土于陕西终南山鞭梓谷,在长安县南六十里,初拓已断为三块,继而为五块,再裂为七块,后因搬运失去第一块,又在椎拓中被全部推碎,因此初拓极为罕见。明出土时拓最好的珍本,同藏于辽宁博物馆。
: _6 y& y& V$ U! {. d) i1 G% M0 V5 ]* ~
  第三种:原石还存,但残损过多,而旧拓文字则完整,此情况是因原石存放于野外,或石质不佳或遭雷击,所以初拓也很珍稀,可称为“珍本”。如《隋姬氏墓志》旧石于清嘉庆20年(1815年)于陕西咸宁出土,武进陆耀箐得石移至江左,咸丰十年(1860年)碎于兵乱,断为二段存170字,原石首行“夫人”二字“夫”有石痕似点,因此初拓与后拓差别较大,其中有被大兴恽孟乐、南皮张之洞收藏,战后残石被陆彦甫复得,已与原石拓本不可比较,但因该石书艺较高,年以原拓本可称珍品,《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编)等著录中有记述。现原石藏于北京故宫。% V8 T/ x) j- ]; c0 ^. O6 X

, o5 o/ E9 P- c8 Y* E  第四种:原石流至国外,而国内保存拓本较少。这些流向国外的碑石和刻版书迹艺都很高,流传拓本又少,有的甚至是缩小本,这些碑石和刻版大致都在精末和民国年间发现,由于汉时朝政F•B,有的被卖出,有的被掠夺。如《晋沛国相张朗碑》于1919年河南洛阳出土,碑体不大,前19行,每行19字,后6行,每行10字,均为隶书,因当时政局动乱,无人顾及,即被闻讯的日本人购去。留存国内拓本不多,大多是翻刻本,在左角厂花上与原拓本不能相比,露出刀斧痕。然《张朗碑》不仅具有书法艺价值,还有文史价值,所以尽管碑小也是一件珍品。
发表于 2007-10-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7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em2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巨剑 的帖子

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