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陈振濂就书法展览评审问题答胡抗美书
6 y D9 {3 [, w, z s$ L" x
' X6 O8 s* u9 t* Z / P! m) t3 J# l/ W. z4 z
抗美兄如面:6 o' d9 u! p! H4 _( v
( T+ m- t8 T% X) N" {3 h
近读足下刊发在《书法导报》上的宏文《与陈振濂书:关于展览与评审》,深所感铭。关于展览评审诸问题,我以为应该有一些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过去我们在十几年的当代书法展览过程中,是应用的多而讨论的少;又是就事论事的评论多而探究学理的研究少;在近五年来,随着社会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报刊平面媒体、影视媒体的主动介入,对各种展览的正面的、负面的评论以及批评越来越多,其中有些批评十分及时而有效,但也有不少意气用事之举。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对当代一些重要性展览的研究应该采取更积极、更准确、更细腻也更宏观的姿态。但在这方面,能引为同道的并不多。过去,是对当下展览体制的评论多,即时即事,时过境迁后则难以影响持久;当下,则是单向的优劣褒贬的言论多,而能心平气和地探析学理者少。故我当时花力气写出《评审的亮点与“学科化”问题——论全国首届行书大展、草书大展评选》及近期刊发的《公信力、执行力、创造力——“兰亭奖”***》二万言长文,即是希望能在这方面有一些探索与推进。第一,是要尽量从一般的即时评论推进到相对有历史背景的理性梳理;第二,是要尽量从过于简单的褒贬高下推向对内在理路的因果分析,以此来提升展览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品质,但从效果上说:这种努力究竟有多少是有价值的?连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2 Y( _+ P) @+ j
故尔当读到兄台宏文后,感慨良多。到目前为止,这是最有质量的回应之一。不久前,在《“兰亭奖”***》连载后,张海主席也曾对拙文进行讨论并逐页提出他的看法。我之所以对这些来自书法界高层的回应如此重视,是因为我迫切地需要检验一下自己的这些努力是否真正有价值,是否为拈法界的广大群众所关心。倘若有价值,那在今后应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在针对全国行书大展、草书大展评选的拙稿《评审的亮点与“学科化”问题》和针对“兰亭奖”评选的拙稿《公信力、执行力、创造力——“兰亭奖”***》的标题上,都有一个引题,分别为《2006书法创作评审研究报告》之①、②的标识,表明我最初是想把它当做一一个长期项目来做。现在,兄台的回应宏文与张海主席的回应电话,增强了我的信心。它至少表明,这样的努力是十分有价值的——或更确切地说:它之有价值与否,首先即取决于我这个研究者的态度、水平、思辨力的是否有价值。
" t9 V( [3 u, H2 p; h 记得2006年10月在安徽的“兰亭奖”评奖时,我们编在一组,评审间隙间,关于评审的科学性追求问题与公信力问题,以及如何对书法评审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论问题上,我们就有过详细的交谈。足下介入书法事务时间不长,但由于承担相当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思想上却是非常成熟的。我以为:在长时间的当代书法评论与研究生涯中,或许我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可能会是畅快之至的,也是极有默契的。
) f3 T( S: Y' w% B# j" }+ q$ D 我在这里之所以要把这些话题郑重其事地提出来,不惜洋洋数万言的篇幅,是因为我认为书法界在目前要多一些“智者的对话”,而少一些盲目的指责与抵制,特别是偏见。过去我们中许多人置身局外,一看评选便以为里面一定有“黑幕”,一定是“走后门拉关系成风”,不能否认一些评审过程中会有这些现象存存,但也会有·些有良知的评审者在苦苦探索着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与要素。拙文《兰亭奖***》和足下的这封长信,或许是这种良知与探索的一个记录。至少我们都认为:评审结果是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的,有人高兴有人不满这很正常,但评审过程却必须做到法制化与公开化,以集体的意志为标准。我希望与足下有一个互相之间的期许与约定,从“独善其身”的个人愿望来说,我们希望自己现在是“有良知者”,并且在后人的评价中,我们也希望自己是一种代表理性与良知的形象。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究竟结果如何,要看一步步做了。当代书法评审的“学科化”目标,或许正是在这样的一步步尝试实践、一步步总结研究中逐渐成形的。我们愿意做第一代的探路者。) y/ m c) b) V, V: y5 c8 W
最后有一个技术性的疑问,一直萦绕在心中无法释怀。足下宏文未段中提到国家展中“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实力派书家基本上不参加”,究其原因是“问题在于展览评审机制的适应性上”。故尔足下以为要呼吁这些作者“放下包袱往前看,从书法事业的大局出发”。这个现象是切实存在的,问题的症结也的确是不愿自己的作品被评审,对机制有不适应的问题。但如果仅从“放下包袱向前看”的单纯道理出发,恐怕也很难真正解决这些实力派书家的疑虑。因为评选就会有上有下,而被评的“实力派”显然无法接受“下”的结论。在过去,如日本书法展览中,是以“免审查”、“特选”等方式来处理之。但它的负面效果也显而易
8 \5 `7 l7 D" N5 A1 ?7 y见:部分成名书家因为有“免审查”、“特选”的待遇,提交的作品反而缺乏质量保障,随便应付书写一下而大摆名家派头的比比皆是。久而久之,对展览的整体品质也带来了极大冲击。于是
- H7 g0 q. K: l 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处境:不审查不评选则易滋长惰性,不利于优胜劣汰;审查评选了却又可能使某个书法名家个人遭遇不公,从而挫伤积极性。如何从制度、机制与体制上来确- a5 d' o0 a$ u* j0 Z
保这两种情况的不发生,实住是一个需要高超智慧与技巧的“时代难题”。日本、韩国书法界均拿不出好办法;我们如果在针对展览评选的学术研究中能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或许真可说是为这个书法时代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学术答案。
$ ]: v- r0 v5 f 这些想法,未知尊意以为如何?' K+ e. k" Z( I) n5 V
+ I1 L7 C, {9 O( Y, E5 {
: O5 R( P6 d0 v, q$ w* _+ E) ?
顺颂
3 F e) k/ x% k) \- i 书祺
/ V0 Y' d5 B0 |
. h2 V# I4 ?1 J8 \8 i
- M7 F* {9 K4 j
; Q, T [( ^2 b, Z; A6 ^
$ ?# P, P: [% e: t1 x 陈振濂顿首 2007年4月10日
1 p# c0 t& |- f# i0 x) W2 `# r
于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