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096|回复: 0

薛元明///本意的曲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意的曲解! p, J9 ]5 Z/ p  o5 m" N2 P
本意的曲解
( k, y1 m  }# d1 a6 }$ H3 k8 |【】薛元明( E" S  I! \  v5 B- P4 b
书法学习中,前贤言论乃有益参照。面对这些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及心得的独到见解,如何设身处地去领会,非常关键,如果不解此中真意,曲解本意,反会误入歧途,适得其反。笔者试就结合自身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6 Q% g3 X8 T. q1 u1 T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轻言创新3 n& d% G$ b& D% V0 P. ]
一般说来,书法创作大力提倡创新。但很多时候,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书法学习首先考虑的应是继承传统,其次才是创新。创新是建立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很多时候,传统会被误认为是保守,因为具体表现在临摹碑帖方面,太像则泥古,不似为背叛,而且需要很多时间锤炼。创新前所未有,各种光怪陆离形式皆能以标榜创新的姿态出现。实质上,创新是经过传统洗礼后有凭据的话语权利。如果一味求新,变成流动不居的新形式,最终不能被接纳成新传统,则这种创新不能说是成功的。古人讲“邯郸学步”,很多时候听起来觉得很好笑,但在书法创新中却时常犯这样的错误,书坛目前存在的很多现状都是同类笑话在上演,只不过没有自知之明罢了。传统不想继承,创新也做不到,更多地只是喊喊口号,结果真的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沦为不伦不类得“四不象”。" c3 G! y% i9 E/ n& z& {5 }1 t6 d  d' p
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个性张扬的限度
7 z7 r& k3 ~: H  B9 F2 S艺术创作必须极力张扬个性,书法自然也不例外。但个性应该是有凭据的,不能太随意,个性首先是与众不同,有独特性;另一方面,个性还必须有同向性,即有共性存在,个性实际上是共性前提下的差异性。书法个性表明书家独特的自我语言形成,应该有个限度,但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简单地讲,就是章法、字法以及墨法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审美因素。艺术本身就是表现自我,个性从根本上取决于自我意识,但自我意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最终还是有意识的积累。任何无意识行为最终都可以找到相应地有意识根源。8 s6 v6 C% {/ @" t
一洗二王恶札!——清醒的批判意识6 C! t% ]/ w3 F* F$ q0 C. M
米芾生前说过很多振聋发聩的惊世之语,但必须设身处地去理解,许多并非字面上所透露出来的,乃至米芾对颜真卿、欧阳询和柳公权等人的批评,只能说明米芾比常人有更深刻的批判意识。实际上,批判某种书风,是了解创作的利弊所在,是理性认知,而不是全盘否定。米芾对二王颜柳欧等都有涉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不存在没有任何缺陷的创作,学习某种书体,必须了解其不足与优点所在,才能做到既能打进去,又能打出来。米芾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此。
+ t8 ^; p. f+ C; r- n求神舍形,方会其意——似是而非,形似当为第一
& K  C# s* h* h“求神似而不求形似”是流毒甚广的一句话,误导了很多人。众所周知,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途径,临摹有形似和神似两种要求,形似标准是共同的、可视的,神似标准差异很大,不可视,没有统一标准,也最难把握,对于神似要求,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随着艺术水平的不断积累而实现。如果形似达不到要求,就更不用说神似,将二王写成《爨宝子碑》的样子必定不可取。追求形似到神似的过程,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初识时是对形体相貌的了解,熟悉后才有性格等内在要素的了解,如果一味避开形似而大谈神似,置形似于不顾,学书很难深入,形似差异是各种书体之间最直接的差异。王籧常晚年作书都带有章草风味,这是自然而出的,与书家成熟期个性大有关联,不能刻意而求。临摹当先求形似再及神似。; m/ H( s7 _- U' O9 u* [
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既专且博,集古成新
( `3 S) j9 n$ R9 \5 o6 \/ v1 C/ c' n王铎在阐明自身学书之道时提出了这一观点。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受益匪浅,综合王铎一生来看,颜真卿与米芾对他影响也很大,尤其是米芾,对“书不宗晋,终入野道”这句话,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晋尚韵,颜米皆出于二王,变革晋韵自出新意,对晋韵的回归与倾慕是立身之本;二是他所言及“书不宗晋,终入野道”并非“书不宗晋,必入野道”,二王书风在整个书史中最终只是一家风范,不是整个书史的全部,真正成功的大家都是集古出新、融会百家而自出机杼的。学书要做到既专且博,方能入古出新。- V- b: w- P+ z" E7 j6 u7 I
宁丑毋媚——形式美同样重要
; s9 a8 r4 W( u! c  W/ U  |傅山针对当时的“馆阁体”书风,提出了“四宁四毋”的美学观点,其中一点就是“宁丑毋媚”,反对媚俗书风,有两层含义,一是书法美学评价标准未必就是美,而很有可能就是“丑”,但这种“丑”是假丑,而不是真丑,是指率真和自然之美,直指本心的美;二是傅山本身创作并不丑,他在取法上皈依二王和颜真卿,所反对的是对二王魏晋精神玄学精神理解存在误读的二道、三道贩子。傅山提出“宁丑毋媚”是一种假设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宁可丑一点,也不要媚俗,并非是要真丑,只要不是媚俗,可以有多种风格,或风流倜傥,或消散沉郁,或跌宕奔放,可以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并不一定要丑,书法风格本身是多元存在的,没有必要限定于某种风格倾向。如今很多人将傅山作为“丑书”的始作俑者,实是令死者不安。傅山与如今的“丑书”根本就沾不上边,这是对本意最大的曲解。$ J9 }; y0 t; c7 A5 ^3 J$ Q9 D3 C
篆刻痛快事焉——含蓄之美不可丢' ]# b& e/ r6 I5 g, n
齐白石篆刻有完备的单刀系统,以单刀抒情,重洗练,反做作,所谓“昆刀截玉露泥痕”。后世却由此而造成了很多误读之处。学单刀都是一冲而过,痛快是痛快了,但却落下抛筋露骨的毛病,缺少含蓄蕴集的变化,实质上更缺少齐白石刀法锤炼的过程,从形式上来看,则是力度及运刀方向缺少变化,因而后世学齐白石篆刻很多仅得皮毛。求痛快时要考虑到沉着,在沉着中寻找痛快。相类似的还有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后人学米芾总认为是痛快,反而失之沉着。米芾作书速度很快,但线条质量扎实,这是后人难以企及之处,必须辨正理解,以免失之偏颇。0 I( g4 V  g) A2 @0 r, n, b
浏览书史,先贤立论远不止这些。歧义并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纯属正常,关键不能误读。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一些名家过场的客套话当作现实客观的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曲解。书坛目前诸多不良习气也因此而出,由此可见本意曲解对书坛的危害。书人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客观地看待问题,了解真实的含义,才能在学书过程中事半功倍。; |8 l% T: S/ a4 M;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