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7-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475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东道主现象”和“评委举奖不避弟子现象”强强联手5 r0 |0 O. x1 u! ~' `
——评全国第七届书法讨论会
( J# ]# l- {7 F- D
+ m M; c6 N! [+ M2 t+ r- a, h8 t! H1 Y6 M/ @2 S
令人瞩目的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日前在济南评审结束,中国书法家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道,不但公布了评审规则,而且报道了评审纪实。这次“公正、透明”的“糊名评审”,先是让许多青灯黄卷的学子心中感到安慰了片刻,然后便开始品尝评选结果的酸苦。8 w; z# t$ T: Y. J' |
, d) i% v5 N$ j& w8 S5 E: h0 h
一、“糊名评审”糊得住谁?3 P9 @+ f! ^9 C2 M
: G& h7 e7 Z6 B7 t这次评审采取“糊名评审”的办法,在评审以前把作者的名字涂黑,借以表示“公正、透明”。但是“糊名评审”并不是真正的“糊名评审”,而是有关方面作为一种“宣传策略”使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山东为例。山东在2006年7月就开始布置各市书协组织辖区的作者,事先提报论文题目、内容提要、文章框架。2006年8月中旬,由本次评审活动的评委赖非、郑训佐等人在山东淄博和作者一起召开论文点评会。从那时起,就已经熟悉了本省作者论文的方方面面。即使“糊名评审”,对与会作者的文章自然也是了如指掌。所以,“糊名评审”,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宣传策略”,是为自己放心作弊做好了铺垫。其余的,评为黄惇、曹建的学生的论文大量获奖、入选,自然也可以在事先召开“家庭论文点评会”。如果说只要糊了名,两位评委就不知道哪是自己学生的文章,真是幼稚的想法。所以,“糊名评审”使用来糊弄外人的,他们自己却是心知肚明。
; R1 p0 }6 a ^6 l! j6 Z& \/ p3 L4 n7 p
. S5 B# L4 d+ I二、论文评选办法的缺陷7 ]5 [; t+ e4 T7 I# j( _+ |# }6 ]
4 M! L2 X; L4 G( L
本次论文评选从2006年10月11日上午开始,“分别召开了评委主任预备会和评审工作会议。所有评审委员和监审委员在会上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审议通过了《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评审条例》,提出本届评审要注重导向性、学术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确定了初评从宽、复评从严的评审尺度。”但是,“初评从宽”是如何体现的?11名评委每人分得90篇论文,各自淘汰80篇,即是说,总共有800多篇文章在一开始就落入唯一一名评委手中,只要不和该评委口味,就已经被淘汰,如果刚好这位评委手中的文章有自己学生的文章、熟人的文章,或者其他关系人的文章,单单把这些文章保留下来,就足以把其他文章全部淘汰了。于是,所谓最后的评奖,就成了评委与评委之间分配既得利益的过程。这样的评审,令天下人心寒。不可否认,这些评委都是博导、硕导,他们的学生有高学历。但是,落选作者的老师,有许多业是博导、硕导,作者本人也是博士、硕士。所以有评论说:
9 a4 W5 m! N, C8 ?+ X5 _
! I+ L! J9 w& }# x3 | \“只有南艺黄先生、西南大学曹先生的学生才是博士、硕士吗?据鄙人目前所知,南艺徐利明、吉林大学丛文俊、浙江大学陈振濂、四川大学侯开嘉、北京师范大学秦永龙、倪文东、首都师大叶培贵诸先生、人民大学郑晓华、还有书坛重镇中国美院等众多院校博士、硕士似乎基本无人入选——也许查之不确(现已知唯有浙江大学已毕业博士徐清入选)。这作何解释?难道说就只有黄先生的门下才是真正具有学术水准的博士、硕士吗?难道真正需要我们将近年的书法专业报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对照来比较这其中的差异吗?报刊所载之文,我看就未必都是黄、曹弟子的好文章!以鄙人愚见,非是高下之分,实是亲疏之别!”" W% u) k+ O3 _$ ?4 v1 N, Q
0 y" r" {9 t) P* a这样的追问,确实是合情合理的追问。! t4 o% g: j& D
; t1 s! U$ o5 ?/ [$ U
三、关于论文的选题和内容的低劣、抄袭
3 ?0 q% q# [# N$ A; k" M) s# R% b/ R$ t) ?3 S d
本次入选和获奖论文,与一次最高规模的书学讨论会相比,实在令人哑然。比如江苏的两位作者的文章:庄希祖的《〈兰亭序〉“兰”字笔顺的研究》;徐畅的《要正确地使用古文字》,作为一篇文章,不能说没有价值,但是和一次最高规模的书学讨论会,实在不相匹配,但都获得入选的资格。有些论文,只是抄袭一下教科书,就能获奖。这和“中国书学奖”这一称号,和“研究”这样两个字眼,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许多低质量的论文获奖或入选了,而像孙向群先生的文章《周亮工〈印人传〉版本流变考察》却遭到淘汰,很巧的是在二等将中有几乎和该文一样题目的获奖文章,其中错误百出。
2 p1 B, t" s% {0 A
8 j2 t- s$ u; e9 M# G% Z( J本次书学讨论会的获奖入选文章,抄袭嫌疑十分严重。这是学术道德和学术态度的问题。在五篇一等奖论文中,有4篇被人怀疑为抄袭。比如广东朱桂明的文章《从掌指之法到肘腕之法——运笔方法的转换与晚明书风的丕变》从立论角度、学术见解、关键术语等方面看,都与刘兆彬先生2003年7月7日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的文章《从尺牍手札到榜书大轴的笔法演变》惊人地一致。对此,刘兆彬先生提出异议说:
6 x- K9 o9 _# U" f; }8 o8 x/ x
* s6 \2 H7 Y+ N“1、此文与我文比较,改头换面,但理论内核毫无二致,绝无创新,只是增加了我当时思考过,因为长度限制没有写入文章的材料。& L' B" o; [+ F0 g( _; } H
2、把晚明书风的演变原因的探讨和笔法演变对待探讨,揭示“掌指”、“肘腕”二分,是我的创建。
& _9 c8 L1 E, J4 y3、文辞可以改,思维方式和关键问题没变,是我提出的“掌指”、“肘腕”转变作为书风变化的关节点。
5 J D- G1 }. ~4 a/ v4 b U在关键问题上,在对历史现象的定位上,在考虑问题的方式上,何等相似?”
$ X: k2 L; L+ I: c: F2 K. I: {; T# b& E) N' S) P
“退一步说,这个问题是我在2003年已经谈过的。单论文‘创新’来说,该文有资格成为一等奖吗?”- v6 P* ^' q$ N2 x; ~
* l0 b4 A! ]5 b! j$ \这样的话,难道不该问吗?. q [4 w; m2 V! }
2 x, r) s1 P1 ?+ I; d四、论文获奖、入选的“利益分配”迹象
6 f& `. Z) b9 p( J x8 S/ J0 Q
) V; r) L, O8 s3 _虽然采取了“糊名评审”,但是,本次讨论会获奖、入选论文的“利益分配”迹象仍然明显。有人做了下面的统计: b4 A9 `: ?% v5 H1 a
6 p& u, j) U" w; l# r(一)、
) @: T5 W* d( W5 A0 D. ^& `9 G; u
c7 ~* d h# G" Z, q- n山东的获奖加入选:17人——山东评委多,山东东道主。
% N- s1 J+ G0 \, E, |5 l江苏获奖加入选:15人——江苏评委弟子多。% ]4 R/ B, T5 s! U% S
山东+江苏评委占总评委45%. v8 G; x) _5 W$ r! s1 f% z c# }$ h
山东+江苏获奖入选人数占总数32%
5 @( x8 `) X1 l3 P% z! q) b- ~ i- r& R' z5 u9 P8 y, M5 H3 S
(二)、, o: m6 X& K% U L
. w' B: G! w' g* m- l
南艺黄惇教授的学生:
6 J+ N7 s/ B' l薛龙春 江苏 激赏与嘲弄:清初书家郑簠的遭遇——一等奖% W% u/ I3 T7 C3 d% p) @) H
方小壮 江苏 《汉晋印章图谱》版本考——二等奖
/ O6 W' I3 D5 V& V3 Y5 m6 I朱天曙 北京 周亮工《印人传》的成书、版本及相关问题——二等奖- [4 c* `2 a3 V- ]4 e5 y9 G
金丹 江苏 论包世臣书法流派及其现象——三等奖8 Q$ q+ s2 z( T. v, Z7 I* P
刘东芹 江苏 宋曹交游考略——入选
$ @1 w+ \+ p- _邱世鸿 江苏 两宋理学书论概念诠释(七则)——入选
2 T" S) b% C4 x( }7 v% a
* U8 v7 t7 @5 R西南大学曹建先生的弟子:! Z- [1 d/ V3 ?0 u+ h( m& }
叶梅 福建 从嘉兴项氏法书藏品看明代书界的相关现象——三等奖& h" ?- a) J" d" e5 ?0 I" F
段永成 广东 论沈曾植的帖学观念——三等奖
+ M7 n) l+ X- y5 x李宇平 重庆 晚清以来章草兴盛原因探究——三等奖* j! R" V* \! o# w% \8 L
陈白羽 重庆 “刚健含婀娜”:曾国藩书学观——三等奖
% s, n, ?' y) F. h! O; o3 o' |颜以琳 重庆 晚清馆阁体蒙学书法教育之弊端——入选3 z* X- d9 \. g0 O2 K$ b
李永 重庆 章太炎《论碑版法帖》刍议——入选
# B r/ j, B0 o% ^
- h) v) J3 N2 E0 g作为“东道主”的山东省,论文获奖12片,加上这两位教授的学生获奖,整整20篇,使全部获奖人数的40%,有人说朱桂明的文章是2005年的硕士论文,导师为黄惇教授,如果属实,比例还会增大。获奖文章如此,入选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可想而知。& ^' I, O ?" y! U; e' Y7 {
% F* K0 A/ _" f5 m
五、总评
) N) A- u+ p7 }- k5 Z2 G% h0 R: e4 |: Y; G5 x; R E! Y. |
不可否认,本次讨论会的获奖、入选文章,有些文章的质量是好的,但是,众多的问题,使这次评选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往往是作者积数月之功,甚至是数年之功,从搜集材料到研究分析,日夜与青灯黄卷之下,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他们期待的,无非是一次公正的评选。而当看到他们所期待的评选,竟然是这个样子的时候,谁又能不感到心寒?无怪乎有人说:中国没有学术,只有权术。无怪乎有人说:从最近几年的书法大展“东道主现象”,到本次书学讨论会的“东道主现象”兼“评委举奖不避弟子”现象,中国书法家协会终于圆满完成了彻头彻尾的学术F•B!
8 Y$ I5 Y- C+ S. n- ~0 U0 @9 C5 I+ Z4 a' G+ V
相关关键字: 强强联手 讨论会 书法 全国
# P9 D& ^& ~; N0 H
0 m5 |+ A! ~3 x( b& U8 S[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6-10-17 19: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