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5-8-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7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白谦慎先生回答我的提问(采编自书法江湖) ! j$ [# b+ J6 }% p( [0 t, a
7 [6 n" a- T5 M2 u
丁 剑:白先生您好: 我以为书法永远是"精英"的书法,因此"王小二"永远不能成为书法家.但并不表示"王小 二"是不可借鉴的.康有为的碑学主张的审美基础便是在于此.因此,杨达的做法是可行的.就像沃兴华学习"民间书法"(我也反对这样的提法,应该叫"民间书迹"),学出来的东西,是被精英化了.成了沃兴华自己的了.经典帖学的东西可以被"复制"着学,写的越像越好,但"王小二"的"民间书迹"不能也不会被这样学,而只是借鉴,有明显的取舍./ k5 p' S; w$ E
白先生以为呢?
9 g# k2 N3 K8 Z/ a" s# d9 ^6 p
: w$ L1 ~$ S& _: f0 {
5 \7 K* e/ p& o2 `4 j4 @8 ]" x1 c5 ? g3 r @+ h
白谦慎:我从来没有贬低杨达的意思。但是他面临的问题是,为什么郑长猷可以被称为神品,进了书法史,成了顶礼膜拜的对象,成了经典,当代类似的东西却被冷落。杨达学当代的“郑长猷”,他偷偷学,即使公开了,他敢像康有为捧郑长猷造像那样捧当代的民间书迹吗?这才是我的问题所在。我并不是说杨达不能学王小二。再仔细读读我的《娟娟发屋》吧。. l' G5 F0 e2 C) u+ y- b: q
, t8 I6 n0 d l6 |; M: G6 k, P! i+ z4 h* U) g& I. Y2 b9 V
, [4 Z" t. G$ ~' Q" b9 ]% T
/ ~$ W" r/ ]2 t _* e+ h* e$ t! E0 D+ A7 O
丁 剑:傅山的"四宁四毋"在理解上,很多人好象忽略了它的前提,这就像一句古话:"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但这是在一个不得以的情况下,如果为玉而不碎就谈不上瓦了. 我想 傅山的"四宁四毋"也是有这样的前提的.那么请问:傅山在"四宁四毋"之上的书法理想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傅山会有"四宁四毋"的想法?
5 P0 E% h5 o% S2 u* _$ b( t
& w5 g) M0 g/ V; E" i " w* x8 Q$ a5 L7 v& h' Q
6 Z @1 N( ^3 U1 [白谦慎:同意你的说法。我在书里和前面回答程五咬金的问题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宁四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是自然的。宁和毋,指的是,如果让我选择媚还是丑,我宁愿选择丑。但是,在丑和媚之间,还有很多其它的审美形态。所以,不能认为丑就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反正在多元的社会,允许多种声音,谁都别把自己当成真理的化身。)
) f) L0 u) _7 }" n* ?* W# ?+ V+ R8 J; H S
4 i' V6 m1 ^6 [0 @
丁 剑:谢谢白先生,在深入问一句,当代碑学的前景您怎样看?是不是像沃兴华那样为主流.还是以篆隶为主要取法对象的"新古典主义"为主流呢?我倾向于后者,因为这一百年的发现和累积,加之印刷技术的贡献,篆隶会被重新重视和认识,现在的"楚篆"热即是个征兆.$ U5 q& M) ?4 K' }8 _8 w% d
* u# z( E/ l, f& Y5 H- M. V
白谦慎:可以学的真是太多了。多元化的时代,真希望中国的画廊制度能早日健全,反映出这种趣味的多元化的收藏趋势。现在礼品字太多,不健康。8 t2 `. }1 r! N
1 g) s8 v) V# `6 C/ k& w. b+ n
' y! h4 i: }0 ^7 u# M! E 丁 剑: 先生身处异邦,像曾来德那样在外国搞所谓的"墨乐"书法秀,您认为是在传播中国书法还是在误导外国人,使他们以为中国书法是他那样的一种表演.我想问的是:书法是 否是一种世界意义的艺术,很多人谈书法与国际接轨,您如何看?是像曾来德那样的" 墨乐"书法秀,还是其他,抑或谈不上国际接轨或不需要国际接轨,而是要更加保全它的原生态?0 u& j2 _6 i9 c( `7 o+ V
% [! j0 h2 w4 {- R白谦慎:曾来德的展览我不知道。现在我们向西方介绍的书法,主要还是传统的书法。很多艺术是区域色彩很重的,但也可以让身处其它文明圈的人们了解它。* N' z4 j! r7 P+ ?
8 ^0 \& i- @, D, A, H# i5 k9 b
" \1 y7 K9 w% D3 Y- w9 D9 M- \ 丁 剑: 我最近越发体会到"书如其人"的真理性,不光所谓内在的精神,就是外在的形象都 有相似性,我看林散之的字,我发觉有些字跟他的长相都像.我想也许将来会用科学去解释它,但现在只是臆断.先生如何看"书如其人"?, D. ?6 a, X4 ^
" W/ e q+ r3 P1 M+ Q5 m白谦慎:有关系,但主要是精神气质上的。比较微妙。" c* n* d x; A$ P, y t% Q
- X; T' W0 H: C: k( _% G7 r
. ~* m; Y) [1 f1 x' N" p6 J丁 剑:在深入问先生,以您在国外的经验,您认为书法在国外究竟有多大是生存空间,是否仅是停留在收藏层面,在审美层面有多少?或到底有没有?外国人真懂书法吗?, u$ l2 y' m1 g1 M
/ a6 ? i$ S3 X
白谦慎:眼睛不要盯住外国。要让世界走向中国。
! W3 s$ b( e) s& q6 F# `9 D8 F6 F' Y* m2 H/ h3 o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6-8-14 01:4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