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祝允明中晚期的书法 葛鸿桢
1 F, z) h4 i6 Z8 j! }
) }: S& ?# T3 n" E1 b8 g
. J- H# G' L+ U! i" i([明]祝允明 楷书临孝女曹娥碑、洛神赋(局部) )
/ \* I4 |, @; Q2 l- L; d& Q3 E
: I2 h) N# T/ z4 K+ ^
9 r% q) K4 i/ }# V: x9 S([明]祝允明 楷书临孝女曹娥碑、洛神赋(局部) )1 K, Z4 I' Z, Y# D+ _9 f
& a3 n( C! k9 q+ z' Q
5 l3 ^3 W1 N. P0 o# S0 c! _ 祝允明(枝山)是明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也是引领吴门书派崛起的第一位领袖人物。王世贞曾说:“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祝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①祝允明是一位多才多艺、技艺高超又书风多变的书法大师。清代评论家王澍认为他是书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②。因此,他的作品成为书法史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races of the Brush》③一书系由时在耶鲁任教的美籍华人学者傅申教授所著,书中已单列“祝允明问题”一章专门讨论。书中指出:“对祝允明书法的研究之所以困难,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祝允明是一位非常多才多艺的大师,他兼工多种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二、他还能摹仿许多书法家的不同书体,他的个性就是追求多种风格的变化,他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艺,往往乘一时之兴,恣意挥洒。正如其朋友文徵明的长子文彭所说:‘我朝善书者不可胜数,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惟祝京兆为集众长,盖其少时于书无所不学,学亦无所不精。’(文彭《跋祝书东坡记游卷》)王澍(1668~1743年)也提到他的多种不同风格:‘平生见京兆书凡数十百卷,莫有同者。’他还说祝氏很多作品的笔法是很随意、草率的,从祝的风格多样化中看出他的作品质量的差异。……”傅申先生在该书中还指出:“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衡量祝允明作品的质量和风格上的千差万别。”( S# J9 j) |0 Z( P. I0 x4 b1 I
0 H# |# a- ?3 d7 ~9 H
祝允明在中年时期即以书名冠吴中。当时苏州人将他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王世贞在《文先生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寅伯虎,彼自以专技精诣哉,则皆文先生友也……文先生盖兼之也。”④这里再举一例亦可窥见祝枝山中年时期已为吴中书坛之翘楚:
5 j/ Z- B8 m! Q2 O( O r5 ]1 a6 P4 x% M7 j& R
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中秋,吴中诸名贤三十余人于吴江垂虹桥畔饯别在苏州学习书画的戴昭。其中以沈周年事最高也最具声望,故以沈周为首作诗赠之,次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所作,共计36首,其中大多数人各一首,偶有一人作二首者,集成一卷,由长洲戴冠作序,唐寅作《垂虹别意图》又由祝允明作行书题“垂虹别意”四字为引首。当时祝允明年49岁。此例亦足见祝氏此时的书法已处吴门书坛的领衔地位。⑤
* V* V& O1 n0 f. {$ t( G
: w+ ^# g9 u6 c8 L7 R 然而由于他自33岁举乡试后,竟七试礼部不中,在50岁后心情越发焦躁不安。他常以酒浇愁,借色慰情。马宗霍称其“喜酒色六博”(“六博”,古代博戏)。有人想得到他的墨迹,趁他去青楼狎游时,贿赂伎女,请伎女向他索书,都能捆载而去。对于钱财他并不看重,“海内索书,贽币踵门,辄辞弗见”⑥。然而他对仕途仍抱有一线的希望,并在55岁那年终于得以谒选,被授予广东惠州兴宁知县。也许由于对仕途仍抱有希望,故他在被谒选前还曾有过两年的戒酒史。这在他51岁时所作《闲居秋日》⑦一诗中透露出一些消息。该诗云:
- e3 z9 C6 ~& g- A G- R y
/ W% @' [+ O1 q" E, V L6 [5 b2 Z) C逃暑应能暂闭关,未消多把古贤攀。
% L1 }. l% i' z0 l1 x7 _/ A并抛杯酌方为懒,少事篇章恐碍闲。
+ l: O6 }9 p2 z& b- A* j9 y风堕一庭邻寺叶,云开半面隔城山。' o X" C- ~" I& j+ K
浮生只说潜处易,隐比求名事更艰。, C; X/ \/ i# L l& |9 @
1 U @( a; }" ]7 S
其中提到“并抛杯酌”当即指戒酒一事。《闲居秋日》卷用草书书写,笔法奔放中见法度,运笔险绝中见机敏,笔势雄强中含潇洒,神韵飘逸中有沉着,可谓其中晚年佳作中的典型。
1 l0 Z- T7 ?7 q. }9 M d& N1 w$ F P
" Q; a4 |+ S; g9 U! Q: ^! c# { 祝允明在被起用前,因怀才不遇的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53岁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连作了《泪》二首、《壬申夏夜不寐》及《醉》等诗篇,诗中充满了惆怅和泪痕。对于一个仕途失意的文人,老庄的出世、魏晋玄学以及宋人的游戏人生的思想,更容易被接受。这种思想不但反映到祝允明的诗文,同时也反映到其书法作品中。他通过诗文书法来宣泄压抑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技艺。
; K% A7 |5 o4 t3 a$ u! e3 c! N% v+ \. C5 i2 M4 p* V6 ~
祝允明去世前后就出现不少伪造他书法的赝迹,这是书法史上一个突出而典型的实例。评论家安世凤在明末已指出:“希哲翁(祝允明)书遍天下,而赝书亦遍天下。”⑧可见祝允明赝书之多在晚明已造成很大的问题,给鉴藏者带来极大的困难。无怪乎即使在海内外一些博物馆与专业文物收藏、出版单位也有祝氏赝书误收。如笔者曾任职过的苏州博物馆便有数件祝氏赝书藏于库房。此外如荣宝斋这样的海内外著名的中国书画收藏、经销、出版单位,也有数件祝氏赝书藏于其中。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当时正在编撰《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由于该套丛书系由北京荣宝斋出版,故荣宝斋负责人希望笔者亦将该单位的藏品收几件刊入该卷,特邀笔者前往遴选。当时笔者要求对方将所藏祝氏书迹全部取来挑选,于是他们从库房取出一堆祝书,有卷、轴及册页等共计8件。经笔者粗选,发现其中有三件赝品,属不宜选刊之列。此时荣宝斋有关负责人也承认,这正是经由启功先生等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组成员定为伪迹的三件。由于笔者对祝允明各个阶段的可靠作品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因此,如果作伪者书写水平与祝允明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的话,那么这一类伪作还是容易被鉴别出来的,笔者在荣宝斋所见三幅即属这一类作品。但是,在传世祝允明作品中最难鉴别的还有一类,即祝允明的外孙吴应卯所仿。提到吴应卯仿祝书,又得讲起另一则真实的故事:6 G: `# X. m9 ]7 y
( A; v8 ]) @ X6 p3 b$ q 1962年,刘九庵先生同张珩、谢稚柳先生外出鉴定时,在天津历史博物馆藏品中见吴应卯所书《草书五言诗》卷,初展开时,误认为是祝允明书(据说当时还异口同声地赞为祝氏法书精品),及观卷尾署款,乃知系“万历丁丑(1577年)长至日三江吴应卯为初阳先生书”。三位鉴定家一致认为,此人若伪祝氏款书,似可乱真,不易辨识。⑨2 i; t/ B! _0 i: C3 V& A9 A
1 Z; {7 J9 ?( k* A. @ 由于编撰《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时本人为该卷主编,刘九庵先生为学术顾问,故本人有机会向刘先生请教有关祝允明书迹真伪问题,受益匪浅。不过刘老先生有一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即当刘先生他们发现吴应卯可伪祝书而不易辨识后,有意识留意署祝氏款的书迹中属吴应卯一类风格的书作,并认为这一批全为伪迹。而笔者则认为:吴应卯既为祝允明外孙,从小有机会观看和学习祝书,按年龄推算,当吴应卯能学习行草时,所见祝书书法最早也是祝氏50岁前后之书,甚至也可能是祝氏60岁左右之书,其时吴应卯最多也不过二十多岁,能学像祝氏这一时期的某一种书风是完全可能的。如署款为“正德丙子秋日枝山老人祝允明书于广州官舍”的《杜甫秋兴诗卷》⑩,是年祝允明57岁,确在广东任上,其书风与吴应卯所书基本一致。又如署款为“正德辛巳岁秋日书于知秋馆”的祝书《前后赤壁赋》册(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当为祝允明62岁时所书,亦属与吴应卯书风一致之类。还有一些在刘文中都有所列出,刘老认为全属吴应卯作伪。而笔者的不同看法是:如将与吴应卯书风相类的祝书全部判为吴氏所伪,那么这种能与祝书乱真的吴应卯书实则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较为合理的解释应当是:祝氏中晚年草书中,应存在如吴应卯所学一格,而这一格正是祝氏草书中笔法最为精谨、最易临学的一格。在署款祝书的这一格作品中,可能有部分为吴应卯所伪,但还应有部分为祝氏真迹。这部分真迹正是吴应卯摹习祝书的源头,这样解释似更为合理些,不知识者以为如何?# d. Z% W* F b; O! F
3 X# S) k2 z. ^" t1 ~ (作者单位:苏州教育学院)
$ ~/ ^# o+ c: D8 X: y$ f$ E' W
1 N, e! S3 t# H8 E/ o( y5 y% r 注释
. U3 y w1 z, [; u
" F9 V8 U/ v- T( v# j# B" m+ g①王世贞《艺苑?言》。- i! ?: b$ ?. u# X6 U
②王澍《虚舟题跋·祝允明小行楷》:“吾尝论其书自赵吴兴以来二百余年,至此乃始一变。”
" p8 N4 H: |# ^4 ]( N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书被译成中文,改题为《海外书迹研究》,由葛鸿桢译,贺哈定校,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 f/ T* E. L# f5 d" v
④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附录》第16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 O8 \3 f! I6 h U1 U⑤《汪氏珊瑚网法书题跋》卷十四,第327~331页《诸名贤垂虹别意诗并叙》,有全部诗及序跋的著录。该卷后缺佚部分,现仅存十九首,仍有祝允明题引首及唐寅画,为美国著名收藏家顾洛阜所藏,见《海外书迹研究》第94页、127页。
$ d& W$ C: q- H& P1 _) d; q4 h3 U⑥马宗霍《书林纪事》。
6 i3 b! i8 r/ I) P$ a3 C0 c⑦葛鸿桢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图28,荣宝斋1993年5月版。' q$ Q, `% S! u) G2 b
⑧安世凤《墨林轶事》,转引自《海外书迹研究》。4 ~' ^' F: S2 g7 L
⑨刘九庵《祝允明草书自诗与伪书辨析》,刊于《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第13页,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5月版。
' _4 p# M. Q; Q+ e3 @⑩《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第324页,图56。: D5 @' }/ Z% m7 F- @
葛鸿桢著《祝允明》附图12,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5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