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74|回复: 1

国展式微了吗?(来自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选的声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F! q- q6 }2 h4 }$ \, S
# N/ _5 V$ H, c; s
& e' n! o; u) M9 @
9 {: a  Q% I2 ~) N9 m: J" y
国展式微了吗?

0 v2 U, L, j+ T$ q' U5 Y8 }
《书法》杂志 杨勇
. p% j) z0 C& M7 M' X

" n0 r# G  h$ p一、过多的展览透支了人们对于国展的热情
9 W& `: E( m: u9 W" q3 @. a$ F1 I
  近年来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过多,每年多达三十余项,严重削弱了人们对于展览的关注度,甚至削弱了作者的参赛热情。同时,靠一两次国展获奖已很难进入书法圈的聚光灯下,国展获奖一举成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像第八届国展上,李双阳、陈海良等人获奖,一举成名天下晓,从而进入书法公众视野。而当下很多在国家级展览中频频获奖的青年作者,我们书法媒体人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住,更不用说广大书法人了。: }7 A: }( l% S
" {. @! R, |0 }
  与十多年前唯国展马首是瞻的状况不同,当下通过个展、联展、出版作品集、微信宣传等途径经营自己的书法家不再少数,而且操作便捷、效果明显,当下书法成名途径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人们对于国展的热情。1 W* d% g4 x' I& t- |
; Y. l6 W" M, b
二、书法网络的沉寂与失声3 }0 n) D6 G5 D6 _
1 h, x' Q" R) o+ [9 }8 Q
  如果把2004年至2010年这几年看作书法网络媒体活跃期,那么近年来书法网络媒体趋于沉寂。当网民想积极参与书法活动的诉求被长期忽视,甚至不听话的网络遭遇了封杀之后,伴随着“说了也白说”的无奈情绪,很多书法网友对展览采取不参与、不关注的态度。
* x; b  {& r+ x4 r: x$ n: _
$ s4 u8 U9 N1 E  如果不作区分地一概将批评的声音视为刁难,则无疑会失去很多完善评审的机会,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书协既缺乏改革的热情又没有改革的能力。所以对批评和质疑采取“疏”还是“堵”的方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书协领导工作思路和方向的几种体现。其实中国书协近一两年来工作思路出现了不小的调整,工作作风上也逐渐趋于亲民。就此次国展评审来看,中国书协的态度是开门办国展,这种开放的态度值得肯定。
- y4 S, L1 S" P  o* n! J% c
% f/ I8 t  m. m* V三、国展究竟反映了哪个层次创作者的创作水平?
3 j5 Q0 h+ y* P% `3 t" ]' {! e2 z( X. V
  国展作为我国书法界四年一届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是全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艺术交流平台,那么很多人不禁要问,前几届通过国展获奖和入展而名声大噪的中青年书法家投稿了吗?如果这批创作上处于黄金期的创作者都不参与,那么评选结果能代表当下整个书法界的整体水平吗?国展岂不是变成了新人展?
, p6 ?5 H% {4 L# d6 K4 V, C6 A/ Q$ G( ^5 T# E
  就此次国展初评现场来看,投稿作品中有80%左右处在非专业的状态,这些作者对书法有着比较高的热情,但并不具备相应的书写水平,所以初评时难免被淘汰。那些没有投稿的中青年创作高手无非三种情况:一是自我膨胀,感觉极好,不和大家玩了;二是已然大家,不愿冒投稿不获奖的风险;三是心态归于平淡,萌生退隐之心。其实,发现新人也应是国展评审的一个方面,中青年创作骨干与书法新人都能合理地呈现各自的状态,则国展反映出的当下书法界的整体水平将无疑会更加全面。' Z; K" c/ |5 }9 C& r! S) `
/ Y' p: |1 b1 I" `
四、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 B; p  A1 I' X( Z1 e- \6 o

7 P& V' E* W* m' J  一方面,新形势下中国书协的工作方向必然是为会员服务;另一方面,单一的评审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展览的要求。基于这两点考虑,此次国展评审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国展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两权分离,组织者不参与投票;2、向“东道主现象”说NO;3、初评分成初审、复审、终审,初评从之前的一天延长为五天,交叉复评,避免遗珠之憾;4、评委的回避制,回避本省作者、学生和亲属作品的投票;5、高科技的介入不仅提高了效率,且为究责提供了可能;6、监审必须贯穿评审始终;7、不预设获奖者,不设照顾名额;8、不收评审费;9、评奖中文化考核的介入" y/ v3 s( Q' i& D3 x. j
发表于 2015-5-25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