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B, q& i: b1 C n: N) ^* q
$ }# P4 z5 Y8 I ~9 `8 I0 R9 V; r
1 f$ \ w+ |7 Y! x; y" b" g$ H% z
; w6 c! q3 d" |6 ]2 K2 p% M9 o$ w$ b& `0 @
《书法》杂志 杨勇
) H' I" i* v! e9 r/ C4 u& K' W) f3 Y8 _8 P, x4 ?+ n5 y+ c
一、拒绝做秀( q# Y% A# e, X& ^
5 ~5 B* \0 k7 E( D! N' n
展览评选中设立监审和观察员,并非十一届国展首创,然书界人士之所以对监审委员、学术和媒体观察员不抱太大的期望,原因在于之前很多次的评审中他们似乎也起不到什么太大作用,监审无非就是拿着尺子检查一下作品是否超尺寸,最后在评审结果上签签字;媒体则是发发统一的新闻稿。也难怪有些投稿者调侃:“评审哪有什么事实?统一口径就是事实!” V6 \! R) |! b" K
- D- g9 F% O; W4 i! C在评审正式开始前的预备会议上,组委会不仅宣读了评审流程和评审纪律,同时还对监审委员、学术和媒体观察员提出了纪律要求,即不能干涉和影响评委的评审工作。真正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自由,所以,我理解的“坚持独立品格”,对于观察员来说不能违规,但也不应受限,不能把观察员隔离在评审的大门之外作远眺状。1 b3 G$ S! S/ } {' ?; G
, h+ k5 }9 \' U7 W此次评审,要求监审委员、学术和媒体观察员必须从头至尾贯穿评审始终,不能形成监督的真空地带。监审委员不仅要对初评、复评和终评的评选结果进行复核,学术和媒体观察员也不是来走过程、充门面的,评审期间,他们负责组织评审委员召开座谈会,就评审机制、创作现象、审美导向、形式制作、文化根基等诸多问题进行交流,他们要将评审委员的建议进行收集,还要把他们观察到的问题予以反馈。这既是对监审和观察员职业操守的考量,对评审工作的考验,同时也是这次评审与以往的不同之处。
3 ?2 {; ]3 ^3 P& ]. e
: L1 E. M- `$ B6 d- Y4 i$ P5 \* J- c二、职业操守
/ f2 V7 `0 d3 n6 ]) ?$ t$ ~! o. s5 q0 X7 M" V7 X9 a
所谓阳光下的评审,即所有评审环节都应经得起追问和质疑。此次“观察”工作就像一次履险,大家都领了任务,除了在客观、冷静、理性进行报道的同时,中国书协领导希望在各个媒体上都能够见到那种深度剖析的文章,希望通过大家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学理思考与善意的批评,促进展览评审改革的深入。好在中国书协及分管领导都有足够的雅量和自信来包容不同的声音,他们明确表示,尊重媒体新闻写作的自主性,尊重各位独立的学术品格。
9 }: z3 o& v- C+ w
; h+ C- y- j* }* g# s& g 这让我们多多少少有点踏实,我们有写作发稿的任务,有独立评论的自由,没有什么附加条件。当然书协要求各家媒体在对评审工作进行报道时态度要客观、分析要理性,大概也是基于两点考虑:既不想让媒体观察员作吹鼓手,也不想因为媒体对某些环节的片面报道而引起业内人士的曲解和误读。对于媒体来说,左右为难,只写“好的一面”容易被书界人士怀疑是在吹捧书协,写“负面消息”又面临“得罪”中国书协的风险。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价值的“负面消息”。+ a& `( I5 @. j& E
; O2 p7 W* a) B0 R; G 书协的态度与作风发生巨大变化,业内还是有目共睹的。这一次,书协的工作作风似乎更加强悍和凌厉。陈洪武书记明确表示,此次评审工作对监审和观察员不仅不设限,还要求必须履行监督职责,否则就是失职。同时要依据评审现场的录像对电脑软件中的评审数据进行抽查。抽查验证两次了,一次比一次数量多,还好,全部比对成功。这种抽查验证,是在验证电脑运行是否正常?是在调查评委投票是否公正?还是抽查组织者与工作人员是否违规操作?好像都是。起码,如果谁在里面捣鬼,这样大面积的抽查,肯定吓出一身冷汗!因为监审委员、学术和媒体观察员全部在场,众目睽睽。这点改变貌似无关痛痒,实则是质的飞跃,是此次评审工作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不做亏心事,何怕鬼敲门?中国书协分管领导在会上声明:此次评审不预设任何人获奖,也没有一个照顾名额,而且出资方也不干预评审,书协自觉接受监审和观察员的监督。如果说,“秉公”是监审委员的职业操守,“客观”和“理性”则是观察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操守。7 R- H6 W. Z+ O- V
& b+ ?8 A; \' i( D# W
三、结果会如何$ [ _5 `9 x% N* v0 j. e" j5 y3 O
* j, c6 j5 C% T7 f
此次评审工作,中国书协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甚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应急预案。评审流程和办法是如此严谨、细致、科学,假设评委都能严格执行,监审和观察员都能履行监督职责,评审结果如何呢?获奖和入展作品相较于前几届国展是否能出现质的飞跃?在两次评审委员、学术与媒体观察座谈会上,我能够感受到这种谨慎的乐观。
; \( w- T; Y/ B; q! e' X, P1 c! i, q
将本届国展放在当代书法史坐标上,纵向分析,进步神速。拿过去国展的作品集与现在的作品做个比较,书法水平的提高不言而喻。但横向研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现状是一样的,有高原,没有高峰。: R+ g9 n$ T* I5 y
+ T% V! D1 t# I$ G! i# i9 {
当代书法伴随着展览的催生、现代媒体传播的发达,书法教育的推广,在技术层面上的锤炼日益提高,在形式制作上花样翻新,但在文化根基的巩固上一直欠缺。
6 T/ K, C) ]& H* @: u: `$ i
/ v$ b8 c0 n1 J% p/ }一方面是展览评审机制日益完善,评审纪律三令五申,组织工作也越来越规矩,书协大概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么多。但书法创作中的深层次的审美导向以及文化积累等问题,通过一次严肃、缜密的评审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吗?# W- Z8 F: k5 F G' e/ l5 N" z" n& g/ `
6 D$ A; ?7 N) k& O& k; Z$ ~有的评委说,老作者不参加是个遗憾,影响了国展的规格和档次,但这种声音也有质疑者:我们这些人有几个不是通过国展走出来的?有几个不是老作者?我们投稿就一定盖过现在的年轻书家?说不定我们初评就被淘汰了,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的任务是发现人才发现好作品,新锐代替老人,是历史规律,是进步。
, `+ _) t- A0 f* r" M: H
& |* D: w2 N: m, F6 c有的评委认为国展可以代表当前书法创作的现状和最高水平,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评价为时过早,能够找到的符合条件的厨师都找来了,那么投寄过来的蔬菜质量怎么样?目前还没有进行文字审读,审读时又要淘汰多少顶花带刺外表光鲜内里空洞的黄瓜?, T) Y; ^6 \" x9 w$ O9 Q
# Q3 X. O* [- k, e0 c6 Q
需要总结归纳的东西不要太多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应为中国书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壮士断腕的决心点赞,也要给全国的作者们提个醒泼个凉水,一次国展,也就是反映当前的书法发展现状,能否代表历史最高水平,能否解决书法发展的瓶颈,能否再推出一批杰出的人才和作品?国展也就是个拖拉机,非让它拽上一辆东风重卡,不现实。$ r. i( J% g; C7 v) ^9 B; Y*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