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946|回复: 7

钟国康书法篆刻的私人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8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钟国康书法篆刻的私人历史
来源:信息时报


  王嘉(批评家)
  周末小聚,三五朋友品茗消闲,吟风咏月,谈古论今。席间有篆刻家钟国康,赠书若干。最引人注目者,就是他的那本《钟国康私人艺术史》。

  纵观此书,令人联想到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利埃斯的《私人生活史》,以及前几年深圳出版的《私人阅读史1978~2008》。冠名以“私人”,摆明了这是在“个人话语”下的“微叙事”。习惯于讨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读者们,尤其是习惯于沉浸在宏大叙事的阅读快感中的那些读者,一旦从过去的思维惯性跳出来,转换一下思维模式,就不难发现这种“个人”的叙述方式中的真情实感,那种具体而朴素的力量,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或许可以用更为简要的一个词“私史”来概括类似这样的阅读领域。年鉴学派的洋历史学家们擅长于从私人账簿、日记、回忆录到个人肖像全记录发掘私生活的亮点。国内更多的“微历史”作家们,则是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展开他们眼中的历史进程。路卫兵、黄一鹤、王牧、公隋、丁振宇、丁伯慧、掩卷、赵家三郎、江山入砚、巴晓峰、朱然、曹寅、李书伟、邓永飞、安坤、欧阳悟道、呼志强、刘川、张丽婕、马谧挺、盛巽昌、程瑛、李玉广……他们把写作矛头直接针对“微历史”,从《春秋战国简讯》到《风雅宋朝》,从《有史以来最彪悍、最邪乎、最麻辣的微博隋唐史》到《1840~1949历史现场》,犹如满天繁星,闪烁着无比知性的魅力。

  当传统媒体遭遇微博和微信的时候,碎片化的写作方式,正在引导读者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一种真实。而以个人为线索的“私史”之悄然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又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寄缶庐主人钟国康的个人情性,在《钟国康私人艺术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卷尾的《钟国康艺术编年史》尽管采用的是“春秋笔法”,却也符合着这个微博时代的阅读氛围。豆腐块的短文时评,个人私属的书信、证件、聘书,生活瞬间的各种照片,还有很多篆刻作品的精心展示,这些毫不掩饰的私人性质传递给读者的关键词,是并且只能是“私史”。

  钟国康还有一本书,书名就是《女儿》。书的内容包括女儿的照片及相关文字。从出版策划的角度上说,该书的出发点应该就是“私史”思路的延续。钟国康本人也很感喟,因为当代很多家庭尽管也在有意识地把家庭生活照片做成印刷精美的“私相册”,但这种图录式的“私相册”还不能算是完整意义的“私史”。钟国康对大家说:“除了有照片,还要有文化”。钟国康并不否认照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他强调的文化是特指跟照片配套的各种相关文字。随笔、书信、评论,哪怕是“微博体”的各种文字。谈到篆刻的时候,钟国康非常强调边款的重要性。他认为完整意义的印章艺术,应该包括印文和边款的全部。而边款的行文、思想和情性,同样属于篆刻家的“私史”,并且是非常重要的“私史”。

  从“私史”的角度上说,每个艺术家都有一部“私史”。在艺术家的日记、书信、回忆录乃至各种口碑史料之中,蕴藏着属于“私史”的各种记忆因子。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传媒发达的时代,每天上传到微博和微信的图片及文字,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私史”。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都是历史学家”之类的观点,恐怕已经没有什么概括力了。或许我们可以说,“私史”已经无处不在,人人都有一部“私史”。
6598206661679546537.jpg
DSC08708.jpg
DSC08690.jpg
DSC05694.jpg
DSC06229.jpg
DSC05198.jpg
864972603433597232.jpg
083556tn89ovo9g9y7gqmq.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soso_e181:}{:soso_e181:}{: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0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感当今“现代书风”:
“创新不能留有丝毫传统的影子”

(撰稿中)

       现在有书法传统基础的而且帖学、碑学都很好的书法家有很多,可是他们根本就不谈论创新这个话题,反而那些,只有“半吊子”书法基础的人,却一头扎进创新去,并大张旗鼓地捡起了这个千百年来最残旧的、最古老的话题,他们脸不红,心不跳地,毫不动摇说:创新就得彻底,创新就不能留有丝毫传统的影子……,什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都不是巨人……,他们的言论是一套套的,  他们还赋予一个相当响亮的名字就叫 “当代艺术”。他们不但扎群扎堆,而且他们的高喊声似乎还在批判或者否定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到现在还尚能流传下来的一点点东西。

       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磨难,远远未将离去,当代那些不怎么扎实的家伙,高高举起棒子,明明是护己短而在浑水摸鱼,可当今社会之包容,却给他们尝到了甜头,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行为,确实抓人眼球……,他们瞧到,现在大多私家厨房都像女人之厕所,有本事的家庭主男很少内进,于是他们颠三倒四,倒四颠三地开始猪扮老虎(妇),进入并倒计着调味,乱添“佐料”,先是混淆视听,再而混淆是非,直接就混水抓“鳖”,这“鳖”他们仔细分析并赋予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叫“当代书法”,在印界就叫“当代篆刻”。

       他们最强的强心佐料就是,一也:“书法、篆刻不能丝毫有谁谁的味道(影子)”。 二也:线条挪动像涂鸦,从而诗不能读,字不能认,于是他们又说,这就是“涂鸦的境界……”。三也:注入各种想入非之设想,外加“行为艺术” 进来,于是乎什么人体书、打滚书、多彩重叠书、四边出血书、火花书、溅墨构成书,千姿百态等等猛然出现。

       似乎笔墨、线条、形式都变了,可是他们所书写的内容就是不变,东抄西抄的,单字、少字,处加个头脑简单,这,就是他们的内涵。你们为什么不创造一种文体?!你们为什么不创造一种也叫“现代什么文风” 呢?!

       这就是他们最弱的核心所在。什么“当代书法” 、“现代书风” 只是他们的一个幌子也。

       古月今日复照,精华盛传必然。传统乃发展之传统,创新乃传统之叠加。历史几千年来的存在,肯定有他的道理,你们推翻她干啥呢?!

       今天所庆幸的,就是当代流行书风,尚未殃及招牌匾额之范畴,真是万幸中之万幸。

       相信当代流行书风,只会流行一时,其命运将会慢慢地销声匿迹,沉匿下去,并且无缘形成辉煌之流派。

    “革命尚未成功”!首先必须有人倒下,流行书风就是在书、画、篆刻“革命”的潮流中,冲锋陷阵的,为胜利铺垫前进道路的,一堆倒下的棋子。
u=3604586383,3305722867&fm=116&gp=0.jpg
u=4177296272,4220970840&fm=116&gp=0.jpg
u=1558766923,444389010&fm=21&gp=0.jpg
8b13632762d0f70390a78c6508fa513d2697c575.jpg
4bed2e738bd4b31c61298d0287d6277f9e2ff876.jpg
0df3d7ca7bcb0a46e53592806b63f6246b60af77.jpg
e4dde71190ef76c6fc79e5929d16fdfaae51f3deb58f47e3.jpg
8694a4c27d1ed21baa00315cad6eddc450da81cb38db1f8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5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