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331|回复: 9

谈书法的那些问题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的那些问题  : ]( W. N' N! h8 C" p7 y
' ?3 K( m: c& I5 k; Q' C0 g
7 c5 ^( E- `7 j8 R+ ~3 t3 Q6 [$ k) E! `1 Z% L" }. x. R! k' h9 N( _' b& N0 G' C3 t! e; ?. C$ j
0 |( b- V3 M* L. t

中国书法中晋韵、唐法、宋意


) h' ~% R' u* i- `9 Y6 q: b3 Y& D7 @/ }& N( H7 G. p0 W5 r

唐法、宋意、晋韵是因为“区别”而美的,而不是唐法超越了晋韵,宋意超越了唐法。


, Q: Q3 B& g6 ?6 h& F+ a) I( z( o) c, u

“韵”兴起的时代正是文人在书法史上展露头角并成为主角的时代,“韵”的兴起是书法从工匠技术到文化艺术的转变,从客体(文字)的形式至上到主体(书法家)的精神至上的转变,书法由此开始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宏扬,而最合适的载体就是行书、行草书。行书、行草与讲究“法”的楷、讲究“意”的草不同,它有着最丰富的细微变化。据说,《伯远帖》所显示的晋韵风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孔侍中帖》、《鸭头丸帖》也堪称“韵”之典范!  晋人尚韵,韵,神韵,气韵,所说晋人尚韵大多指的是二王所开创的行书,行书最具中和之美,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而这种中和美更能体现在作品的风韵与神采。

9 [, N* _, u- g2 |4 \! Y) j# ^1 k1 i

世人所熟知的兰亭序正是给人以这种从容的感觉,只要说起兰亭序都要说上一句气韵生动,此四字说出容易,试问从古到今能有几人大作真正得此四字也?而兰亭序不但从容祥和,又如高山流水,如琴瑟合鸣,此晋人尚韵之谓也。 我觉得书法当中的韵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它包含的意义很多,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生活经历,甚至包括一个人的心胸气度。韵也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我认为儒家的一些思想和佛家一些哲理正和书法当中的韵暗合.


6 R+ ~- _0 N& Y" k8 Y3 s9 y  @4 U; o

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四方来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学艺术进入雄强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标格,激情渲泻,烂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其中,书法艺术正式确立了唐法,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法度共同构建了中国书法艺术两种不同的风格基调。而唐法的最后定型,即是颜真卿所创立的“颜体”。


, u% y" Y1 L0 R8 g2 p  d$ v+ N# z# \  L. n) x% _. p

晋韵,唐法,宋意,这晋韵与宋意颇重于主观感受:而唐法则偏于客观的艺术技巧.作为对一个时代书风的评价,它虽过于笼统但却简明扼要.那幺,晋韵的代表王羲之与宋意的代表黄庭坚,应该说是比较接近的,现在说黄庭坚是反叛了魏晋风度及晋韵,其根据何在?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重主观的共性上,宋意与黄庭坚突破了魏晋人强调儒雅强调含蓄的时代色彩,而更多地注入了宋时文人不羁的狂放的个性.因此,宋人的「意」的主观抒情追求的意趣极浓:而非魏晋人的偏于自然流露.黄庭坚的雄强肆张,正是宋意主观抒情追求中的一个最成功的典范.这种雄强肆张给人的强烈感受,同时代的蔡襄等人和前时代的二王都是不具备的.它带上了黄庭坚本人的无拘无束的色彩,成为巩固黄庭坚作为开拓性代表书家地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后人说他是「如?髯客耻自从龙,要亦倔强海外耳」,把他比作不驯服于真龙天子,傲然独立的?髯客,倒是颇具匠心.他锐意开新,不愿追随二王,宁愿「倔强」独立于正统的「海外」,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书坛的髯客.  

7 N2 ?- S+ f1 \& `
; C8 N$ e: U% W0 n! C3 x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 x, k; ]% @& Q8 N: V
, w1 p; Q3 S, Y/ W7 N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 P( t" D$ n( ~  X, A) k, z- L% e& V5 U. q1 n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 f! a' W& x# l# a6 w9 U" e
7 _  B# h' A! }8 _+ z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 g! I. e! ]$ a) m8 S: ~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书法的历史地位 ( G+ w$ C2 Z4 o# G3 ?
9 L$ Q* n3 r+ A; `' U% w
9 ]& ?/ Q1 ^; i6 j! o0 T% S6 v! m# w/ O6 |2 R
# k% b8 U% @7 S8 ?4 w" H3 \
* t4 D+ ?6 w$ J  @: \/ [' N5 C4 d1 m# Q2 q
3 K8 Y* X- v1 \# W) E+ M% Y1 {2 v
" s% [" n/ P0 q. T. o. Z& @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终年77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8 V) S( m+ G5 C* y& J, \
# Q" x  V2 ~9 A1 m; y) P+ n  `3 K% x4 O* u/ @9 m' l( \: ^7 [' g9 s5 m# D8 X7 V* E5 b. G
2 C  w* l. {& _7 l- e/ _
0 E1 _# y# w+ s
/ n( w8 K' V/ ~1 f, L' g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 + V  E& ^7 y. U+ o

" K6 f- |( r' A  d1 f& ]! n7 x) b) I5 \- M( S* h; y2 l
$ L+ a. |' I. E8 b2 l8 H+ M" p% d+ D1 d5 x& @" y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1 a, `. |3 I- V5 Z, U; _% ?8 q$ |8 |
6 W5 P4 Z# P1 h9 b  F8 c# X
6 [+ T3 g/ A; c3 b1 ?. R) {
6 f& k! `4 y! `3 Z. Y: j5 q, h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 Y0 o+ N8 W7 x( O% i
) p* t; s' q& }* K, j- R" S( |* P+ u% ]# M" n% X" D- i
- \! I, j( |% V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
( _; E" ^8 r9 W8 ]: `$ I
1 i) T9 D: f& W. S# C7 t" U) a) f: m& W" I/ k7 e* I7 c
' n& C* O5 H7 b* @, S6 t0 B1 s
2 D( L* E9 U, H; t( X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 O* s. D% ?1 X7 r! K, o4 |7 N/ M. g6 T. z  I) G
! g* _0 h1 I+ o1 T  S: ^
! v8 Z' c4 i0 {% e6 ` 0 E1 n' c) G! w7 g& j7 C
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诗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 N5 ]6 O+ K" b
) J1 E6 |+ _% {* n/ I. F
, d9 j, V: \/ C4 C9 o0 P5 t
( ?* V9 c; ?& p1 o& }  p( {& `2 f7 r/ ?; {* q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 u3 ^" a- v1 S3 {' Y
: M1 S! T: M7 U% U  M" {! A

+ `4 ?/ N& F' [8 Y- W0 Z6 j. ]5 t( a0 d' c0 p# t1 ` - F$ e; M: U- Y" ^
怎样欣赏书法?有些名家的字看上去歪歪扭扭、奇形怪状又如何鉴赏?
* a# `' ?& R+ [' _& T" b3 d' S* Z; N4 \- y3 W0 c% V

, ?, B- m. Z8 y; P4 a- ?9 J! }  N: d. J3 {
( ?; Z& U# D6 g# q' A气韵生动、形意合一、点线结合、虚实相生、笔墨交融、文采美是欣赏书法的六要素。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欣赏书法要把握书法美的几个主要方面:
2 `+ W- Q; l  v# f
; _( K) r% x8 m9 N- y, G9 G1 ]/ U. |6 F9 v
5 F- m. L0 t* u2 J7 s - w5 N; o( x& I8 I. w* w- e% Q) _
1.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原始社会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已经具备了文字的雏形,线条也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意味,天真朴拙。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以刀代笔刻画出来的作品,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青铜铭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后以铜浇铸而成,称为金文。金文拓本书法线条遒劲朴厚,结体天真烂漫。先秦的书作虽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画而成,线条还缺乏生动的表现。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 "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所以如何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审美的关键。古代书法家总结出一整套用笔、用墨的原则和方法。比如执笔要以意念带肩,肩带肘,腕竖掌平,五指齐力,力注笔尖,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达到有力而不浮滑。书写笔画要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中锋用笔等等,这样笔画才能达到匀实遒劲而不妄生圭角,产生诸如"柴担"、"蜂腰"、"鹤膝"等病笔。用墨要浓而不滞,清而不弱,水墨相渗,达到墨分五色的生动表现。总之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3 s/ e- ~! D7 b$ z6 n- o4 A, N  J% ]  }
* ~# ?' Z, w4 ?* ?7 Q0 a" M7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2.形和意的合一 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造字的基础,每个单独的字都是古人创造的写意的造型艺术作品。例如:"德"字金文里写作" ",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分别由象形的"心"和"目"组在一起形成的会意字,从"目"上的直线表示视线,这个字以造型的方 式喻示了词义,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行为规范,而是心的道德自觉,由心灵的窗户眼 睛里流露出来的正直的目光中可感受到的品质。这样书法家在书写这个字时,就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 t, r& a) e8 X4 {9 J$ i
+ Y# L# x( D" p! `+ C/ X9 t, F) Y+ h' \; M1 S+ ^& B  j1 L2 i3 Q* W

4 B3 J% _% a+ z/ Q" w3.点线面的结构美 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书法的结构美类似于建筑美感。古代书论里谈书法结体构字的文章很多。隋代和尚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等,其中以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影响最大。他按楷书字型的类别特征规定了书写平正的合理的原则,如"避就"(避密就疏),"相让"(合体字的相互搭配),"朝揖"(偏旁与主体的关系)等等。但是书法的结体原则规范不了书法的实践,古代书法家在创作中,有法而又无法,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书法的结构美。 9 ?$ W. _7 q. ?+ M

5 u. x7 U; d# M. y3 ]1 L# }& n) z4 S- @
: X6 E. F- E. Z6 w; w4 {3 ^. S. _* [+ j# ?4 \
  4.笔墨交融的线型美 书法是以线来造型的,而线本身抽象出来即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因素。线的提按顿挫,粗细徐疾,干湿浓淡,迂曲刚柔,体现了音乐的广阔的表现领域,其节奏、旋律把人引进了如痴如醉的优美的意境。古人为了阐明笔划线条的美感,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如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唐代书法家欧阳珣,曾这样描述:"点"如"高山之坠石","一"如"千里之云阵"," "如"万岁之枯藤"," "如"陆断犀象"," "如"崩浪雷奔"," "如"劲松倒石"," "如"劲驾筋节"," "如"长空之初月"。就是说书法家在写字时应心存意象,这样笔下才能出现表情丰富,笔墨生动的线条美来。 ) `+ ~3 b0 g: ?5 k
' P: T/ ?5 w2 q  L

1 U! T" n9 w8 N" ~2 B1 A( r6 v) `$ Y4 m( y; n& I0 b( v
; I* l* E( e" ^# T3 \8 d+ R( i5.虚实相生的章法美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的结构法。首先有大的形成程式化的章法框架。书法作品尤其是草书作品的章法一般为开头加引手章组成的起手式,情感稳重充盈的前半程,笔墨自由驰骋、变化多端的后半程,然后是落款、钤印组成的结尾。这种起、承、转、合式的结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一般法则--即太极图式。太极图就是首尾闭合的大的S线型。S线是充盈着生命韵律的曲线,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的直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有曲线的表现形态,而一切最优美的事物都有S线型的表现形态。这样,S线的线型表现就是章法的实地美,而线包围的空白表现就是章法的虚地美。虚实相映、刚柔相济,造成了书法章法的变化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 H* K, ?7 S" D$ ^- _) O

6 U/ @6 f, c$ P3 k, I
9 T# P& h3 g5 [, N  E( o! y. |3 f* o1 ? 9 x4 n( k0 h: S) A5 r2 h5 R) e* f
6.诗书并茂的文采美 书法是书写文字的艺术,虽然书法可以抽象地欣赏线条和结构美,但是对文字内容的把握,使我们的欣赏更为全面完整,大书法家都是具有高度诗文修养的文人学者,带法作品也就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又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读其字、赏其文真是美不胜收。
& o# @+ J" N: a7 g3 x( g$ c) H* A. y8 F
, n; F# S8 V# c) |;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是临碑好?还是临帖好?
0 ?+ T; Y! n  w: ?5 n0 w+ t1 }  D) I6 W
. x8 E1 b. I3 i" ]6 [3 l. U4 \' @1 `! \3 Q; R3 ?
/ n, {# R% f- d4 x' W) S: K+ I
碑帖一词有好几层含义:第一,作为一般的汉语词汇,它指的是书法临摹的范本;第二,在书学术语中,它是指两种作品传世形式,碑指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特殊使用目的的石刻,包括墓碑、摩崖石刻、造像题记等,经过棰拓成为拓本;帖指书写在纸绢等质地上的墨迹,包括后人勾摹上石的拓本;第三,在书学术语中,它还有一层意思,即自晚清以来,经过包世臣、康有为等数辈书家的鼓吹提倡,碑与帖成为中国书法两大美学流派的代称,碑指魏碑,以雄浑壮美为特色;帖指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风流,以清新流美为特色。碑学帖学,自成营垒,在艺术追求上各标一帜,判然分明。! _! {' N3 |/ Z9 ~5 [4 k
6 B3 z4 y0 i2 q  A8 o
3 R+ |  E2 Q* p+ M  R
8 }7 U# o, N( N
5 h% d) U$ v0 l# Q临碑好还是临帖好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过争论,有人认为碑属于石刻,有刀凿痕迹,不如墨迹更易看清笔法,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学书临帖优于临碑的结论:第一,在中国书法吏上,碑与帖在书体上有不同偏重。书帖的体系,历来以行草为多,楷书帖不多见,至于隶书、篆书、魏体,那更是清代以后的事,所以我们首先要问想要学什么。如果学行草,临摹“二王”书迹,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想学隶书,舍弃了汉碑去规摹清隶,那恐怕就舍本逐未了;至于唐楷、魏体,也似应以临碑为正宗。第二,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谈不上孰优孰劣;小提琴独奏与交响乐,都是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何须扬此抑彼;魏碑追求雄浑古莽的“金石气”,帖派追求妍雅秀丽的“书卷气”,二者各有千秋,实在难分轩轾。各人爱好不同,可以选择不同;如果要追求雄壮的阳刚之美而投身于帖学,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徒费时日,反之亦然。第三,书家各人有各人的路数,自成家法,无可厚非,但欲以己之所长为天下之必然,却未必然,我们现在研究书法艺术,应该具有科学的头脑与精神,破除迷信。透过刀锋看笔锋,学书学帖不学碑,都不失为方法,但我觉得不能以此排斥彼;碑学的兴起,追求“碑味”的流行,给中国书法艺术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这是功在千秋,无可否认的。偏执于临帖,反对学碑,这显然是偏狭的。何况,单就笔法真切而言,帖未必尽真;古代没有照相制版,名家佳作,海内孤本,只好靠手工勾摹填写,或者上石棰拓;人手勾摹,再准确也有差失,一份《禊帖》,在唐代三人临摹出三个模样,即是明证;至于棰拓,年久石伤,肥瘦失真,使书作面目全非,更是无庸多言。看看众多的《兰亭》翻刻本,一望便知。因此,我们说,无论碑帖,只要是佳作、佳拓、佳摹,都好;对于有心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碑与帖本身的分别并不会影响他的艺术进境。  2 @' \' f& f  ^  c; {

0 d. a: T, Q6 F* G, W# i" _
7 X' E/ j3 _% w" N4 S9 [% B3 I% w" U' d
  b, r1 a/ W0 z9 c学书不临古人碑帖,以今人为师行不行?   ! I% [9 q% M* g9 D$ V1 y  ~$ ^
4 {3 F0 j' T" ^% L0 `$ s
0 B/ |! ~1 _/ E4 [9 [6 }' r5 _. }; \) w4 e; P" D
6 F: {  t* @+ C% S+ h, t4 J' D& b1 ^
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规律法则,并流传下来大量的优秀书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人们学书求艺必不可少的取范素材。可以说:学书从传统开始,取法于古人是毋庸置疑的。只有从古代碑帖入手,才是学书的正确方法。如若不学古人碑帖,即使写得不错,也只是略有收益,事倍功半罢了。那是因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即为继承和学习古代优秀传统,不断积累、不断开拓的过程。古代碑帖中,积累了大量的学书的经验和方法,蕴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思想和艺术精神,从中不仅可以得到正确的习字方法,更能通过研习而得到艺术的陶养,使追寻者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 Z1 V  R# @: ~  v# I# I. o3 X  f& \8 Q2 b0 c- z# [0 v8 u7 j
$ X5 P! H- F- b1 R3 w+ u4 d; }4 K2 c3 a$ ^( s# p5 W! k

9 n$ P' f" @3 G& ]学书以今人为师,亦无不可。不可否认,许多当代书家在传统之路上已经追寻了很多年,他们毕竟还是把大部分精力花费在笃学传世的著名碑帖上,否则便不能在艺术上成就大业。他们所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必然会使学书者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以今人为师,是条治学的捷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靠老师拨正学书途径及指点法度。当然,一个人的学业,尚需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完成,尤其是在探学古代碑帖时要进行独立的摸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今人为师,有耳提面命的益处,正可弥补自学不知所措的不足,更可使学习有关法度的过程具有实感。倘若以今人为师而长期直学老师之书,又不能从其面貌中脱出,则容易阻碍学书者在艺术上的进步。这种以今人为师的方法,则是不可取的。书圣王羲之虽少学卫夫人书,但当他游历名山大川见到许多古今书家的书迹后,“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乃从众碑学焉。”古人尚能如此,何况今人!   刘文华 2 N8 Z) [- D! r! @7 x
% _% J6 {' H& L5 a" f+ e

8 q0 c3 U, ~% I1 Y3 H% K- N4 [$ U; E, w0 [ ; R( C, l: Z! u3 b5 a. B) H
何谓临与摹?两者关系如何?   
. k0 E! B( u, T
" E; W1 S  g) e+ R/ y% N2 ~  Q* z" f& f# Z7 ^" c. I3 q# l2 Q, M9 {
- L( z* R' E, A3 j5 C
临摹,摹仿书画之法。临与摹有别:摹是以薄纸蒙在范本或影本上照着书写,通常称为“写仿影”;临是置选帖、范本在一旁(通常是左帖右砚),看着字的点画、结体和气势,仿照书写。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论临摹二法》云:“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复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榻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6 G% H# G2 A$ o
3 M; X: K" F' [2 T7 N# W' f
# u5 Q6 Y( t8 j1 y8 E8 ?0 x; G% z4 T' C" p, s0 N( r  v

% e& Q2 \; L- \( j8 m( u6 g7 A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学书必须摹仿”,“欲临碑必先摹仿,摹之数百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学书的步骤一般是先摹后临。因为摹有字帖、影本作依托,比较容易些。通过摹,锻炼自己的目力心力和书写能力,初步掌握帖字用笔和结体的基本规律。摹帖时,既要注意笔画的形状?又要细察字的气势神采,做到眼观、神会、手摹,使之笔笔尽肖,切忌机械地描绘。摹了一段时间后(不宜太长),即应转入临帖。临,比摹难度大,要求高。它是无依托,以自己目力心力所及,用笔写出字帖、范本一样的点画、结构和神采来,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它是把古碑帖和名家好字学到自己手上来的必须采用的有效的方法,是学习书法的一项基本功。历代书家没有一个不是从“临”中成长起来的。谁肯在临上动脑筋下功夫,谁就会有大的收获和成就。临,包括对临和背临。对临,是面对选帖、范本,照着书写,所谓“以目导心,以心运手”,追取帖字的效果。背临,是在对临的基础上,熟记帖字的笔意、用笔和结体,不观帖而临习之,要求不看帖也能写出对临时所写出的效果来。它是检验自己对临成果和真实书写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选帖,把所临帖学到手的有效方法。4 u9 E7 A+ t3 x. e

. O3 Q9 ]( T8 y# S: ~. K) T0 i  {- V/ j4 R! E. X4 {: @/ S5 x, n! O+ Z* I

" p! w! @5 L' f7 x5 r) S2 A5 S+ i宋代姜夔《续书谱·临摹》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这是对临、摹的利弊和得失的经验总结。摹写,因为下边有影格依托,笔随影走,容易得原帖字的点画位置和形体结构。也正因为有这种依托,摹写时往往会忽略笔意的表达。摹了之后,容易忘却,不易巩固。临,是靠自己的目力心力去书写,较易体现原帖字的笔意,但因为无依托,往往易将原帖字的间架位置写走形。因此,临、摹都应“经意”,认真对待,先摹后临,临中亦可再摹,临摹交错,互相结合,兴利去弊,取长补短。如此不断努力,就可化古为我,兼得帖字之形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临摹中常遇帖中字有残缺,严重影响对字形的辨认和临摹,该如何对待?
% P+ Z: m1 }+ z& ~" Z$ x( q: u  J& h6 p, t
" L, A1 {* D' U
4 }, H+ Z% v6 C5 A/ F, E 0 T" f4 w5 R# ]" |" i2 b$ b7 W* K
字帖中笔迹的残损和漫漶,并非书作者所为。由于传世墨迹与碑石的书刻年代距今已甚远,往往因材料的质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或保管不妥而破损,有些则是人为破坏造成的。因此,给临摹和辨认带来了一些困难,是初学者很感困惑的一个问题。
  G- X0 M9 H: K8 [# Z; x7 w% m! S; \4 v5 i
$ l: n% H1 ], I* K: q! ?1 g# c
  y' ^: k6 A6 c4 {0 a4 D; M& ?  `3 h9 Z: V3 {2 U3 X1 I: u
一般说来,首先要明确:碑帖中字的残缺并非字的本来面目.即不是古法,也不是艺术美的特定表现形式。因此,残破的点画与字形不是取法的对象。
( q, q9 v; C- p+ {- d4 J" C  h! D0 c  ^2 \# \& l8 D% j
8 w9 A; @, [9 t7 l8 B1 Y2 N7 z* u
0 \& `' O2 l) r* d$ I/ V  L. V+ t0 N6 a% n" H4 {
对这些字,临习碑帖时要仔细分辨.谨慎下笔,对残损的字可以放弃,拣清晰的写。对那些斑驳残损的点画,要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如若一味去摹仿,就可能将残破误认为点画的形态,从而错误地理解了古法。若刻意地追摹点画的斑驳,而误认为是“金石气”,那就很不对了。如:汉《张迁碑》中“友”字上部多了两竖笔,一撇已形损。临摹时,要区别点画与破损之处,还原点画的应有形态。(见图①)再如:北魏《郑文公碑》中的“大”字点画边边破损严重,多成锯齿状。临摹时,切勿追摹其残破,应按点画的基本风貌恢复原有的书写状态。(见图②)0 Y$ u2 y3 A9 F, b8 ]) G; l) O
1 i0 i2 o/ s1 G. E- {
% z! j( A1 e2 h' o
6 R9 O3 l' I& X5 p / K( C3 B" z1 V! x( X
书法作品的神形,是其生命的所在。临摹讲形神兼备,是指在能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把握其书写规律,通过摹写准确地再现古代书作的外部形态与内在精神。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方法,做到心摹手追,才不致局限于对碑帖中残损字的形态的机械临写和错误的追求。  刘文华
% y% F) K! {* P5 q! L# \) u
) G! h1 L4 c' W$ F
4 F' Q( O; F& J* k) n" y, k$ h  d- r' B# \) B& `; c" K, s! h0 Z0 u- k1 L* q
$ D, C- \3 x7 R何谓“五指齐力”?
# N+ x! p' A9 |; b& {# a# G# s2 k5 W3 Q! k+ r5 L
3 n- g: d" Z# F  |8 b+ W$ e; G7 ?: X6 T1 c

& Z" K# R9 q7 L, T/ Z; Z“五指齐力”,是通常采用的“五指执笔法”的执笔要领,即执笔的五指要各司其职,一齐着力,送至毫端。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云:“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子尝自题《执笔图》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齐力难。”’9 |- g6 _3 `# w' o( W; O
6 Z( a2 }. E: m3 Y9 k
& _/ O  {& \4 R) X3 z
. B6 t  I+ x/ N8 p ( S0 A* H" Q* r# m0 R
   五个指头在书写时各起什么作用呢?前人归结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7 t' l4 C/ ^7 W( K+ _5 ?
2 L( [2 @3 Y4 L6 ]
7 i3 g$ a- s( {) }# u  @$ j
( E/ ~' P. C/ |6 w, \5 Q8 q4 t3 {' @, j# ~
   擫(按):大拇指指肚按住笔管的左内侧,略斜而仰,好似吹笛时用指撒住笛孔一般,向右外方向起推动作用。
) Y. R! \( _! \6 o) f+ d1 u3 S4 N( ?: b
0 l/ o5 t- Z. |9 t7 d5 j7 _; U0 r( i! {( \$ C/ [  ~
6 R+ k7 ?- i, z; h0 i2 ^; v9 {- ^
   押(压):食指的—亡节端由外方压住笔管的右前方,与拇指里外相对,夹住笔管,向里向下起推动作用。
$ v" ~  ^  A8 t" R8 ]7 d7 [. A: `
+ L, r1 {: x: Z' M' C3 a: i3 Y$ U
2 J& Z2 g8 i0 L& D$ o; z' q: B& [8 J, c
0 P9 F+ _. n6 o' A% W1 s   钩:中指的上节端钩住笔管的外侧,以加强食指的力量。
. v% q4 H% y& w6 F
0 \8 p8 d- t* w! M+ e! c' b- h& \2 z& o5 Z8 p6 c( x, ]% ^' |# g/ t& X; @, J* l# h% W
5 y- j5 s2 m5 t5 o" j6 K/ l! B! i' M
   格(顶):无名指的甲肉之际山里向外顶住笔管,使中指钩向内的力量得到平衡。
! E( q1 Y/ `9 s- }$ V
* \, n' X9 |1 M+ D7 Z4 E3 J3 P: Z) g5 E" w/ A3 S- T
& _' J6 o/ U+ _. ?) s2 A& o! L* ]" c
   抵:小指紧抵(托)无名指—卜边,起辅助作用。
  a6 d% Q+ k. Y' ^
- ]/ x4 y/ u: a+ N! l2 F9 ~' k: w' e" O9 P( S5 l" d& T; x/ D# P) m) o' m
& X6 ^- r! k4 m# t
“五指齐力”就是要发挥各指这种“擫、押、钩、格、抵”的作用,而不可偏废—指,或独弱—指,力量不均。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叫特别谈到无名指的妙用,强调作书时无名指要得力。他说:“大凡名指之力可与大指等者,则其书未有不工者也。”“盖作书必期名指得劲,然予炼名指劲数年,而其力乃过中指?又数年乃使中指与名指力均,以迄:于今。”因此,学书者应注意加强指法练习,使执笔的五指既分—工又合作,自然形成指实掌虚、腕竖、锋正.从而达到执笔稳而不死,活而不脱,五指齐力送至毫端。如此,方能写出筋骨雄强、血肉丰满的艺术之作。当然,要使笔法雄健,骨肉相济,还要借助腕、肘、臂的力量。但如果指力不齐、不强,则欲追求的艺术效果是难以实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笔无定法”,对吗?
7 y' Y( d0 a) f2 `1 w. N( N
7 t" o% e' x/ N0 i" v# [( Z" I
5 f' _# ^6 b% R4 {/ U6 ]0 y9 q" |' P) x9 H9 V, k& Z6 }) s
* I( c5 e( D: J: W“执笔无定法”,清代周星莲说此语出自欧阳修,康有为说出自苏轼。苏轼《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首出谁人之口,并非其要,要紧的是这句话道出了执笔的真谛。
. V/ G* ~. t5 J( W5 s
% q! A: @3 c2 |0 f0 B/ T
9 S- l4 g4 c) H4 Y  t4 v' x1 {5 I- }* y+ }/ m
& r" Y3 D& l5 Q! k执笔本不复杂深奥,与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为了把饭菜夹到嘴里,执笔是为了有利于写字。一桌人围在一起吃饭,“执筷”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夹得利落,自古以来也未见论“执筷”的专著,而论“执笔”却连篇累牍。如论执笔的手指数目,则有“大指中指夹管”、“大、二、三指搦管,四、五指不用”、“以四指齐排管上”、“五指齐力”之说。论执笔深浅,则有“撮管于指尖”、  “置笔当指节弯处”之论。论执笔虚实,则有“执之欲紧”;“死指活腕”、“指实掌虚”之言。论布指疏密,则有“布指欲其疏”、“食指中指名指层累而下,指背圆密”之争。论执笔高下,则有“真书去笔头一寸二分,行草去笔头二寸一分”、“真一、行二、草三”、“真书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之辩。古人执笔如此各呈其姿,当代书家执笔亦各尽其态:有深有浅,有紧有松,有高有低,何尝一律?所以我认为执笔的确“无定法”。
  L. u; C# E+ W6 s' i! B+ ~+ b5 o9 }6 d
  P: S0 P  t) x* R2 V/ x$ N% j$ O" }
9 E. a! \: H" s$ @7 U) `# V
执笔是为了写字。字写得好坏与执笔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像元代郑构所说“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执笔对于字的优劣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天资的高低,人品的优劣,学问的深浅,见识的广狭,用功的勤怠。古今书家执笔方法不同,却都达到高深的造诣,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当然,说“执笔无定法”,并不是说想怎样执笔就怎样执笔。依我看,像运动员攥标枪那样执笔恐怕会影响笔的使转;如果象拿火炬那样,再虎口向下“作书”也不利于挥洒。我以为这“无定法”之中还应“有法”。既然造物赋于我们的是五指,还是五指都用上为好。执笔总要顺应生理机能,要舒适、自然、灵活、宽松,不要拘挛、生硬、板滞、僵化。这大约就是所谓“要使虚而宽”吧!! x  G) n9 e) e. w+ Q8 V
& e( h' _5 K( d) S3 A8 c. W
& h6 Z) ]1 h1 R' K+ E% \# x& h$ k
6 y  R* {  l* S9 y  h& B" C 8 }/ Q" m9 g& q# p) F8 O. T
何为书法之神韵 ?+ ]: a  \- J9 D$ r5 W' d& |' a. x3 M; b

' U4 L7 V2 G& G5 M4 \& Y- C: H" X2 l/ V5 M- z' X% g$ [. w
* g- a2 I5 n& n4 v( l
- W+ \* x+ V8 _' J8 A3 d5 x9 m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中特有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是无可争义的真正艺术。众所周知,书法本质是书法艺术中的美,而美的各种因素和美的各种表现,如所显现的动态美、静态美、阳刚美、阴柔美或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章法美,所有这些又都离不开"神韵"二字。何为神韵?/ A. S: y! C5 s) g4 s

4 f- _6 V9 O+ Y' x2 R. A
8 P3 P- K- p9 U4 ~9 }4 }: g8 L+ B- I) d& C7 P0 w. M7 T% P" e; o
1 D3 T4 d' w! w/ l2 ?4 o纵观我国书史和书画理论,关于书法神韵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深识卓见。有的认为书法神韵和书法法度一样,可以言传身教;也有的把书法神韵视为神秘莫测,只能由书写者"神明自得",鉴赏者"心领神会",欲学则不能。
9 y3 A& b$ o6 U! _/ V5 k3 b! R; f  M& J: Z& ~2 z, M
8 ]' }' x  V  T4 w/ T9 \4 k- }0 L, b8 k
$ v, W* P, d& H  E& S2 f) [! S
那么什么是书法的神韵呢?我国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对此议论不少:有的认为"虚"、"空"乃有神韵,有的认为"空灵"、"清远"方有神韵。宋代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更作了一番探索性解释,他说:"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不自矜炫而韵自胜"。有的还把"神韵"与"气韵"视为一,有的视为二。前者如明唐志契,他说:"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气色,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绘事微言》后者如一下代荆浩,曾云:"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笔法记》其实二者完全是一回事。本来韵指声韵之韵,后被广泛用在艺术创作和理论中,不止用以表达余意,还可以用来表示"余味"、"意味"、"意趣"、"意境"等等。"神韵"、"气韵"即是指书法的精神内含,"神韵"之"神"指神采,"韵"则指神采所包含的意趣;"气韵"之"气"指生气,"韵"则指生气所含的意味。神必有韵,韵从神来,韵由气发,气满韵足。纵观书画史历来对神韵的解释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气韵即生动说。清方熏云:"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山静居画论》钱钟书讲的更透彻:"谢赫以'生动'释'气韵'"、"气韵,生动是也"。8 G3 ^- v4 M& ^2 m5 H0 A
/ O/ a, k/ A% F* m

6 W: G- V3 e" Z' J, K2 |9 r. `/ K8 F 8 I6 n( x, g( S- |8 M
二是神韵即格调说。翁方纲云:"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虽然,究竟言之,则格调实而神韵虚,格调呆而神韵活,格调有神而神韵无迹也。"《七言诗三昧举隅。清诗话》这里需指出的是,格调本指诗的格律声调,后被用于艺术创作,泛指气格,情味。如格调仅指格律、声调,格调高的文艺作品未必具有神韵,犹如委 法度的书法未必有韵味一样,所以说有神采的书法作品,不见得格调高,而格调高的书法作品必有神采。7 w6 Z5 q" p) g2 ]
7 c- l; U& j7 T$ A
" i! `, ]+ B" f) [6 e" v
+ @/ U, r4 u1 n6 p9 h7 z+ W* H; L+ C
三是神韵即情趣说。明屠龙云:"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画笺》。张旭的"趣长笔短"、司空图的"象外之象"、严羽的"兴趣"等,都可归于情趣说。; ]  v: N6 U# }& F6 ?' m

, h1 n. V1 c+ ], v, x5 _+ u. o; I; C, |, D8 K8 @
9 C- b- K& ]0 l' \0 D( l' e 6 {) k' {$ n5 o
四是神韵即意境说。"意境"是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思维和体会,运用熟练的笔墨技巧,从而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修养,并贯穿于全幅作品。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说:"......意境的美,古人称之为'神'、'神采'、'神气'、'精神'等。"唐张旭是草书能手,用笔如神,他常留心观察事物形态,并从担夫争路、彭吹音节及舞蹈姿态中得到启发,把书法艺术同事物形象联系贯通起来,与运笔相理通神会。杜甫赞他的草书:"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俊拨为之主,暮年思转极。"书法意境的构成因素,包括情与理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笔墨与所写文字内容的统一。观书之神韵,可以不顾文字,而玩味其意境则结合书写的内容。因为意境不仅是神韵所包含的一定形象的精神面貌,还有笔墨所依附的内容给人的启示。此外神韵还有艺中一格说等等。
0 ~! P0 ^% h7 s+ k
4 k) n2 u$ K7 j1 t% x/ L" o# c- g9 K
1 O! ], n( J& c: b( ~) \& |! }! V% E3 L- r4 r/ ]- s7 f*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1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李春来
  @& M2 v3 j0 P
& Q$ i+ P2 k% c# ^, L9 _- W+ C/ n* c" i- r+ I4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