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休奇 于 2012-8-8 19:15 编辑 ; [$ g) L! p" a" z6 c0 a2 E
& |5 Z* Y3 ~+ t4 I2 X$ t2 L. D心游于艺,道不远人 ——与青年书法家姚宏宇的论书随录 文 / 林增光
4 o& c7 T5 K" ?: k2 J( x: Z% W( Y4 N4 D J7 `8 r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5b8be20102dytp.html ) G/ c% o# Y0 p: T' f3 H
* c% n0 F+ h9 s% ~# W8 B6 Z+ }
^+ N2 X% S$ ~. h7 E
2 S: Q) D: E$ S9 E" |% i7 \
# v2 X! v& |) ~ n* B
: x/ d1 l6 ^) M7 R+ m
) o3 V( A. R8 l6 w1 }1 _6 L 与姚兄相识于偶然,也算是书法路上的同修吧。网络为媒,我们时常畅谈书法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对于姚兄,我有似曾相识之感,话语间,无不流露出对做人从艺的共鸣。5 M- n0 o ^6 L4 O
我很钦佩姚兄对人生、艺术的见地。他首先是一个孝子,为父母能放下手中打拼十几年的京城企划生意,便卖车房,蛰伏于北方边陲小城牡丹江,尽心照料父母的饮食起居。这在时下社会,能做到如此的人并不多了。按姚兄的话说这也是一种沉淀吧。他回来重新开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农村朋友给了他一块地,每年可以种很多绿色时蔬,也于闲暇读书、创作、喝茶论道,人世间从此多了一个艺人,也算是多了一位为弘扬书法艺术而奉献的书法艺术家。% f$ e$ p+ r8 ]) ^' p4 Z/ E* p
姚兄写书法不是偶然,他的母亲和姐姐都是职业的书法教师,从6岁开始写字,断续来看也有30余年了。姚兄在书法上一直给我很多经典建议,从书法的概念理解到书写的目的和态度,以及对圣古先贤书学轨迹的跟踪,甚至精微到点滴执笔和起行收,都有他自己的考证。我经常把与姚兄的“头脑风暴”整理下来,视为习书笔记。这些也让我对书法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认识。
8 m6 [2 I) a& ^; f* I+ r! l0 W7 _3 y# v& M
下面就是在讨论中我所整理姚兄的点滴书学观点:
7 f. s, B( |9 v
O t/ c- I# M: @2 J: d4 d很多书法老师都不会执笔 ' P2 e/ Q& c: p/ c
其实目前很多书法教学中谈动作谬误很多。虽然历代有各种执笔方法,但有个原则不能动摇:指实掌虚腕平。有些传统教法讲把手掌竖起来是错的,多指握笔并翘起来收紧也是错的,针对书写状态和书写形式不同,姿势会有些变化,但总体而言,是用大拇指配合食指中指掐住笔管来固定的,不要用手指肚把笔,而是要指端的骨头尖部将笔掐实并尽量向前伸出,这样手掌内才有虚空,而手背和腕部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只能有很小的夹角。这个基本的东西都要弄错的话,字还可能写好么?
6 ?4 f9 S3 P- G1 a, e( M
8 Q$ D \# m$ c% D# G/ \现在的生宣大都不适合书写 0 p& V1 W0 D. B2 r
早年间是没有宣纸的,起码王羲之和苏东坡那时候是没有的,汉代开始用废弃的麻造纸。生宣用来画大写意是对的,用生宣来写字也是当下很多书法学习者的共同认可了,其实很多我们看到的古人真迹,是没有生宣写就的,很多人不顾及点画精度,一味追求豪放大气乱写乱涂,这都是江湖作风,一旦想写小字就只能墨汁少对水干拉,很多人写字纯熟度不高写的慢,还以为这就对了,其实很荒谬,对于小行草书这类的字,根本就不能用生宣,专业的人都懂的。当然在近现代也有很多高手名家用生宣做基础创作出很多好的作品,这是变通和适应,所以我们并不是讲远离生宣,而是适度使用,该用什么用什么,得自己去试!比如大半我们用半生熟的,甚至纯熟宣,也或者粉笺、泥金、泥银、金银卡,这些纸张表面有“粉状”涂布层的一种宣纸,湮墨没那么严重。还有元书纸、毛边纸,这基本属于练习纸,成本和售价都很低廉,也会有特殊的书写效果。
2 V- y1 k$ F5 T+ j
* o0 L8 ^; L9 {5 @通临贴不如多看贴多研究 临帖要讲究效率,什么样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来,临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了。临贴绝不是为了一味的临象,要学会抓取核心的特点,临帖时,应该强化、放大特点。我们的临摹,相当于与自己的视觉习惯做斗争的过程。所以,要写“生”不要写“熟”。要不断训练自己,把眼睛改变,把对汉字的认识改变,善于用各种线条来组织汉字,并组织得漂亮。如果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叫人生观,那么对书法的认识,就叫“书法观”。就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书法观,就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们在临帖时所犯的错误,有行家总结说是就四个字:“熟视无睹”,就是照着帖子内容写自己的字,这是最可怕的。反复看反复研究记忆并结合自己用心里得空临是最好的方法。* M. @% F' n7 M; `
$ V: x4 f/ J/ U' N% d越慢就是越快
& x5 Q' C/ `6 i" P# O5 u 点画基础和运笔的动作细节之于未来的创作高度,是至关重要的,衔接临帖的方法来说,就是要把每一个运笔动作解析开,拆开来做动作,这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被很多初学者甚至造诣不高的书家所忽略。那么我们要如何来研究这个细节呢?这里我要多唠叨几句:临帖写字不是一个贴一个贴的临,也不是一页一页的临,更不是一行一行的临,甚至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临,连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临都不是研究的方法,说到这大家很多都晕了,那书法到底要怎么临怎么研究呢?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临,临到最后满纸没有一个完整字,这个解决了,再成字成行,最后才研究通篇的气息和章法,这个方法和过程如果没有,就是怎么临写也是枉然,只徒有外形,看似很快的临完了,殊不知写到最后还是没入门,所以不要怕追究细节的慢,越慢就是越快。% V+ k( ?1 o5 d) K, }3 t
4 u: e! Y5 s) O3 y' O9 p
了解古人得真传 古人的书写时态和心理是怎样的呢?这个我们得先有一个历史考据,那时候没人说书法是艺术,就像现在我们也不能把书法当做技术活和写字匠一样,古今对于书法的理解是有本质区别的,那时候,书法是文字信息记录和整理的书法,不是艺术表现的书法,古人学写基础的时候也是一点一划的慢慢写来,但成熟后所写的经文实录书信奏折绝不是一点一划的慢慢琢磨出来的,是要有实效的有速度的书写,也不能叫做刻意的创作,所以我们在临习古人文本作品的时候,最终要走向高速书写,包括楷书也是如此,所以现代书家如果还没有追求到这样的书写纯熟度的话,就不要谈创作了,那都是做出来画出来的玩意,不是写出来的,就更不要指望有什么艺术高度了。" I: |1 O% t6 F9 N0 V
% \. q" q! H2 ~8 T& H* d- K得法才能向前走 时下很多书家的习气和思维弊端很大,临帖方法不正确,就是写古人的字,练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满纸的习气和粗陋鄙俗的乱来,不明要理、不懂文字,一味强悍、故作豪放、极尽夸张之能事,也有人所谓的追求传统,一味中庸,把持着一个错误的书写状态不去更正,还以为自己是在平和认真的写字呢,其实这是不学无术、愚钝无知的表现,写了半辈子也没入得了门,悲哀至极。这两者都被专业的书家称为江湖书法,还有细到老干部书法,甚至丑书一类,都是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扯蛋级书法。什么本事都是经过严谨的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得来的,最后还要加上自身的修为,俗话说功夫在字外,这个不是因为你还不会写字就可以这么说,这个是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才能论的道,是一个更高的层面,不经历风雨,不要以为你能见到阳光好么。/ v/ @9 |. C; @6 S9 X% k- V
5 u2 |; H- `$ Q5 S% b) ?( i( x
创作是屁不是菜 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状态不是去做去画,而是水到渠成不得不发,很多人所谓创作就是半年研究一个内容和模式,做很多拼贴尝试和染纸尝试,再把一个内容反复考证后写纯熟,当然这也是国展大赛的结果需要,很多人为了能上展,能有个获得入书协资格的成绩而做这样的事,这个我不好多说,也叫无可厚非吧,但真正的书法家绝不是把一个作品当做一道精美的菜来反复研究这一道菜,把这一个东西弄的天衣无缝的虚伪。真实的创作是一个有情感有需求的屁,是不得不放的痛快。我说的有点恶俗,大概意思大家去理解吧,不好意思了。
) X0 L9 m5 y/ f
0 @% B/ w2 }. H3 u5 }; A% }用乒乓球比赛的精神写书法
用点画精准度和书写纯度看书法家的敬业精神和功底,打乒乓球简单的一来一往间,技术非凡。控球能力就如是控制笔的能力:起笔、运笔、收笔。一场高手之间的比赛下来,其中的精彩让我们震撼,其内在的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更让我们叹服。有了强大的基本功才能在比赛中应用自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写字时也是如此,特别是草书,一点不同,则为别字了。高手之间的较量很少有太多的花架子,但也只有高手才能现场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精彩,那也是基于精准之上的艺术,是把球打出了艺术的高度。以此类比,我们的书法家就知道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手上功夫,眼上功夫,见多识广,经过思考整理就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新书写时代。要跑先会走,手到、眼到、心到,最终达到表达手法和素材的丰富化,心手双畅,在适合的时机下发挥出来,创造出好的作品。同时,注意:学别人,永远不是自己。在遵循法度和规律的共性下,找到个性的兼容,才能有自己的书写风格。 3 W: ^2 z+ ~. t' N
用笔强提按的重要性 / @* y/ A2 p g9 E6 t } }7 q
为什么很多人写的书法无论笔画粗细永远是硬笔字,把硬笔字的线条当毛笔字来写的人大有人在,你就写出榜书来都还是硬笔字的线条质量,毛笔是软的就要充分利用,别瞎了材料。否则你一辈子都入不了门! U* W9 j# W7 B, g3 ?! W5 _
节奏韵律的对比关系 音乐和舞蹈带来的视听通感如同我们的书写。音乐作品中所含配器,鼓点节奏,和弦乐韵律的对比都是细节的对比,可以舒缓可以强烈,但绝不是无限度的极致狂放和不可思议。那就叫无度了,无度就是无法无天了。所以讲一幅书法作品里所涉及的干枯、润燥、大小、高矮、胖瘦、松紧、开合、疏密、穿插错落间都有一个1234567的变化极差,横向纵向的对位关系,哪个数字对应哪个数字都是有创作成分在里面的,也有美学理论和书学法度的制约,你不能1然后是7再回到1,那是很吓人的作品,我想想也害怕,我不接着说了。9 ~; e) Z5 k/ f; p
必须有高速书写的行笔能力 这个事好像刚才说了不少了,别老说了,还听不懂的就把书法当气功来练得了,也挺好的。# ~9 S* E) b4 b' c
书法是门共性与个性兼容的艺术,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表达,是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书写功夫之外的东西决定了艺术的高度。思想决定行动,我想,与姚兄在今后的交流中会有更多的碰撞,产生更多的火花。正如有句话说的:我有一个苹果,您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个知识,您有一个知识,交换后至少会有两个以上的知识。只要我们有心,相信艺术之路会“道不远人”! 在交流的同时我也收藏了几幅姚兄的作品,拿到作品时,才真实的感受到原作字里的精神气息扑面而来,是非得道高人而不能为之的清雅境界,这是难得的一次心灵碰撞,希望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感受到姚兄作品的超逸神思,这也更使我坚信姚兄的书法艺术必将带给中国书坛带来惊人一笔、融一股新鲜的血液、拂一缕雅逸的清风。 同时,也再次感谢姚兄宏宇共勉之言:书乃小道不远人,从技至道皆为生;自信、激情、尊人敬业、自我更新、永怀希望。
p* r+ u* X, e3 _
! H0 ]- M- P2 R" v
7 h0 p+ R) q2 _9 D- q' u: }' S3 { 林增光 整理并文 2012-08-02
9 N. A4 Z v- w: j
k/ K! q. I" p9 O P4 N/ k( f4 Q' L- f
* r, M4 M0 q% t' p# A. P# B2 I! V, n
姚宏宇书画代理商城 http://yaohongyu.taobao.com : I$ u' E& a4 t
实力书家姚宏宇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axiuqi
! i4 f: }! G6 [! ?% z. i0 n
) y+ D; P9 V9 u& {. j3 ?收藏姚宏宇书法作品请点击这里: http://yaohongyu.taobao.com
冲钻区疯狂低价,信誉保真,全场包邮,购3幅以上包快递, 消费500元以上送心经书法作品,并送斋号或精品小斗方一幅,是行家你懂的,别错过…… 2 \6 o* k& I% A) n- B) K' {
6 {. n3 l' f4 h&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