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钟国康

[命题创作] ■我没美协、书协撑腰,这就是我的另类展览…对牛弹琴奈我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1273392794656799441.jpg

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

双子星

□钟国康

书法家中,有人能创造一种书体,有人能发扬一种书体。陆维钊属于前者,沙孟海属于后者。但二老有着很多相同的兴趣点,都喜作擘窠大字,粗黑劲挺。

他们的笔墨意趣大于技巧,泼辣生动,气韵直接两汉。他们都是教育家,书画家,篆刻家,同时也是学者。他们都曾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国康仰慕沙翁之榜书匾额,也仰慕陆翁之“螺扁”及题跋。心摹手追,“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此二人曾是我早年深究的对象。

沙孟海重塑“馆阁体”

沙翁之前,大凡招牌匾额,都是圆润丰腴,有如好吃的肥猪肉,但吃多了一见就腻。

中国精英书家之最大贡献,就在于继承传统后而张扬个性,继而以服务于社会为己任。沙翁不但能胜任己责,而且还可发扬光大,开万世之风气,无愧是精英书家。

榜书用于厅房、门额、楼名,与用于山、石、亭、台不同。用于厅房者,奔放甘美;而用于门额,严肃稳重;而用于楼体、山、石、亭、台之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者最佳;用于纸绢展览裱糊之体,轻重自如宽绰而有余地者最为佳。

沙翁善榜书,压得住亭台楼阁的钢筋水泥,尤重金石气韵,饱墨如注,酣畅淋漓。镇住钢筋水泥墙体的书法,非谓沙老擘窠大字莫属。

流行于宫廷馆阁中的、力求典雅庄重的字体,始于宋并盛行于明清,千手雷同。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自己的。世称为“馆阁体”。充斥在大地中华之亭台楼阁。于是乎,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沙翁横空出世,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其动心一变,观念重塑,铸笔墨于斯也。

仰望沙翁诸匾额。行草篆隶有如信手拈来,又施以金石之坚质。他创造出以大草符号入榜书,简而恰到其分,且紧收中宫,雄健大气,开合取势,参差向背,繁施简笔,简施重笔,灵活多变,行墨犹如铸模注铁水,华滋浑厚,气势扑面,古人无而沙翁有。

那是一种境界,更是中华一绝,堪称旷世罕见。横扫“馆阁体”近千年以来,迂腐、僵化、媚俗之风气,其功莫大焉。董其昌云:“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尽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此语正可为沙翁壮岁之后之写照也。

陆维钊创造“满弓篆”

“书法先求平正通达,然后再求其变化创造”、“非篆非隶,亦篆亦隶”、“字形固然是扁的,字画结构却遵照许慎旧文而不杜撰”。标新立异,非老笔不能。有非凡之气质、有高尚之人格魅力,引领教育,劳心塑师表,开创中国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之先驱,震撼书坛。此便是陆维钊。

陆先生是一位全面书家,兼擅甲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乎无所不能。我读陆先生临王羲之兰亭序斗方,有如读古人帖,那种从容挥洒,沉雄豪迈,清丽和婉,端庄厚重,浑穆苍古,高逸幽雅,令人叹赏不已,玩味无穷。

前代宋元人叫做“蜾扁”之书,其实只是篆体扁写矣,赋予隶意,多以静态为主。但陆先生所创的这种熔篆、隶、草与一炉的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书体,取隶书结体而以篆书笔意,取篆书笔意而体势呈扁方形,中间多多少少夹杂一些行草气息,字距宽疏而行距窄密,给人一种苍茫野逸、沉浑博大之感。其行笔要比一直宗法李斯,崇尚长体的篆书家要轻松得多。

陆先生那介于“篆多隶少”之新体(篆占60%、隶占20%、草意占20%),其实是一种更自由的变体篆书,结字与篆为主、走隶势、随草意。其字形固然是扁,但又施以“行距”拉近、“字距”拉远之法。有如“满弓待发的箭”,前后左右互生契机。

我想拟其一个更接近之名:“陆氏满弓篆”。

陆维钊的题款也值得一说。以书法例:正文内容为第一夺目点,款和印及纸纹紧跟其后。款和印及纸纹要不干扰第一夺目点为限。陆先生书法题款最为讲究,其基本是遵循以上法则。例如他的“抽宝剑,缚苍龙”对联,正文大字顶天立地,写满其间;款字是为正文服务,穿插大字两边,似乎“粗头乱服”,实则极其匠心。款字有如四条飘带,大字抢眼先读,款字印章紧跟其后,纸纹纸色再其后。这样一来,欣赏自然有序了。

到底什么才能靠得住

记得沙老与西泠印社同仁读印学时说:“各位不但要赶上老一辈,还要与古代名人争先后”;“印学是一门比较冷僻的学问,搞不热闹,所以用书画来配合,这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印社,书画应当配合印学来搞。”;“西泠印社这块牌子还很响,这很不容易,应该在学术研究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全国印社很多,我们是老大哥,老大哥光年纪大没有用,不把学术研究搞起来不行。光刻刻写写,大家也会搞,这样的老大哥靠不住。”

陆维钊曾以肺腑之言嘱咐学生:“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

到底什么才能让我们靠得住?那该是我们的印学、印文、边款、书法、我们的画都需一一具有相称的文化内涵。

(作者为知名篆刻家)

钟国康

1833826439010581296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