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7-6-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557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观察十届国展; x0 g, n& X0 D8 J* ?: F7 k
, Q/ A1 i6 k$ |
卢秀辉
, a" K$ \$ N& ~ o d$ B6 v
+ j) U) v$ J, U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无疑是书坛最为盛大、隆重的事。无数有志于书法学习、创作的作者,积极的投身到这一活动中。在当下,国展确实是繁荣书法的一个好的途径。今年,适逢十届国展,我有幸参加了十届国展上海区、广西区评审工作的全程观察。为此,我从我个人的立场,对十届国展的些许看法与心得。
$ A+ i: a3 G. ?# a! Z6 b1 P
- Z+ s* U5 E9 D, c; x4 K; C" G3 y特点, L7 P+ \% S9 e( R* L& N/ O
5 \5 Q Q" P( `& e+ z# c
十届国展有几大特点:5 n: W# u, i# i: i- F K1 l' }
) I6 P: S0 G. l+ u# r8 J
一、上海、广西两个展区举办;3 e, c2 y9 p) e, O, `# Y* ^2 `( e
3 r2 ?8 k, O* V0 o8 f
二、正、草、隶在上海展出,篆、行、篆刻、刻字在广西展出;. @. m. R0 L8 I- t P9 K
- \: o7 X% }. i2 g4 E# R9 K
三、刻字作品第一次走进了国展;
# t/ w$ u g/ U( b* h- I# Y, W& u9 p; j5 @
四、作品形式除了限高限宽,还限了必须是竖式。
; \$ v, m1 g# @, a% g. ^) D
% L" q( n$ U# o s6 {% c1 n! P另外,从作品的质量来看,普遍较好,比较整齐,两头突的现象不是太多,这就使得竞争比较白热化;从投稿的数量来看,两区收稿总件数在五万多件,可见各地的投稿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从投稿的书体分析,行草书仍然是重头戏。这些,基本反映了当下创作的实际情况。: A% G/ ^- ^9 `
; F2 [, D: r! L# ]. \. P. o上海、广西两地,高度重视十届国展的举办,组织工作相当到位。从政府到地方书协,为了十届国展都在高效运转,动员了方方面面的资源,全力保障十届国展的顺利举办。4 o, V6 Q* Z0 j3 Y, o
( l, f9 ]; u& m, r. ~
关于作品) e4 u, R6 _ n) z+ }+ J& u) V. R
# g. {1 M. Y2 @, Y2 N1 E/ h3 f常有人调侃评委为『好色之徒』,岂不知投稿的作品中几无『白纸』。比如说,上海展区用的是黑白照,做的再好的『色』,评委也不能从其得见『色』容。然而,所有进入初选的作品都是『有色份子』。有时,私下不免担心,是不是以后不带『色』的作品,就是不懂书法的人写的?想想,这就像从前,于长袍马褂中偶见着西装者,必为诧然;反之,如在现代,于街头见一着长袍马褂者,也是诧然。所谓『好色』,这是评委无法导向的,所有的投稿者都如此为,评委想不『好色』也不能够。其实,反之一想,有写的好、并肯于『白纸』上创作的,结果必能讨巧,于众千『色』中见一白衣飘飘者,如遇『仙人』,必能大抓眼球。有些事做到了极处,就会有众多反思,重『装修』之风必会有个回头,毕竟,『书法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9 n4 ?/ G( l) s7 O; e+ O
1 d& u5 x; Y& G8 y+ P5 t8 y2 j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说过:『误判,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足球是一项对流畅性要求很高的运动、是高速对抗的运动,裁判是人,是人就有可能产生误判。对于书法艺术的评审,还绝不等同于竞技类的比赛,古人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十届国展众多的高质量来稿中,有遗珠之憾那是必然,说没有反而不正常了。有落选作品示于众人、并与入选作品比,有围观者大为叫好;也有围观者从中分析得失;当然,更有一些围观者,据此置疑展事评审的公正性。本人参加两大区的评审观察工作时,于此,多留了一份心,也多了一份想法。
8 \) W2 ~2 q$ s4 Y; U0 O; B4 I
' W* r0 f6 j: T8 Z2 r: H! X关于评委,可以武断的说,没有一个评委不想努力的评出更好的作品来展示他们的评审水平;没有一个评委不是反复酝酿再三,力争缩小遗珠;没有一个评委不想着用他们的努力工作来展示国展的权威性。评审的机制,保证了评委中多数人的意见才能决定作品的入选与否。每一次国展既是对作者队伍的考量,也是对评委队伍的考量。8 Q4 G2 j3 p7 V1 S6 l; a/ C
: t. b" O0 X+ r/ J组织者的心态。无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还是承办展事的地方,无不尽责尽力。没有一个人敢或想或做出不利于大展的事。3 G4 H: x. O) `7 Y c
7 ^& R% ?. [5 @% B) c关于评审机制
$ h1 Z; J$ j! r( |0 D6 u. y' @, V3 Z0 a. i: F
投稿数量的众多与入选作品的较少,很是不成比例,这个矛盾是永远没有办法调和的,服从了数量,就会影响到质量和权威性;服从了质量和权威性,就会限制了数量。无论怎么做,不可能令所有的投稿人满意,这个事谁也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办法做到,受伤害的也永远是大多数。
. p) Z# ?2 w# w% V9 c& x
) d" R3 P5 _% {十届国展上海区、广西区的评选办法如下述:: [( y6 [1 [4 P+ R$ q4 I
( R% c2 B7 z5 \* i
所有的投稿人最关心的是评委的公正与否?这个问题很重要。有必要说清楚,不说清楚,投稿者的诟病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0 a4 W: B( M2 \6 y% o
) A9 l2 B, t- S一、初评:6 ?+ ], j+ X4 o4 O4 p3 a
- d% B! ~% F: _& J( ?
所有的投稿作品全部制作成A4纸大的图片,只要有一个评委让其过,就算过初评。这一关比较松,几万件作品,评委分两组,有心要找熟人、学生、朋友的作品,不是运气使然,恐怕评委真的没有办法找。谁想找,也是笑话。在上海,每个评委要过一万五千件以上,别人看完了,你还在慢慢找,于情于理也不现实。
+ }$ i& W6 B( J& E( o: I+ m0 V* u& R5 f1 t( \! O
二、再评:
5 @- m/ @; |# K4 |+ V1 }' Z1 I
# m$ b& J" ~' W: h5 ?5 w- f在入围初选的作品中反打票,即票数最高者淘汰,直至达到初选件数。假设有人因某个评委的『私』字一闪念,将不行的作品过了初评,这一关,基本难再往前走,评委们会毫不留情的用自己手中的票将其拿下马。这一关,在上海一直过了几遍,才把初选进复评的件数评出来。3 k3 M7 o2 @4 }; P, J
* Q1 d8 c5 F4 H' _ v7 f三、复评:' w! w& e; g. w% M: i) y+ O
# r' U4 [0 q: t3 n& N9 w7 _对入初选的作品再行复评,以得票的多少定,在上海,取得票高的前四百件作品为入选作品,一两个评委怎么能搞的定众多的评委?如果入选作品最少在六票,要让该作品入展,一个评委至少要游说五个评委帮他投票。试问有谁有这样的本事,让评委放着自己的影响、地位、名誉不顾?
3 d) _0 x% T$ W5 N/ [% J9 B& L _$ i0 ~( }7 o7 [8 ^& ~
四、复议:8 [8 N0 p2 ~! O6 T! r
, l, h( m- Y1 W) F* l8 n
对入选作品,只要有一个评委提出反对意见,所有的评委就要对该作品进行公投。比如,九届国展隶书一等奖获得者的李守银就碰到了,幸运的是,在评委再次公投中,他『死而复生』,再次过关。 h8 g) h( P- k0 b0 J+ ]% B9 p
( R3 g1 t+ Q7 @ c. D
至于评奖,其过程如上,不再累言。
2 ~0 x: o' G2 Z# A
/ Y9 n, s9 V, u& b/ k' C# R4 \! b在参加十届国展的观察工作前,我与许多做过国展评委的人有过接触,在和他们谈到对这一角色的认知时,他们对我谈道:当他们得知自己成为评委时,他们的态度是极其严肃和认真的。他们绝不会硬性的拿掉高水平的作品,也不会因为个人原因,选上一些极差的作品。在本质上,他们没有营私舞弊的思想。他们也非常在意、重视评委的名誉,他们也怕因自己的不合适的工作,让书法圈子的朋友们骂,并由此不能再出任评委。
. Q: \1 ~5 ^6 |: d: O/ k R- z% `/ C( R$ O+ m
三公 公开7 H* G( F! A3 f; @3 V, n
) J* W% ~9 [5 e% V7 w7 T! n
公平、公正、公开,最重要的是公开。; c, ~$ @- S7 {: I& Q
3 o8 V& Y% ?- W) t8 B$ F. e比如,评选的过程公之以众。公众知晓了过程,流言必会中止。再说,这样的公开对谁也没有伤害,当然,就没有必要保密。保密的结果是有了莫名的神秘;神秘的背后就是让人猜疑;猜疑的可怕是放大了人们的想象;想象放大后就会形成了对公正与否的置疑。这样的演变是很可怕的,公信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剥夺的。据我在十届国展上海、广西两区的评审观察,我觉得应当把评选的程序让投稿者知道,这样的程序是没有问题的。经的起时间推敲的程序是从实践中来的,实践的组成部份一是实际的工作,二是理论的总结和提高。
4 w7 |. K/ J( e# Y/ L# n6 ]" O3 ^) f& R+ D6 Z3 N
有一点,必须要有个高度认识。不是自己认为我的方法是正确的,只要做的问心无愧就行了,也就不必在意公众是怎么想的了。这样的想法是有害的,是对公众不公平的。这样想,是停留在小知识份子的独善其身的思维上。而国展是个大工作,做这样的工作,必须要有兼善天下的思想,必须要有大情怀、大包容。( [1 f5 f7 T7 w3 u8 X
o# M* ]0 ?% w5 U6 K& j8 K纠结
7 R G$ K3 d: Q; F2 }+ `5 g5 Y
0 o7 I) M, T$ [/ |. b8 J' z) I( o我最大的纠结,在于对书写内容的怅然。以前的文人骚客,只要是文学创作,必然也是在进行书法创作。现在不然,书法退让到纯粹的是为了书法而写,在文学功能上已经大为减色,内容以抄为主。而这个问题在评审中基本是没有办法顾及,评审是对书法作品艺术性的评审,不是对文学作品的评审,对内容的原创性虽有鼓励,但是,在评审时对此是没有顾及的。没有顾及的原因有两个:一、在数万件作品中,根本不可能对内容进行阅读。重要的是也没有什么内容可供阅读。二、在初评中、在可上可下之间,对内容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也没有制定出一个倾斜的政策。
! \ m2 S- Q( N. U! v
6 m- _: ?/ U$ J我第二个纠结在于:当程序没有问题后,评委的组成会不会影响到作品质量的评选?怎么样选择评委,才是最适合国展的标准?又怎么知道哪些人是适合标准?这个让我很纠结,想了无数,仍然纠结。. j0 x: T9 Z- G0 b
+ K7 o( D. F& B' G我的第三个纠结在于:当民主与专业发生冲突时,是尊重民主还是尊重专业?过往的无数经验告诉我们,讲民主,未必能尊重专业;尊重少数人的专业,对民主是不是一种讽刺?比如篆刻,懂书法的未必懂篆刻;会篆刻的好多就不懂书法。7 B; y# n. S9 H- q3 l1 M
! f1 W) p. O9 R' ?9 W我的第四个纠结在于:面对投稿;面对评审;面对对自己的创作的无情的判定,我们如何才能服?我们可以服,也可以不服。服,会更努力;不服,也要尊重事实。但是,不管服不服,我们都要明确一点,是什么拉开了成功与否的距离?作为投稿人,又怎样才能消弭距离?
' C& W" [9 P+ f- C4 i2 |( j! x1 J! g
0 c0 c) ^4 \4 Z* O3 f$ R( @$ I* S观察小结
* C; S3 ^5 U2 j! r# Y" E+ j( e8 s8 N, \& Y) q
通过对十届国展评审工作的观察,有几点特别说明:
2 @+ x- C9 E. M3 Z* f5 g2 h) d5 m y$ x( B5 I
一、以我的观察,十届国展的评审工作是权威性的。入选的作者代表了当下书法创作的主流;* R( |8 D" o( a! v
O* i9 k: C6 S( l% ^% {
二、以我的观察,十届国展的评审工作是民主性的。所有的评委都能够畅快的、自由的表述自己的意见,并能独立的通过评审表达自己的审美、学术立场;
9 H* E* j" @: n2 c2 F
/ y9 T. G, R. a9 m3 K三、以我的观察,十届国展的落选作品中有很大一部份因为入展数量的限制,而遗憾的不能入展。落选的不必沮丧,『误判,也是书法评选的一部分』。遗珠之憾是必然的,唯物的方法是不断的自我完善,减少这样的遗憾。7 U. @8 ]8 I3 l4 K2 W' G3 v
2 i5 w6 ^, K7 O
四、我个人的立场是狭隘的。唯其狭隘,才见认真、负责的独立观察之精神。) T/ y+ f9 |( h, j, }
( k, A1 |0 y" J8 W
该贴已经同步到 墨樵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