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德锋 于 2011-11-22 12:41 编辑 / w6 Y& w/ q( W9 v
; k) J2 ^1 k5 ]作草心手相忘 下笔志趣高远【第一阵营系列评论之三】/ X7 l* _1 S. q! w$ X2 a
4 {9 V ?5 _/ A( r- o
+ J8 a+ p8 k2 ]6 m% w* I! [. D. X7 P
2 h& j3 n* n- v. f3 V: ?
——我看顾柯红的大草创作7 ~+ P1 C7 @# X, ^8 u
( d4 L% m7 m9 T: C: M4 q7 \4 I$ A
) X- }0 u2 P& o+ h
: E, e; t" L+ z. P7 o
: H$ J: R0 W- T+ g# C$ ~
傅德锋) Y+ }0 t# y$ I9 T3 R T E
6 d, S4 e4 g+ A 2 }4 l: `' E6 Q8 M6 u
+ ]6 C& {1 f8 ~( D. v5 L+ u. B& \
8 t, `8 _4 e) ^' F/ R
; S& Y4 U9 z) q: U! ]0 p
1 H4 E( H% _1 |5 S; k l: ?2 S1 ?% I9 \2 z/ Z- @% Q
当下书坛对“美女书法家”给予了太多的关注,无论是在展厅还是报刊、网络,只要有“美女书家”登台亮相“,则立马出现“万人空巷,趋之若鹜”的热闹景象。然大多所谓的“美女书法家”却只展现出了“美女”的一面,而书法倒似乎成了某种有意的点缀。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有的娱乐化心理状态。
- h( q( }) ]7 |5 E1 ~) y. d2 z! ^% W! W& j
2 c0 ]/ k; K1 b* R 7 n) P' e2 f5 X9 w4 a/ ]4 f
; [8 Y ~! _: v/ H: i
孙晓云、胡秋萍等几位女性书家已是书界的热点人物,虽然褒贬不一,议论纷起,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出了妇女在当代历史背景下,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人审美情趣的张扬。继孙晓云、胡秋萍等人之后,新一代女性书家纷纷崛起,暂露头脚,成为当下书坛一道优美的风景线。在这条风景线上,有一个江南才女满怀自信地向我们款款走来,身影日渐清晰,以一手功性兼备的大草书法闯进了人们的视野,她就是江苏无锡的顾柯红女士。0 H+ A( ]9 y3 v& A8 {
! @" `3 J: p8 M! y8 F* p1 ~
1 O1 V/ S0 [6 o$ s7 p* W0 L/ K7 [' L) ?: m/ o5 i
面对顾柯红长达近一丈的巨幅大草作品,使人很难想象如此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竟是出自于一位江南秀女之手!从其大草作品可以感觉到顾柯红女士是一位富有激情的书法家,从与她手机通话当中能够感受到其为人的豁达与豪放。言语当中既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和谦虚,亦有经历颇多生活历练之后的特有的超拔和自信。用“秀外慧中,志趣高远”八个字来概括她,当不为过。$ u( [0 G5 c" Y |
+ p3 l. W6 b, v
" t x& ~! L: I* O1 k) v
' l1 |# j. O7 x9 w# J5 S在她的笔下,怀素狂草的精妙的结体、用笔和张旭笔下那种颠逸洒脱的笔情墨趣皆有恰到好处的表现。气势酣畅,先声夺人,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迈气概。我觉得当下写大草的两个青年书法家比较引人注目也值得人们寄予更多的关注和厚望,一位是河北廊坊的王厚祥先生,一位就是江苏无锡的顾柯红女士。他们两位都是沈鹏课题班的重要成员,两人都以大草逐步确立在书坛的位置。6 R7 l" c. J5 e2 K9 k( X- `
* P R7 y, I8 T0 N7 S- s
1 u& a; C b z& ?* S
- m3 r3 r- j9 t" ?8 R
' l" O: J5 s6 K u/ \- Q, A平心而论,当代书坛,敢于涉足大草者并不乏人,惜乎功性兼备、志趣高远者无多。能够在大草领域引领时流,卓然成家者尚属阙如。当代的一些以大草书家自我标举者,往往大多性情有余而功力不足,志大才疏,名不副实,给人们留下了不少质疑的口实。一些以草书擅名的书界大腕,更多地是以自己的社会身份来竭力掩盖自己在书法基础功力上的严重不足,只能以持续的炒作和接二连三的“社会事件”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一类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个人光环的逐渐褪去,最终有如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只能给人们留下一丝与书法并无太大关系的淡淡的记忆……
/ p4 V: w: f& c* |* l+ e' b" N4 s& G3 }( ~/ K, z. z4 x
/ v* Q7 z Q0 @4 R) p
9 N0 }8 _9 B \
8 H/ D5 c0 X! M! X' r" g顾柯红用她的比较出色的作品,让我看到了大草书法在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也用她的勤勉与刻苦、高蹈和自信竭力寻求着属于自己的一条艺术之路。
0 c8 |% E2 w$ C9 U) \ P2 w7 h, Z2 l3 T7 }
* e- h0 k# ], r% h% N# D: n/ p) b
; E$ n O V8 O" e. a
. ?; S2 n7 Q4 c& v5 _0 p大草书法,因为其在笔法上无所不包的丰富性和技法技巧的高难度以及对书家综合实力的高要求,使得很多试图涉足者或望而生畏,不敢问津;或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或无视古法勉为其难。古人云:“世之所贵,必贵其难”,惟因不易,故能进入大草并卓有建树者,可称“草圣”,能此者,张芝、张旭二人而已!当然,狂僧怀素亦足可当之。
4 {' N9 F/ Y, s: l ]/ s8 L( C: K7 z3 P( b0 N8 q- g
( R& d. P+ c+ c2 F& x9 ^6 P
! s" ~1 c3 a$ E$ w: O! z& h6 D' d$ m* g- _% u: g; |
在展览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书法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倾向甚至时尚,很多人的作品着力讲究“视觉冲击力”,一味狂驰,线条蛮横,搔首弄姿,张牙舞爪,透过其作品的表面,我们会很快发现其审美情趣的低下和综合素养的贫乏。看似丰富多变的节奏安排和墨色变化,实则表现出太多的刻意与造作。而在顾柯红的大草作品当中却很少有这种有意卖弄的东西。她的大草讲究汉唐时期经典大草作品结体的精准和笔法的到位,其中智慧而自然地融入进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趣追求。- [ \% d- R! a7 s [+ b
" M) m: i. G, I6 ^
! v: ^. F4 Z2 Y9 [" c
* V& p+ j# A8 S# `4 {6 L5 E# J9 ?' t2 q2 A+ }( \
事实上,对于当下的从事大草研究者而言,我们不是要求他们尽快确立自己的面目,而是期望他们尽可能深入经典。如果说古人的经典大草作品是进入大草的一道“关键之门”的话,当一个人刚刚一脚踏进门里,一脚尚在门外,在进退两可之间,你说他是“进门”还是“出门”?谓其“进门”,为时尚早;谓其“出门”,则从何说起?尚未“进门”,何言“出门”,只是还在门外左顾右盼耳!面对顾柯红的诸多大草作品,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她目前已经不再徘徊于门外“左顾右盼”,而是已经进入了这个“关键之门”,接下来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入经典,直至登堂入室。
* }2 o% \# @5 d! Z& F% A- ]: W {+ a+ l4 y7 ~+ N
% Z& ?# r* [+ W6 q; @$ X: d : V8 S% R$ F8 T$ F% [& Z% _
6 y! H8 s J; @. @2 p+ S4 m% c! h
进入狂草,自有门径可循。首先须具备较好的正书功底。一个书家在不缺乏艺术灵性和草书情怀的情况之下,正书功底越扎实越有利于写好草书。历史上任何以草书名世的书法大家,都不是只会写一种书体。即便他除了大草作品传世之外并无其它书体的作品流传,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不擅它体。我们从张芝、张旭、怀素的代表作当中可以看出,其用笔的精微细腻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他们驾驭结体和用笔的能力是一般书家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张旭的小楷《郎官石柱记》,其艺术功力达到了让专门的楷书家也无言的地步,而其大草作品则至今依然是衡量狂草艺术水准高低优劣的一个尺度和标杆,使后人难以跨越。而顾柯红除了对狂草情有独钟之外,她在其它书体特别是小楷方面亦颇为用心。对魏晋时期的经典小楷作品下了很多实际的功夫,这对提升自己的书境和丰富其草书艺术的信息含量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 F. H0 q' U* d
* W) d) a$ b/ p( Z8 y4 ]% u6 y
8 H7 ~! B4 _. b! W a9 _0 Z # I( d% u' P5 D) X
( U9 Q: l! j$ J( i9 t3 j顾柯红学习书法的目标很明确,路子也很纯正。她既没有限于一种书体,只在草书世界里“死缠硬磨”,也无意把自己标举为“诸体皆能”的书法多面手。她对其它书体的广泛涉猎,就是为了真正进入自己心爱的大草艺术,一切以能够借助大草酣畅淋漓的笔墨线条而抒写自己心中的志趣为目的。一般而言,多能不如专精,一个人一生时间精力有限,很难全面铺开,面面俱到,能够在有生之年做好一两件事已属不易。( ?5 k' ?0 {( R9 P/ L
# D( Q9 _ S6 H4 u* F; x6 O0 Z # {3 ^: p* _$ G: H- U: y
0 U- z3 ]% \: {7 W/ T
: k6 T! d$ N1 }! P3 P顾柯红大草整体上笔酣墨畅,神采飞扬,既不乏视觉冲击,又颇耐仔细品读,我觉得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她具有承袭经典的意识,从结体到用笔,能够以古法节度自己,如此就会得到高古的格调和气息,让然感觉到明显的师承关系;二是注重技法技巧的深度锤炼,技术不过关,再好的想法和性情也无法体现,即便勉强为之,毕竟难遂人愿,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她的技术是比较过硬的;三是对节奏的控制比较到位,其实大草的节奏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用笔的疾速快慢,结字的欹正大小,章法的疏密起伏,墨色的浓淡枯湿等等,她都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她在每幅作品的具体创作当中,较好地体现出了古人经典大草作品的几个关键。奔放的感情能够在理性的管领和约束下发挥,笔下绝无那种“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低俗之态,行笔磊落潇洒,气势畅达,笔意若断还连。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笔墨能够和书写内容之意境紧密衔接,突出作品的高潮,节奏感很强,却又很和谐。局部的突兀提醒了全篇却又不显失之过份,这充分说明她对大草书的理解是比较深入的。/ I* S( q% g" n0 h
% e- F1 B5 W% x: G * Y5 a$ b5 P1 d$ P( `
2 e* r( u" `/ h" r K5 i% _+ w4 d
0 `; l& k. b4 }0 M8 o0 y
以她这般年龄,即有这番功夫,使我们不得不对她满怀期待,她的未来当不乏精彩。终篇之际想问一句:狂草书家皆善饮酒,不知下笔汪洋恣肆的柯红女士尚能酒否? ; o, j7 J/ r- \( P. V
9 @7 i2 h$ U9 [- @4 u
(本文原载于《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8月23日第34期三版)" D4 u- D6 M( K8 E7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