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晋字
学英文的人,往往要对自己到底学“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做的选择。这完全看个人的喜爱。可是对于要求并不太讲究的人,其实并不太需要做这种选择。这个,和中国的书法的情况类似。学魏碑的,和学王羲之的“帖派”的,常常有令人意外的争吵。康有为说“魏碑”有十美(http://www.cciol.cn/Article/Class138/Class148/Class151/200610/7424_18.htm),可是不喜欢碑的人,根本听不进去。他们会说,咱们中国人历来说的,是“唐诗晋字汉文章”,晋字,以王羲之为代表,是书法学的真正命脉。好象,南北水火不相容。其实,认真看,两条路线,都来自一个祖先。我上次说了(见“《龙门》、还有美国英语” ),南派的字,也是从北面来的。晋朝南渡,建立东晋,把北方的文化带了到南方,就在那里生根发芽。王羲之(山东琅岈人)的父辈(王导)逃亡时,怀里揣的,就是自己北方的书法真迹(钟鹞,河南人)。王导,东晋的开国名相,“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王家的第一代。“丧乱狼狈,犹怀钟尚书《宣示帖》衣带过江。”逃到了南方(南京为都的江浙一带),这个帖子,就在王羲之处。王羲之的另一位老师,是卫夫人,北派名家。
王家父子在南方改造北派书法,发展起来了独特的、一直使用到今天的写法。日本人称赞是1600年来不变的汉字写法。
留在北方的那派,也就是魏碑体,就是在洛阳龙门石窟里今天还可以看到的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字体。可以说,那是卫家(也许还有崔家,崔浩)笔法在北面的发展结果。
认真地说,从师承上看,北魏的字,还是晋字也。所谓钟字“妙尽许昌之碑”,前人也是说过的。可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钟、王”,成了南字的代表,人们就忘记他们的由来,也忘了中间的“卫”字。还发源了书法史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分成“南北之争”“碑帖之争”,从唐朝斗到现在。国人就喜欢“斗争”,什么都拿来斗。连字体都充满了政治。唐太宗喜欢王字,满朝学王。唐明皇喜欢肥女人,颜真卿连字也写得肥硕。毛泽东后来不写王字,郭沫若写文章说,王羲之的《兰亭》,是假的。笔墨官司,当然“有比无好”(毛语),但揣摩上司意思而为文,确实是品格的问题,多少恶心。
不要自己学的就是最好的,别人的就是异端。弄的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要拼个你死我活。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不信上帝安拉,咱们中国人也活了这么久。
我现在学写的,都属于“魏碑”。原因比较简单,魏碑比王羲之看上去容易写点。对我这个初学的人,就临写王羲之,有点不知从何入手。正因为觉得王字难度大,所以我才“柿子挑软的捏”。能把汉字写得平正,我已经心满意足。能好看点,就阿弥陀佛。
回到英国美国之争,那也根本不是什么要紧的选择。两者的区别,不是根本性的。英国人到了美国去,在那里生根发芽,英语语言也相对走上了自己的路。留在英格兰的英语,当然也发展了。以伦敦附近的口音为标准,成了所谓“英国英语”。那些不这么标准的,当然就是所谓的“方言”。你要是觉得Liverpool口音好听,练就是了。
我开始学的,也是美国口音。因为听的是“VOA”,以为容易学(和魏碑一样,看起来容易)。后来听的英国电台,又慢慢变了调。和临摹一样,临摹什么,就是什么。近朱者赤也。临摹王羲之,当然也就是王羲之一派的了。并不是王羲之才是命脉,魏碑就是二奶的儿子。牛津英语虽然正宗,却也不见得是英语的命脉,也许,命脉还在美国英语那里。可是,那对我们,真的没什么关系。也许,明年后年,我也写王羲之了。不是因为它是否命脉,而是我要喜欢练习它的话,我也要练它。既然练字,主要学得不那么俗气,就是好了。现在,还俗不可耐。
http://home.olemiss.edu/~gg/hstrymap/03010311.jpg
http://home.olemiss.edu/~gg/hstrymap/03510394.jpg
东晋建立时,王羲之大概10岁。从北边过来。过的是淮河。到了南京,住到了后来著名的乌衣巷。
http://home.olemiss.edu/~gg/hstrymap/04200479.jpg
注意,此“宋”,非唐宋之“宋”,乃“宋齐梁陈”之宋也。
http://home.olemiss.edu/~gg/hstrymap/04790502.jpg
顺手留点资料,看看故事:
郭:
http://chinese.cersp.com/sJxzy/cSgsw/200704/3552.html
http://www.shgj.cn/web/news/20060512/1000004830.htm
毛:
http://www.oosa.net/article.asp?articleid=785
http://www.gmw.cn/01gmrb/1998-12/03/GB/17895%5EGM7-0315.htm
周汝昌(喜欢他的文章):
http://www.xdsf.com/bbs/thread-1479-1-17.html
http://shuhua.ce.cn/paint/gfjd/xs/200612/06/t20061206_9687848_1.shtml
http://shuhua.ce.cn/paint/gfjd/xs/200612/06/t20061206_9687848.shtml
http://bbs.yingbishufa.com/dispbbs.asp?boardid=45&id=21174&star=1&page=10
http://lzc1946.blog.sohu.com/50698782.html(中锋侧锋的批评)
http://www.cuizimo.com/Article/Class32/dhxm/200703/20070314160706.htm
其他:
http://bbs.china-shufa.com/archiver/?tid-17309.html
http://xinghua.pim.cn/home/xinghua/article/221592.html
http://www.shxw.com/shulunjingxuan/2007/0912/article_563.html
http://www.wchol.com/html/yilaoyishao/2006/0804/219.html
http://www.clcn.net.cn/guest/search/st_dianzi/ST_JW/gushi/gushi19.htm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8-9-15 22:23 编辑 ] em5 em5 em5 em1 em1 em1 em13 Thanks. face18 em14 em14 em14 汉唐传授笔法之人名,蔡邕受笔法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锺繇,锺繇传之卫夫人,夫人传之王羲之,羲之传之献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僧虔传之箫子云,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舫章、韦阮崔邈凡二十有二人,文传终于此矣。
引自 书法辑要
清 文伯子辑 见雪晴斋帖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27061&extra=&highlight=&page=1
阮元有精锻
em13 em13 em13 em13 em14 em14 em14 em1 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