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1 741002 的帖子
同意。 技法标准是能看,思想标准是耐看。em1 em1 原帖由 741002 于 2008-5-22 22:2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技巧是任何艺术的基本保证。没有技术含量和没有思想一样不耐看。只有纯熟的技巧无节制的发挥,就是俗。技法不达标,思想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技法标准是能看,思想标准是耐看。不能看,怎么能耐看?
说得好。
我的想法是不妨先做做书匠或者书奴,作个好书匠也不易。大多数书匠并不能成为真真的书家,并不是他们不努力,这条路走到后半截,气质、学问、思想的作用就愈发明鲜起来,到最后甚至成为全部。
回复 #15 种纸山房 的帖子
堅决同意。关于书法与绘画中的气格论
书有书格,画有画格,格不高易流于匠,书画同理!先陈师曾见白石之画,虽扇面小作,亦不精到,却独具慧眼,言其画格高雅不流于俗,曰可造!其实有时人们所说的“气质”大多是天生的,而后天觉醒也不在少数,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慧根。学问与修养的积累,能加速并提高这种气质的生成,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格”都能后生!所以从事艺术创造的活动的人,首先是要讲天性的,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里的“艺术细胞”与“艺术灵感”,没有艺术细胞,即使学问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有的人很刻苦,但始终得不到好的结果,但没有刻苦也不容易得到“艺术灵感”。其实匠这个提法不怎么准确,本人并不赞成这样简单的一分为二。我们可以追溯到中国对书画艺术的等级划分上来探讨这个问题,即“品”,古人将艺术作品分为:神、妙、能、逸...中间的“能品”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匠”的延伸呢?而“匠”是不是就可以忽视或鄙视了呢?这充分的体现了我们的先祖对人们的劳动所得到的成果的一种尊重,同时也谨慎的将天才的艺术创作活动划到另一个空间,它高于刻苦所得,而又包含刻苦的基础,所以,能否挖掘出自身内在的精神潜力,往往是悟道的根本,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机缘”,含有慧根而无机缘也是无用的。人们经常说“造化”,但真正理解造化的人又有多少呢?抛去“匠”而不说,而真能成匠者又有几何?天才就那几个,而天才的产生究竟是有多少“匠”来做铺垫的呢?先匠而寻“格”始有成,而先格而匠,真不易,说的通俗一点的话,就是老老实实的做好基础工作,静静的等待机缘的到来。说的有点乱,没经过整理,语无伦次,大家见笑了。 原帖由 叶学平 于 2008-5-20 21:3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非也,非也,无技巧、何言书家,做书奴有何不好;比那些丑字书法名家强多了。em4
同意,熟生巧,巧生思,思生意。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