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fan 发表于 2010-7-18 17:32

本帖最后由 naifan 于 2010-7-18 17:34 编辑




http://www.hifa.edu.cn/images/bn3.jpg




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专访老校友陈天然先生

发布时间:2010-07-04



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专访老校友陈天然先生
整理撰稿:王卫红 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053989.jpg

    6月25日,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张广慧、原版画系系主任戴槐江以及青年教师王志新和我前往河南省郑州市拜访了版画系创始、奠基人之一陈天然先生。陈天然1926年4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巩县(现巩义市)河洛镇柏沟岭,1960——1966年 任湖北艺术学院(现湖北美术学院)讲师和版画教研室主任,著名版画家。陈老师在近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生的版画、书法和国画享誉海内外。适逢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版画专业设立五十周年之际,此次的探访之旅意义不同于一般。
    经过近半天的旅程,我们来到了郑州市陈天然老师的家中,先生及夫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虽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了,但行动自如,谈吐流畅,大家都为陈老师的健康感到高兴。张广慧主任首先转达了学院、版画系对陈老师的问候,并将学院九十年校庆的筹备情况及学校和系部的发展情况向陈老师做了介绍,同时还带去了附有“师•范”二字的砚台赠予陈天然老师,以表达版画系全体师生对陈先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崇敬之情。    陈老师看到当年的学生和曾经工作过的学校的教师,听到学校的发展很是高兴,先生详细询问版画系现有的学生人数,各工作室的设施规模和教师的队伍建制等情况之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谈到当年的教学、创作经历充满了激动与留恋之情。

                   一、美好的回忆——湖美版画人的学术传统 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143471.jpg                           亲切的回忆——湖美往事
    陈老师当年主要教授版画技法与创作课,并担任版画教研室主任工作。他在教学中本着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创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创作课与技法课紧密结合起来,到生活中去写生采集素材,通过提炼把生活的意义、内涵融入到创作中去,作品反映生活中老百姓本质的东西、带着生活的气息、温度。在这个过程中速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
   在生活中陈老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海阔天空地聊天、品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他强调在吸纳东西方艺术精神时,要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与艺术的精神内涵。在这些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在这样的氛围下,当时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从课堂到生活,从生活又回到课堂,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成为当时的湖北日报副刊、长江日报副刊刊登作品的主要来源,并引起当时省美协的重视,十分关注、关心学生的创作和发展。有许多同学的作品还参加了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展览。如今这些学生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版画的中坚力量,特别是为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使陈老师所首开的学风发扬光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铸就了湖美版画人的学术传统特色。
    看今天的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已是桃李天下,新人辈出。无论在教学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术交流不但在国内,而且已走出国门。至此版画专业创立五十年之际,我们向版画专业的奠基人陈天然先生致以崇高地敬意,祝陈老师健康长寿,艺术生命长青。

二、“天然山庄”:寄托对艺术与家乡的热爱 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231383.jpg
    到访的第二天,我们跟随陈老师及夫人刘老师来到陈老师的家乡巩义市、河洛镇柏沟岭“天然山庄”参观访问。驱车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进入到掩入在谷壑山峦中的柏沟岭,半山腰的一口水井引起我们的注意,原来陈老师心系家乡父老,看到家乡缺水,主动出资为家乡打了一口三百多米的优质井,解决了周边百姓的吃水和农田灌溉问题,我们为陈老师热心公益的善举和报孝家乡的美德所感动。这次造访,我们也同样体会到先生对于曾经工作过的学校的关怀和无私慷慨地支持。
    来到天然山庄前,映入眼帘的山庄是由褐红色半米见方的石块垒成,给人以浑厚、大气及震撼之感。山庄背靠山峦、面临黄河,是先生将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件艺术巨作。“天然山庄”是先生作画和陈设展示作品的地方,周边豫西垄沟、田野,悉收其画幅中。每年先生都会来山庄作画、会友论艺。
    最令人激动的是走进山庄,进入一间间陈老师的书法、版画、国画的陈列室,看到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作品,大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看到陈老师当年在武汉时期的作品,戴槐江老师兴奋地向大家介绍、讲解。这里陈列着陈老师的版画代表作《山地冬播》、《家肥出门》及反映学院六十年代建设的《垒堰》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虽然作品大都创作于六十年代,但今天看着仍有着一种清新、令人振奋的感动。这些作品造型生动、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陈老师当时创作的功底。陈老师的版画特点是用线,擅长风景、人物,当年为了刻划好人物形象,经常利用假期回到家乡,画了大量的人物素描,把当时家中的土墙挂得满满当当。当张广慧老师向陈老请教写书法的体会时,陈老愉快地回忆起当年在地摊上收集书法字帖,对王羲之、颜真卿书法的临摹,以及大师黄宾虹对书法“书法既画法”的理解。陈老师还不忘当年在学校工作时,成天埋在学校的资料室,珍贵的图书资料给了他很大地帮助。
    从山庄一层到三层,到楼顶登高远望,陈老师始终陪伴着我们,还不时地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画室、书房及下一步山庄的建设,毫无倦意,步履从容,只是偶尔由人搀扶。转眼半天的时间过去了,考虑到陈老师的身体,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山庄。

                  三、向母校版画系捐赠版画珍品及个人书画作品集 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327937.jpg图为:陈天然老师向学院版画系捐赠版画作品
    在当地环境优美的生态园餐厅,陈老师向版画系捐赠了二幅版画作品及个人书法、版画和国画作品集。同时,先生允诺将为版画系题字,我们为能得到先生珍贵的墨宝而高兴。我们为陈老师关心教育事业及美院艺术人才的培养而感动,我们从内心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此次专访,对版画系的教学理念的传承及发展无疑是一次重举。我们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对于六十年代版画专业的教学历史有了更充分地了解。在与陈老师临别时,张广慧主任代表版画系邀请陈老师回学校举办作品展,陈老欣然答应考虑,我们期盼那时版画系及全院的师生都能欣赏到陈老的作品,感受到他的个人魅力。
    此次访问陈天然老师,得到了老系主任戴槐江老师的大力支持,做为曾经的学生,从学术传承到情感交谈,为我们收集整理系史和今后版画系的发展给予了很大地帮助和启发;做为老领导,戴老师不顾年事已高、天气炎热,在紧张的两天里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们受益匪浅。透过陈、戴师生二代人——我们的老师,我们体会到这种美好的传承,并相信会不断地延续下去,发扬光大,未来会更好。


                                       2010年7月于湖美昙华林

   陈天然 ( 1926.4.22 - )河南巩县人。 1946年在农村任小学教师期间,曾参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函授班学习版画 1948年以来,历任《新洛阳报》、《中原工人》杂志、《中南工人报》、《湖北日报》美术编辑 1953年调湖北省美术工作室搞创作,1956年调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从事美术辅导工作,1960年调湖北艺术学院任讲师、版画教研室主任,1965年调湖北省美术院搞创作,1966年调河南省群众艺术馆,1978年调河南省文联工作 现任河南书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美协主席、河南省书协主席,曾当选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于版画、中国画、书法 版画有《套耙》、《牛群》等;中国画有《山雨欲来》等 出版有《陈天然画集》 。 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442773.jpg陈天然先生近照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530388.jpg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633820.jpg几代湖美版画人在一起:陈天然(中)、戴槐江(左二)、张广慧(右一)、王志新(左一)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732732.jpg 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815538.jpg 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04214409565.jpg                              “天然山庄”画室一角 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13154904974.jpg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13154944748.jpghttp://www.hifa.edu.cn/background/jetsumEditor/uploadfile/20100713155042378.jpg


naifan 发表于 2010-7-18 17:37


http://www.gmw.cn/gmw/images/gmrb0.GIF

http://www.gmw.cn/gmw/images/BLUELINE.GIF

全文检索: 高级查询





诗心是创作的灵魂
——体味陈天然的艺术世界
夏硕琦
http://www.gmw.cn/gmw/images/BLUELINE.GIF

  在我的画界朋友中,乡土味儿最浓的画家是陈天然。他的形象淳朴得像一个老农。而最富有诗人气质的画家也是陈天然。他在家乡的黄土高坡、沟壑、窑洞、柿子树中,发掘出不尽的诗意。他从老祖母慈祥的目光中、结发妻子的纺车中、黄土地上劳动者的步履、背影、休憩与劳作中,体悟出浓浓的诗情。对于陈天然来说,似乎“世间一切皆诗”。诗兴是他创作构思的催化剂和酵母。他以诗人的方式对待绘画创作,他的绘画语言如诗一样凝炼、精警、隽永,长于抒情。他的绘画形式如诗一样富于韵律感、节奏感,意蕴深厚。他以诗人之心咏叹世界、人生。他认为:“诗心才是作品的灵魂。”

  在当今的画界,有技术无艺术,有专业少文化的状况,常被讥之为“画匠”。出自画匠之手的“大路货”、“行画”,还有那些把创作当成拳师练拳套路、以重复为特征的“八股画”,让人兴味索然。研究陈天然的作品,可以发现他是把所有的画都当成创作来画的,他的创作从观察、研究、感受、体悟生活开始。即使他用以搜集素材的速写,也是他以审美的、文化的视角从生活中会心地发现诗情、诗意、诗趣、诗味,以诗心、诗兴画出来的,颇有自家的美学特点。诗兴是他的感情和生活相碰撞时产生的艺术灵感的火花,是他之所以非画不可的发端。

  用“有画如诗”这句话来描述陈天然的版画、中国画创作,是非常得体而又抓住了他艺术的主要特征的。他的作品非常注重空间创造、空间意蕴和空间美”。他的绘画空间富于抒情性、精神性。《牛群》、《清溪》、《沃地无垠》、《万顷碧》等,都含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这些作品的空间面积,在画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些大面积画面空间中,决不是只表示天空或旷野,空间不空。画家创构寥廓、缄默、大音希声的空间意象,启发、引领读者想象驰骋。特别是有诗歌修养、有文化积淀的受众,联想就会尤为丰富。比如在《牛群》这幅画中,画面高度单纯、宁静,在天籁无声中,着意描画卧牛反刍情态的安闲,浮云的优游,静极而生动,会让人产生对幽静的田园情调的精神向往,体味到“悠然见南山”诗境的超然与平和。由于画境的极度空寂寥廓,又会让人联想到“念天地之悠悠”诗境的惆怅,时间的邈远与宇宙之道的永恒。

  在陈天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意象内蕴的丰富与美。从他的画中很难看到纯客观的物象,他笔下的农民、耕牛、毛驴、羊群、柿子树、窑洞、黄土高坡都带有浓浓的情感特征,都是意象的。在他的画中,曾多次出现在高坡上有一棵柿子树的形象。这棵树虽小但是包容了作者童年的回忆,人生的坎坷经历。这棵树在作者的心目中具有多义的象征性,能唤起无限的思乡之情,回归家园之意。陈天然是一位善于创造意象美的艺术家。他笔下的意象是诗心拥抱、温润过的,具有凝练、浑厚、含蓄、内在,还有多义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从唤起情感的作用来看,他的意象具有内聚性,而从思绪的推波助澜作用来看,他的意象又具有扩散性。

  意境的新颖是陈天然创作追求的重心。他的《牧歌》、《无尘》、《走出幽谷》、《群鸟飞不尽》等一系列作品的境界,都有一种空间上的渺远无垠,时间上的悠远无限,引领你做哲学的沉思、远游,让你体认艺术家超越万象回归淳朴、自然、宁静精神家园的追求。

  陈天然还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书如其人”,陈天然的书法是他的学养、人品、功力的书法化,更是深厚传统与师法造化的统一。他常说:“豫西山沟里的老柿树,从挺拔曲折回环的枝干,到具有拔山之力的树根,处处都带有丰富的书法笔意”,加上龙门和嵩山铁画银钩般的石刻的滋养,成就了他苍劲老辣的行书风格。当今书坛受造化启示独创书法新体、新风、新韵、新神、新境者寡,陈天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naifan 发表于 2010-7-19 11:11

http://www.gmw.cn/images/2009-03/24/xin_1403062413551252279477.jpg
陈天然国画

naifan 发表于 2010-7-19 11:13

http://www.gmw.cn/images/2009-03/24/xin_5703062413545461560539.jpg
陈天然国画

naifan 发表于 2010-7-19 11:30

http://www.gmw.cn/images/2009-03/24/xin_0803062413553591219864.jpg

naifan 发表于 2010-7-19 11:41

http://www.wlz077.com/pic/20101/410.jpg

立地成佛 发表于 2010-7-19 21:30

http://www.gmw.cn/images/2009-03/24/xin_5303062413541252854729.jpg
陈天然国画

天地之心 发表于 2010-7-19 21:34

em1em1

门外汉2010 发表于 2010-7-19 22:16

我看很好的,只不过不符合当下的流行风格。美女拳师各有所爱。

naifan 发表于 2010-7-20 08:43

本帖最后由 naifan 于 2010-7-20 08:53 编辑

守望故园——艺术家陈天然□王鲁湘上篇
(遥拍浮烟日照下的柏沟岭沟壑,叠柏沟岭村)
    这是豫西黄河岸千沟万壑中一条普普通通的沟壑。在沟壑尽头的黄土岭上,悬挂着一个不大的村子。据说从郑州往洛阳一路过来,数到这里则是第一百道沟,所以就有了“百沟岭”这个村名,只是不知什么时候,百十千万的“百”改成了松柏树的“柏”,于是一个土气十足的地名也就染上了一点诗情画意。
(从平台推至地坑窑顶,俯拍地坑窑)
    陈家门儿是柏沟岭村地势较高的一处台地,台地中央有一个很大的地坑窑,又称天井院。60年前,陈天然跟着他的父兄,用镢头挖出了这个冬暖夏凉的家。
(陈天然回窑洞,一段同期声)
    “南依嵩岳,北带黄河,巍哉高原,隐我幽壑……”陈天然在这个天井院里既耕且读,娶妻生子,生活到22岁。
    就是在这一孔窑洞里,陈天然在劳动之余开始临摹《芥子园画传》,跟着古人摸山范水,寄趣篆刻和书法,一心想做一个陶渊明式的隐士。然而,那个时候的河南,天灾人祸,水旱蝗汤,陈天然的父兄被抓丁,土地被掠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芥子园画传》的闲情逸致与陈天然苦闷的心境越来越难以适合。就在这个时候,他在报刊上看到了进步艺术家的木刻作品,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道出人间辛酸,陈天然神魂为之一震,才知道在他酷爱的书法、篆刻和“芥子园”之外,还有如此撼人心魄的黑白艺术,于是他便试着向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写信求教。
(陈天然在书房书架上寻找《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和《北方木刻》)
    半个世纪过去,这两本书跟着陈天然辗转流离,浪迹天涯,已被翻阅得残损破旧,许多家当和书籍都散失了,这两本书却珍藏至今,因为是它们指引陈天然从一个浮名乡里的小秀才,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陈天然最早发表的木刻作品)
    在李桦、郑野夫、杨可扬诸位先生的热心函授指导下,深居黄土沟壑的陈天然苦心笃学,在窑洞的煤油灯下,常常用功到黎明。从1946年底,陈天然开始在开封、郑州的报纸上发表自己创作的木刻作品。
    这些早期的木刻作品虽然显得稚嫩,但那颗关心民生疾苦的艺术家的良心却跃动在每一道深深的刀痕里。解放区木刻艺术的影响也明显可见。
(《抗战八年木刻选》,叠延安鲁艺、古元镜头)
    在《抗战八年木刻选》中陈天然知道了遥远的北方,黄土高原的腹地,也是在窑洞里,有一所叫“鲁艺”的学校,聚集着一群他景仰的艺术家,是学习木刻的圣地,古元就在那里。他萌生一种难以遏制的强烈欲望:去鲁艺找古元学木刻!
(陈天然谈追随古元)
    陈天然一再说过,是古元木刻启蒙他踏上艺术之途,是古元木刻开启他艺术灵感之门,是古元木刻指引他走上反映生活之路,是古元平凡与伟大并臻的艺术与人格,让他领悟到了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武汉,黄鹤楼)
    1949年,陈天然随中原总工会南下武汉,在《中南工人报》、《湖北日报》和湖北省美术工作室工作。他一边参加剿匪反霸、土改复查、三反五反,一边配合政治任务为报刊画了几百幅画。
(1954年长江洪水资料)
    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陈天然亲历了抗洪抢险的战斗生活,奋不顾身地和广大群众一起筑堤垒坝,抢救灾民脱险,组织他们生产自救,并因此被评为“模范干部”。
(版画《抢险》)
    版画《抢险》是陈天然艺术生涯中第一幅真正重要的作品。千钧一发与万众一心,浓缩在并不很大的画幅中。他怀着对巨大自然灾害的威力和人类奋勇保卫家园的勇气的双重敬畏,刻下了这幅惊心动魄的作品。
    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
(黄鹤楼,长江东去)
    住在黄鹤楼里的陈天然,渐渐地害上了思乡病。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一篇谈创作的文章里,陈天然回忆了当时的心境:
    “武昌黄鹤楼,也是誉满古今的名胜之地,昔人乐于在这里啸傲咏怀,留下许多千古绝唱。50年代初,我有幸数载厕身于此,工作余暇,依楼极目纵观大东东去,心猿意马就飞回可爱的家乡。忆想在豫西巩县黄河南岸的高原上,站在家门口,遥瞰横带北国的黄河,放眼巍巍太行,每当这种时候,常感心融江河,视通万里,觉宇宙之无穷。无论在八达岭长城,武当山的金顶,大别山的天台,南岳衡山的社中融峰,或伫立于嘉陵江畔和南海之滨,凡足以使我豁然心胸,游目骋怀之处,无不情随景生,眷恋故乡醇厚朴茂可亲”,“每登临于壮丽奇特的地方,越易于联想到土气十足的故乡。”
    陈天然说自己是一个很健忘的人,总是丢三落四,找不着东西。而那些乡土生活的琐事,尤其是童年的记忆,却像刻印在脑子里,盘根错节,千丝万缕,扯不断头。有时半夜醒来,坐在床上一直想到东方发白。
    他在武汉工作,画了很多江南农村的速写,在准备刻成版画时,改来改去,兴至笔随,最后往往脱胎换骨,变成了故乡黄土高原的景色,以至于掂起画笔就想到故乡,随手一画,还是故乡。就是在这样啮噬人心的乡愁驱动下,陈天然创作出了第一批忆写故乡的作品。
(采访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李平凡)
    李平凡:“我清楚记得四十多年前的1957年,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全国第三届版画展评工作。在应征的一千七百多幅作品中,陈天然的四幅版画——《牛群》、《套耙》、《休息》和《赶船》备受赞赏,全部入选。评委会认为陈天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洋溢着中原大地浓郁的乡土气息,处处渗透着他对家乡的热爱。”
    奠定了陈天然版画家地位的这四幅作品,已成为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版画创作的代表作。
    《套耙》是一幅精雕细刻的上乘之作,意在歌颂土地、歌颂劳动。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在洒满阳光的土地上,一位农家的孩子小小年纪,正使出吃奶的力气拉住那头健壮的耕牛,因为他的父兄正在理绳套耙。地畔枫叶如丹,飞鸟归林。多么动人的劳动生活,多么天然的田园风景!
(《赶船》)
    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阴霾天气。一条土路印着深深的车辙,推拉着独轮车和骑着小毛驴的农民,驮满了货物,急急忙忙向河边的船码头赶去。林立的桅杆含蓄地点出了画题。苍老的树干正抽出新的枝条,告诉人们寒冬已经过去,大地正在复苏,这幅黄土地上的风情画,让人联想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开卷的部分。
(《牛群》)
    当这幅恬静到极致的抒情小品出现在展览会上时,引起了观众心灵真正的骚动。天高云淡,正午时分,五头耕牛闲卧在草地上。有意压低的地平线衬出了牛群悠闲的身影,托起一片高爽的晴空。多多大胆的构图:五分之四的画面让给了蓝天白云!那只放在树旁的粪筐和牛鞭,让人联想到画外的牧人。任何可能打破这个宁静的因素都被排除掉了,画家让观众聆听一曲天籁:“很深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但只要你在听,你就是音乐。”艾略特的诗可以解释我们何以被《牛群》的恬静深深打动,因为欣赏《牛群》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音乐。
(《休息》)
    一个夏收时节的晌午,赤日炎炎。劳动一晌的人和牛都休息了,眼前是一个静谧的场院,麦秸垛、石磙,还有凉棚下的牛群,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宁静,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刚刚结束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即将来临的喧腾欢闹!
(采访中央美院姚治华教授)
    姚治华:“天然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事。1950年,我和天然同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后来,又同在湖北美术工作室任职,在黄鹤楼上朝夕相处好几年。1956年,我离开了湖北,到中央美院学习。我写信告诉天然,我也在学习木刻,很希望看到他的木刻作品。我很快就收到他热情洋溢的回信和四幅精心雕刻印制的木刻作品,其中就有《套耙》、《休息》和《赶船》。这几幅作品我非常喜欢,当时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特别是在那政治运动频繁的日子里,开了一天会,回来躺在椅子上欣赏它们,感到是莫大的精神享受。他的画给我一种自然恬静的境界,就像田园诗一样,清新祥和,怡人心境。”
    法文版的《中国现代木刻》,把陈天然的《山地冬播》印在封面上。创作于1958年的这幅套色木刻,反映了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画家以深远的构图,简练的套色,遒劲的线条,艺术地再现了豫西山区高原的典型风貌:高低不平的台地,蜿蜒曲折的小路,明亮温暖的阳光,迎风歌唱的红树,自由飞翔的小鸟,前往冬播的社员,深秋初冬豫西黄土地上涌动的生命活力和融融诗意,让人怦然心动,为之神往,简直是一首发散着泥土芬香的田园交响曲。
    《山地冬播》1959年一经问世,立即引起画坛反响与瞩目。多次入选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多次选送法国、日本等国展出。上海朵云轩在1963年按原大出版单幅画发行全国,许多中外出版的大型画册都给《山地冬播》留有一页之地。中国美术馆作为精品予以收藏,1998年,这件作品又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成为传世之作。
(采访中国版画学会马克)
    马克:“天然的木刻,常常使人感到有一种质朴纯净、清新明快、晓畅平易的神韵,经得住咀嚼品味。这与他熟悉群众的欣赏爱好、吸收民间木版年画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山地冬播》把书法和金石之长融于线条的刻制之中。套色上原先设计是六个色,逐步提炼为三色两套版,只留下秋山红叶以烘染劳动的气氛。整幅画简洁、流畅、潇洒,并没有去刻意追求光影,却充满着明快的阳光感,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外国美术界的人士无不称赞《山地冬播》是真正地道的中国木刻版画。”
    陈天然:“《山地冬播》主要靠多年在故乡务农的生活积累回忆默写而成。草稿画出后,为强调民族特色,争取群众喜闻乐见,我查过很多古代线刻资料,都未找到合适语言。跑遍武汉三镇的古旧书店,我发现一部古版木刻《芥子园画传》,其中几幅任伯年山水画的木刻极妙,如获至宝,买回先仿刻一次,又参考创作了《家肥出门》。正式刻《山地冬播》时,有了线刻的语言感觉,就抛开《芥子园画传》,按自己想法放刀直干了。”
    为解乡愁而寄情家山的陈天然,没有料到自己的创作会获得一片赞誉之声,更没有料到故乡朴厚无华的天趣和平易见奇的含蓄之美,能够引起中外读者的强烈共鸣。原本是自发的行为,逐渐凝聚为一个坚定的艺术信念:“故乡诗情,泥土画意,是我要毕生潜心探索的永恒主题”,“我的版画,只讴歌故乡”。
    进入60年代,羁旅江汉的陈天然开始常回故乡写生作画,每次回家,他总爱在村子周围转转。仰观俯察,画意满山;信步游目,诗情遍地。崖畔地头一角,富有意味深长的余韵;高原平阔一线,蕴藏浩瀚无尽的力量。即使是极为简略的路边小景,也言有尽而意无穷,洋溢着沁人肺腑的感染力。
    陈天然在他沾满乡土气的速写本上,动情地向人们叙说着故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看见一排窑洞,就想起这家祖宗三代的人物;看见几个门楼,就想起木版年画琳琅满目的春节气氛;看见西南岭上突出地面的那段渡糟,下黄河挑水抗旱的经历,便在心头重演,更认清电力提灌的胜天威力;看见村校窑头的山嘴,十年寒窗的艰苦岁月,犹历历在目……”
(速写《喜悦》)
    “祖母的慧眼,看着我成长,祖母的双手,给我以力量……”
(速写《纺棉线》)
    “当中是我的发妻乔娥,她治家有方,宽厚待人,众**誉,是山村纺织缝纫高手。我穿她做的鞋,立足本土,艺游八方,为万古山河写照传神。”
(速写《老农》)
    “这位老人瘦而愈神,特写其久经风霜的松柏之姿。”
(速写《农友吕福臣》)
    “在我的诸多农民朋友中,吕福臣满腹经纶,才艺出众,可惜中年早逝,幸存其青年时代大智若愚态。”
(速写《女拖拉机手》)
    “女拖拉机手健步走来,多么潇洒的豪迈气概!”
(速写《切红薯干》)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储粮备荒,乃农家千古不灭的优良传统。”
(速写《炉火正红》)
    “对打铁的神气、姿势、声音,我百看不厌,百听不烦,乘兴遣画,意到便成。”
(速写《饲养室》)
    “我已作六幅带牛的版画,见此好牛又不禁技痒,面对这位精于饲养之道的长者,更使我欲罢不能。”
(速写《群驴》)
    “往昔躬耕家山,驴是必不可缺的劳动伙伴,至今仍为我目醉神迷之尤物,下笔若有神助。”
(速写《巩县赵沟一瞥》)
    “我常顺黄河徒步于荥阳桃花峪至孟津铁路桥之间三百余里的邙山高原上,游志写稿,顾景兴怀,此乃俯察巩县赵沟之一得。”
(速写《黄土高坡》)
    “种地、担水、拾柴,出访云游归来,此乃进出家门的必经之路,我已走了半个世纪有余。”
(速写《小道通天》)
    “久居闹市,其意昏昏,厕身乡土,使人昭昭。超脱世事纷繁,自得宁静致远之意。”
(陈天然的国画:画面上一个中年男子正从山路上走来。与解说词相对应的画面细节)
    陈天然在走遍大千世界以后,以天涯客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乡。“拾级云壑上,刮目看家山”,发现尚未被画家们青睐的故乡,实在是得天独厚。壮阔的高原梯田,浩荡的黄河之水,嵯峨的柿树林带,淳朴的山庄窑洞,层叠中拖出平坦,平实里藏着奇幽,沟壑中显露坦荡,峭壁上萦回曲径,在单纯里生长着丰富,于古老中孕育着新意。春风春种,夏云夏收,秋叶秋藏,冬雪冬播。故乡是诗的摇篮、画的宝库。每一条小溪,都流入黄河;每一条小道,都通向浩空。陈天然终于彻悟到艺术上的一条真理:“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小,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
    他开始重新打量原以为相当熟悉的故乡:
    “我家大门外,是交通要道的三叉口,因为司空见惯,心不在焉,从未引起注意。我常出村画风景写生,偏偏家门口总被忽略过去。有一次因事不能远离,坐在门口画写生,仔细观察了这一带地形,才看清这里在很久以前,原是完整的平地,不知经多少年代人们的足迹磨损,竟踩出一条几丈深的路壕。这四处辽阔的高原,横空无际的梯田,都是人们经过这条路所开创,是我们千秋万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祖传家产。我一边画着速写,一边顺着这条路揣摩着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及古人开天辟地的传说,深化了我对故乡的认识。”
    归根故乡的陈天然,顿觉精神充实,心明眼亮,思路也张开了遐想的翅膀,神游于家山的千岩万壑之间。这时他猛然意识到,以他家的窑洞为圆心,方圆30里之内,竟然是中华文化大版图上的一处圣地,他自小就在这片圣地的熏陶下长大。
    “我自母亲怀抱手牵,往还于舅父家起,从我家的高原,沿着蜿蜒起伏的丘陵盘山北下,横越群壑中的陇海铁路小站,顺沟出山,踏着黄河惊涛拍岸的依山小道,到达我舅父家洛口村。这条路,我已来回走过半个世纪,闭着眼我也能走来走去。有时远道还乡,半夜下火车,伸手不见五指,我也常沿着羊肠小道,爬山越岭,摸黑走回家里。这一路,上崖下坡,田头地角,绝壁的高低深浅、沟壑的曲折萦回,对其来龙去脉,我都了如指掌。这一路周围的地域,概括了从上古到今天的历史,每一个变化都是中国命运兴衰的标记。我一生所画的景物,不出这一路方圆30里的范围。”
    这里,就是陈天然舅父家洛口村。洛河在这里汇入黄河。古洛河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据《竹书纪年》所载,黄帝东巡至此,受龙马负图于黄河,并有神龟驮书出洛水,洛口是河图洛书显迹的地方。洛口村畔的八卦台,传说伏羲在此仰观俯察,受黄河洛河清浊相激的水纹启示而制太极八卦。这里是上古帝王祭天的圣地;尧、舜、禹的禅让大典,成汤伐夏桀的誓师大会,都在这里举行。
    沿着波光如镜的洛河西行数里,就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故里,一孔寒窑,诞育了一代诗圣。
    再往西,就是连绵一片的宋代皇陵。巨大的石像群无言地叙说着文采风骚的悠悠岁月。
    邙山南麓的北魏石窟寺,距柏沟岭只有15里,陈天然14岁读初中时,曾专程前往游览,后又多次造访。古代工匠对宗教和艺术的虔诚,从心灵深处震撼着他的艺术良知。
    故乡,已经不仅仅是柏沟岭那几孔窑洞。从“天涯为客”到“故园守拙”,陈天然心目中的故乡已经从他个人感情生活记忆的载体,升华为民族精神哲学的巨大时空意象。
    大视界大胸襟大觉悟的获得,使陈天然凝视故乡的眼神带有了不只是沧桑而且是永恒的光芒,他的作品从民俗风情跃向了更为广阔深远的大境界。
    “空谷幽境,沃野恢弘,微察及里,博观则明。乡风入画,土气抒情,倚岗临流,壮思沸腾。”
    陈天然画得最多的是塬上景色,单纯、朴厚、宏伟而神秘的黄土高原是他画不尽的对象。他以博大的胸襟来囊括这伟大的自然,把他的这些作品编排起来,就是一幅极为壮观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风光长卷。
    “我爱画家乡风景,画意的核心多是土地。如果没有土地,就感觉画面没精打彩;如果撇开土地,往往不知构图该如何下笔。”
    “故乡的黄土高原,得天独厚,农产丰富,万物生焉。其边缘侧壁,远观如斧削峭石,摩天直劈而下,临近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都是厚实细腻的黄土凝聚的立土,任凭风吹雨打,永不颓败,是高原亘古不变的雄强姿态。我家就住在这样的高原上。”
    “早年下地干活,我的份内任务,是抡镢头挖地边。梯田随着山势,九曲回肠,凡是牲口犁耙不到,又能撒种的边缘地带,诸如转弯抹角、风嘴沟脑、斜坡悬崖之类的惊险之处,皆属我的职责范围,每年得用汗水灌溉好几遍。自从踏上绘画的道路,汗水浇过的土地,就成了滋养我艺术生命的沃原。镢头从泥土里挖出来的是五谷粮食;木刻刀从泥土里挖出来的是画语诗音。在画幅的泥土深处,饱含我饮水思源的赤子之心。”
    这是一个关于土地的世界,它们不仅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农业民族对土地特有的眷恋,一种长久以来的人与土地的血缘联系,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历史延续,而且向我们显示了与土地意识共存的人生信念。土地构成了作品的中心,土地漫无际涯,土地高耸云天,土地厚载万物,土地包容人类,土地就是一切,土地就是神圣,勇气和热情为土地而生,信念和意志为土地而存。土地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土地。
    在陈天然的作品中,土地和他的主人一样,都带有北方地域的气质与豪情:坚毅、韧性、沉默、果断、粗犷而又不乏温厚。北方黄土高原土地特有的体貌、悲壮、苍凉地盘恒在他的画面上,使他的作品滤去轻巧精致,只剩下粗犷、厚重的感觉。这个黄土的世界,丘陵广袤绵延,窑洞散落于沟沟壑壑,农人代代辛劳于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土地宏大的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图卷徐徐舒展……
    阅读陈天然的这些绘画,每每有一种亲切的乡骚扰着你,又有一种胸襟为之开阔的感觉,让我们体验到“天人合一”世界的和谐与诗意。他和土地的交谈是那样融洽自在,他对土地的咏叹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召唤,他在土地上的跋涉启示我们回归大自然,他对土地诗情的寻觅以其朴素的执著超越于一切时尚,导引我们从“根”的意义上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陈天然对土地的关注和讴歌,使不同肤色和民族的人为之心灵颤动。最土气的艺术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采访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李平凡)
    李平凡:“1997年月日10月,陈天然同志荣获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特别设立的凤凰金奖。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会长片野孝志专程来郑州为陈天然颁奖。在日本,陈天然的版画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个性,博得高度评价。大家不约而同地为他所塑造的中国北方大地的独到意境所感动。日本著名版画家关野准一郎赞美陈天然的作品洋溢着他对中国乡土大地的纯朴而深厚的感情,十分可贵。日本文化出版局长今井田勋认为,陈天然的作品充满了作者对中国乡土大地和农民朴实生活的歌颂,把观者引到一个安详、和平而温暖的精神境界。日本当代最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欣然为《陈天然画集》作序,他说陈天然出身就是农民,汗洒大地,同民众苦乐与共,他的作品中蕴涵着凝视人生的温暖目光,勃勃跳动着大地所编织的丰富诗情。美国专门研究中国版画史的戴维•阿曼博士更是认为,陈天然的版画始终存在于一个民族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陈天然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于土地和一切与土地相关的生活的热爱,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奋斗,忧患和欢乐的动力的一部分。”
    黄河,是陈天然的乡梦,小时候,他常常爬上窑洞顶上那棵叫“八月黄”的柿树,眺望远处那茫茫的水天一色;晚上,黄河涛声阑入梦怀,伴他酣然沉睡。有时候,他也约上二三个伙伴,从石潭泉源动身,沿着落差悬殊的曲折溪岸,跟踪清流激湍,跑出山口,目随溪水注入奔腾东去的黄河,一直看到帆影隐没在渺茫的天际线以外……
    黄河的惊涛骇浪,陈天然已饱赏了半个世纪,每一触目就心潮起伏,感奋不已,而在画面上,他还没有刻过一朵黄河浪花。他总爱站立在高原上的家门口,流连那横空的梯田、迂回的沟壑、耸翠的柿林,以及隧洞连绵的陇海铁路,纵横交错的高压电线……这一切,都和谐地统一于脚下深厚的黄土层里。只有那些无羁的烟云,恣情浮游于天地之间。透过云隙,极目远望,最动人的是万里明如锦带的黄河,水天一色之交的点点白帆。陈天然从这个角度描写黄河,虽然着墨极少,不见一滴黄河浪花,却极尽黄河浩渺无际之势。帆影点点的黄河,向我们揭示了陈天然精神世界的一个隐蔽角落。在“寄情家山”、“守拙旧园”回归大地的土地意识之外,我们窥见了一个精神远游的浪漫诗人,向往着恣情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生命冲动。
    的确,看起来这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向往那无羁的烟云,恣情浮游于天地之间;他羡慕那水天之际的点点白帆,想像着走遍天涯海角;另一方面,他又每每为乡思、乡情和乡愁撩动,对故园归心似箭,巴不得钻入黄土深处的窑洞终老一生。在这样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往返回环中,陈天然完成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轮回。事实上,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精神回环,在心灵深处拨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我们谁不想脚踏深厚的土地,心逐无羁的烟云,目送江天帆影而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呢?在这里,现实与理想、责任与自由、当下与超越、有限和无限,似乎都获得了一个中意的尺度。
那么,土地故园和云帆游子,寻根回归和精神远游,这一折磨了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的人生二元价值取向,又是如何在陈天然的身上得到化解和统一的呢?
    1961年冬天,陈天然从武汉回到故乡柏沟岭。这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年月,中国人民正饱受极左路线带来的饥荒之苦。陈天然彷徨于故乡的土地上,他的心情压抑郁闷。这时候,家乡随处可见却又熟视无睹的柿树映入他的眼帘。
    柿树,是一种耐旱的粮食果树。黄土高原最怕天旱。大旱之年,五谷歉收,柿子尚能稳产,是灾年农家度荒的高级食品,因此,它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五谷。每年收柿季节,山村就沸腾起来,人们像过节日那样兴高采烈。陈天然小时候,家里就把柿子当饭吃。他后来畅游神州大地,尝过许多地方特产名果,总觉得不及柿子的乡土味深长。不管行往何处,凡遇见卖柿饼的,总要买些带上作旅途点心,柿饼常常是陈天然身处异地,点燃思乡之情的媒介。品着柿子的滋味,陈天然就想起了故乡的往事。

(陈天然在窑头回忆“八月黄”)
(陈天然同乡亲们一起吃柿子,摊玉米面饼)柿树,是长寿树。从幼苗到定型的大树,是青年成长期,约需20年;接着是盛产果实的壮年,黄金时代在百年以上;然后进入晚年,还要响铮铮地再活几百岁。这期间虽然产量逐年下降,相貌却更挺拔古拙,凌厉出神,威风不减当年。有的柿树,衰老到枝稍全脱,树心空腐,只剩下参差不齐的半截枯树皮,枯树皮上还要发出茁壮的新枝,垂着压弯枝条的果实,迎风摇曳,娇艳动人,犹如巉岩怪石上的烂漫山花,其艺术魅力感人至深,谁见了都会叹为观止。
    就是在那个风雨如磐的1961年冬天,陈天然画下了这幅题名《风雨无忧》的水墨画:故乡的柿树第一次作为主人公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而且被彻底情感化了、人格化了。它不独是豫西黄土风情的标志,也是中原勤劳忠厚、吃苦耐劳的父老乡亲的象征。陈天然把自身那种倔强、坚韧、执著的人格融入柿树遒劲、坚挺的形象之中。从此,柿树不仅出现在他绝大部分作品之中,成为画面结构和意境的重要元素,而且,柿树从此就象灵魂附体一样完全成了画家的心象,成为画家乡土情绪的外化物。渐渐地,柿树成为一个象征,从一个单纯的乡土风情的符号化为一个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形象。“力量从大地源源涌出,希望向天空无限扩展,而人生存的智慧光芒灿烂”——日本的文化名人池田大作先生从陈天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包容“天”、“地”、“人”的壮阔胸怀,即柿树形象的全部意蕴,就在于沟通了“天”、“地”、“人”,统一了土地故园和云帆游子,寻根回归和精神元游这对横亘在陈天然胸中的情结。
    生长在柿子窝里的陈天然,是命运安排来为柿树写照传神的。
    那还是在私塾上小学的时候,作为塾师的堂叔精于颜体书法,教陈天然每天悬笔书写大字。也许是性情的关系,陈天然很喜欢颜体,觉得颜体刚健丰伟,布局森严,字里行间洋溢着质朴昂扬的浩然正气。冬日放学途中,看着遍地落叶柿林,躯体粗黑浓重,体态庄严敦厚。他渐渐发觉,柿树颇有颜体书法的威严气概,连那枝条的径挺迂回、顿挫转折之势,也酷似颜书浑厚挺拔、开阔雄伟的神态。
    这是陈天然最早发现柿树的风神同书法之间异质同构的精神联系。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中止了书法的研习而专心于绘画,直到“文革”开始。
    “文革”的大风暴吓得陈天然不敢画画了。他发现,“文革”什么都批,只有书法不批,于是,他便“厕身书道,自娱苟安”,重新拾回青少年时代对书法的兴趣。
    一个意外的机会,使他得以通读河南省博物馆浩瀚的碑帖藏品。他沉浸于颜真卿、李北海、张旭、怀素、黄庭坚、王觉斯等历代名家的书帖之中,并把自认为古人最美的字形影摹了几十本,再择优双钩纳入袖珍本,装在口袋里随身携带,朝夕观摩,时时画肚画被,画地书空,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一个初雪后的晴天,陈天然在故乡山间行走。高空一碧万顷,大地白璧无瑕。矫健浓重的柿林,繁简穿插,拱揖向背,一派铁画银钩的狂草书意。柿树的枝杈,有的苍苍劲飞动,有的刚健瘦硬,有的古雅厚重,宛如写在玉版宣纸上的绝伦精品,实为世间稀有的草书奇迹!
    陈天然仿佛受到天启和神喻,此后,便蓄意在草书中力追柿树的神采,以他自制的长锋羊毫笔,把“天地之浑苍,书道之朴拙”熔为一炉,形成了他圆中寓方,浑穆豪纵,天马傲岸,朴茂遒壮的独特书风。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查看完整版本: 【枯藤书法"创始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陈天然书法网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