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學《集王聖教序》我認同沈尹默的觀點,他在《二王書法管窥》有个前提――“先明白用筆”。那如何才能“明白用筆”?沈老主张“只能千方百计地向唐宋名家身上寻找通往的道路。因為他們真正見過前人手蹟,又花了畢生精力學習。從而靠近王書神理,不至于 連棗木氣息也顯示在紙上”。
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那句徬白能說明白我對《集王聖教序》的理解―――“視野有多大,她的形象就有多大;想象力有多豐富,她的神情裡就有多少種暗示。” ~~~~~~~~~~~~~~~~~~~ ~~~~~~~~~~~~~~ 请各位斑竹及老师多批评指点:) 谢谢咸草、不足为奇两位先生的参与!em1 em1 来俩局部,拍得不清楚,PS了一下,感觉不好了:(
一点感想:
以前临过一段时间的“圣教序”,但都只是浮光掠影的写了一阵子就作罢,根本没又深入进去。后来临了一些二王墨迹,尝试着搞了些创作,近段时间又回过头来临写,体会和感觉大不相同。
对同一本帖子,见仁见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临写方向和重点。我在临写的过程中首先还是努力去把握笔画、结构、字形的准确性,形是基础,如果字形和原帖相去甚远,那临写将失去基本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更多的是想去捕捉一些书写状态和气息,力求让平日的临习稿子生动一些,而不是简单的对单个字形的一味描摹。这种努力在我现阶段的临习中正在实施中,虽还很不成功,但我想这种方向应该不会错:)
[ 本帖最后由 不足为奇 于 2007-9-11 18:53 编辑 ] 俺上来报名了 em2
材料:小狼毫。毛边纸。油烟墨。
(做了一张反白的效果对比下,呵呵,蛮象碑的。)
邮箱: dudubaba@163.com
[ 本帖最后由 天下行者 于 2007-9-13 21:05 编辑 ] 临帖感悟: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是钻石品牌的著名广告语。如果要在书法界选出这么一颗钻石,那我投王羲之一票。王羲之的书法承前启后,文质兼具。细细观赏,想象他的书写状态,整个过程应是一连串调锋动作的无缝连接,堪称手指的艺术体操。
此帖是集字帖,所以行气不足,但可称笔法与字法的宝库。临写时,我以写楷的节奏,着重线条的起始转承,牵丝映带,宁可慢而凝重,绝不畅而轻浮。感叹:能得形似已不易,何况神似?天才的杰作,如同钻石。只能是千年才闪那么一次绝美的光芒!
[ 本帖最后由 天下行者 于 2007-9-11 09:2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