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纸山房 发表于 2007-7-31 19:22

临帖摭言(甲)

临帖摭言
元人的诗、画和书法都有些怀古,透着一股萧疏和冷逸。写这三首诗时,我的心里常常想着《伯远》、《韭花》的那种明朗和雅致。我写米芾和苏轼最久,但喜欢写得硬朗和爽利一点。仿佛那样才显得清峻,才贴近晋人唐人的心。古人心难近,暗合古人者往往成为这个时代的大师。我坚信这一点。
王觉斯的字努力学逸少中锋用力狠,很有碑意,显得高古。这是赵孟俯和董香光不能做到的。他们的局限只是在单纯的专心学王,而少了王铎字里从宋人那里得来的颜的底子。故少了一股奇崛纵横气。
小时侯就很喜欢蔡京的字。他在北宋书家中显得很特别,特别得有点孤单,苏轼蔡襄米芾的字无不守拙,而他偏要弄巧。在北宋那样流行颜鲁公式的激烈拙大直切风气的时代,他的字显的精熟,精熟之中透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宁静。
北宋书家大多以杨风子为圭臬。应该说这样一个上承颜真卿或者再远一点的二王,下启苏米蔡黄的关键人物,堪称书学史上的一代大师。然而,正如韭花和鸿胪草堂跋的巨大反差一般——百变的书风让本来的大师地位遭人讥议。他的尴尬之处在于不自觉地成为了尚法到尚意书风变革的最早实践者。(他的鸿胪草堂跋无疑是文人意趣最为淋漓尽致的挥洒)。但同时,他又是这场书学史上最为颠覆性变革的牺牲品。作为法度的最后捍卫者,而被后起的书家们远而敬。自北宋始,真正受尽香火的是颜真卿。从尚法到尚意——对颜的肯定是完成这一巨大转变的核心。有宋以降,直到近代,对颜的顶礼膜拜推动了对颜的研究和学习,书法创作出现了新的面貌。

无为斋主 发表于 2007-7-31 21:11

em1 em1

种纸山房 发表于 2007-8-1 14:17

谢谢关注!em13 em13

查学东 发表于 2007-8-1 16:38

em2 em2 em2

逸墨斋 发表于 2007-8-1 17:10

em1 em1 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帖摭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