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临《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圣教序》全称《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由怀仁集王羲之行书真迹,历时二十五年而成。碑高三百一十二厘米,宽一百四十厘米,碑文三十行,每行八十五字左右,计二千四百余字。《圣教序》风格瘦挺、骨力劲健,有断金切玉、似欹反正之妙。因“纤微毕肖其为右军法书”,故为后世学行书之良好范本。初学《圣教序》者可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几个字或几行字反复的临写,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力求临写到八分左右相像。临的越像,“悟”的越深,收获就越多,切不可操之过急。笔者体会临《圣教序》用硬毫或兼毫笔效果较好。纸张选择熟宣或半生宣比较好控制,绵而厚或者比较粗糙的宣纸行笔较涩不太适合。书写速度初学宜慢,待熟练后速度可稍快一些。在临习时,字的大小要接近原帖的大小。明代丰坊在《童学书程》中明确告诉我们学行书是先小后大。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古人书迹就不难发现褚遂良、赵孟頫、董其昌等临摹王羲之的作品都是与原帖样大的。书法在古代主要是供文人案几上雅玩的。因此,他们写的字都比较小,丰富的笔法是通过手腕的几个微妙动作来完成,到了明清书法作品开始悬挂于厅堂,字被写大了,原来丰富的笔法变成为几个简单的明显的动作。于是就通过强化结字、章法、墨法来增强视觉冲击力,渲染效果。我们在初学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笔法,绝不能舍弃丰富而学其简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石刻,笔意很难把握。正因为如此,米芾说:石刻不可学。我们可以把它同王羲之《兰亭序》结合起来临习,以加深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理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集字,原来王字的章法不存,故王世贞说:“《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谓其结构无别构,偏傍多假借,盖集书不得不尔。”为此,一方面要体会怀仁在处理行气连贯,字形、大小的选择,笔势承接等上的匠心;另一方面要将不连贯的连贯起来,使之势眿贯通。初学者可选单字本较易上手。基础教好的可选多行本为范本,以体会其章法变化。 以上是我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浅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启功的味道??em6 em6 em6 em1 em1 赞~~~~ 有道理em1 em1 face18 face18 face18 em1 临的还可以,我感觉起笔处、转折处和收笔处有点不能到位,大概是行笔有点快的原因吧。初写的时,在这几个地方行笔不要过快。这是我的不成熟看法。 感觉不错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