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台 发表于 2007-1-3 12:29

潜庐学书之路

我9岁开始学书法,而且一上来就是草书,我的第一本字帖是《王羲之草书百韵歌诀》(其实只是挂上了王羲之的名号),后来又订阅了几本书法报刊,每天就是依葫芦画瓢。如此一直写到1998年,自我感觉良好——起码,我比一般人多认识几个繁体字、会不少字的草法。
1998年,进入大学之后,仍然以“善书”驰誉校园。某日见校门外一杂货铺的老板(吴君)在柜台上写字,遂趋而往,相谈甚欢,临别,吴君嘱我下次带些临作给他看看。
第二次相见,吴君翻看我所临《诸上座》时,对我说:“你的草字已有形态,只是笔力不够,恐日后堕于妖媚,当以秦汉金石补之。”我闻言大惧,归后恶补汉隶,并通读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书法史》(七卷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历代书论》、《续编》等理论著作,获益匪浅。
2002年参加工作后,我将旧时偏爱的行草书体暂搁,专心于金石临写,并形成了一套符合自己的临写顺序,这种顺序可以概括为:由古到今再到古、由圆到方再到圆:
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石门颂→张迁碑→爨龙颜→张猛龙→郑文公→瘗鹤铭→散氏盘
平时临写很慢,几乎慢到每个字要花到近一分钟,由于是碑派的路子,我在临写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用笔恪守中锋之训,讲究笔笔送到,力求浑厚。    我常说自己在书法上是个右派——不喜欢如今书坛上朝三暮四的流行书风、不喜欢做出来的字、不喜欢炒作出来的字……
曾经将林散之先生《笔谈书法》细读了半个月,愈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道路,我相信,真正的书法艺术必须从古人中走出来、真正的书法创新必须是通过长时间的、大量的、忠诚于古人优秀法帖的临写积淀后才能勃发。
为了防止自己的字写“呆”了,我从去年又开始不间断的临写行草书:
行书由赵吴兴米南宫上而探王——为纠怯弱,取鲁公《祭侄稿》《争坐位》以裨之。
草书以《十七》为宗——为避零碎,取王孟津雄强之;为避拘谨,取黄山谷以开张之。
小弟身居下邑,连县书协会员都不是,自知书艺不精,也未参加过什么大展,更没有什么机会、也不想与什么大家攀上什么师生关系,倒是这个论坛为小弟提供了与诸位先生切磋书艺的平台,在此感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潜庐学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