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一先生 发表于 2004-1-6 11:29

[快讯]第二届“流行书风`印风”专题报道——作品篇

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
——观来楚生先生隶书册页有感
记得最早是刘一闻先生建议我去看一下来楚生先生的隶书,那以后,我便开始关注起他的隶书作品了。但所见大多为印刷品,而且数量不多,所以并没有太多特殊的感受。所幸的是,前不久在张用博先生家得见了来先生的真迹《安处楼书鲁迅先生诗》隶书册页,这才明白了刘一闻先生为何如此推崇来先生的隶书。
来先生的这册隶书给我的感受是传统到极至的,也是现代到极至的。他将传统的语汇抽象、演绎成为颇具现代意味的表现形式,既具足了传统功力和古典的审美情趣,又富有极强的现代意识——形式感与视觉冲击力。
他对传统的用笔、结体、章法的认识是极其精准的,他的用笔奔放率意,却不失精到,传统的生命力在他的笔端复活。他的结构是紧凑到极限的,却不失阔绰,达到了“增一分显肥,减一分嫌瘦”的地步。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将某个字写得再紧凑一些,这时这个字就显得非常局促,将这个字稍写松些,便觉松散。他的章法布局也是做到了传统意义上的顾盼生姿、浑然一体。
他对传统文化的把握是精深的。在绘画、篆刻、文学上的学养已延伸到他那既有深度又有厚度的隶书创作中,由于在传统文化中的长时间浸淫,使其书作带上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气质,是那样的古朴典雅和潇洒自然。张用博先生说来先生主要学习“孔庙三碑”和《曹全碑》,但似乎来先生并未被这些精典碑刻的整饬、精美所束缚,而是在精致中带上了奔放自由的成份,这是难能的,是善学精典的表现。
求变、对比的强烈意识贯穿于创作的始终。他将用笔的轻重缓疾的节奏幅度拉的更开。将许多字的平稳结构打破采用了险中求稳、不平衡中求平衡的手法。有些字由于章法变化的需要增减某些部分。造成了作品视觉效果的强烈冲击和丰富变化。求变、对比是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所必需具备的要素。由于求变与对比,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形式感、节奏感也就增强。在那个年代,来先生已经具备这一种意识,确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这种意识根植于他对传统的精准认识,是将传统进行适度夸张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来先生的隶书作品对于现代隶书创作是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纵观现今的隶书创作,要么是传统的翻板(实质是处于高级临摹状态),要么是形式感很强,但传统的精神和意味不足(已落入空有躯壳而无传统支撑的怪圈)。来先生已为我们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的作品中传统的语汇是经过他处理和强化的,与古代作品相比较,明显容易理解和吸收。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他的作品,学会如何学习传统,如何将传统化为己用。我试着用他的方法去临习古代作品,发觉古代作品中许多难以理解的部分一下子变得那么容易理解和表现,对传统的认识一下子也加深了许多。
来先生的隶书创作为我们后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即深入传统,将传统中具有现代意味的那部分语汇强化、抽象、演绎,成为个人的艺术语言。在此同时,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及对整体文化的把握,相信我们也能循着这条光明大道走向成功。
辛巳梅雨将至
虚一记于大明堂

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4-1-9 16:16

[快讯]第二届“流行书风`印风”专题报道——作品篇

   来先生把汉简融入隶字,结合的天衣无缝。观其写的毛泽东诗词作品,就能知大概了。我这里的还是双钩本,那时资料奇缺,有一本作为蓝本已很好了。

wzx 发表于 2004-1-9 18:10

[快讯]第二届“流行书风`印风”专题报道——作品篇

下面引用由SUI在 2003/12/19 05:12am 发表的内容:
斗胆直言,杨涛的这幅作品很好,笔法纯熟老辣
意境高远。

个人以为,不算好,刻意为之痕迹太重;笔法也糙得很。

wzx 发表于 2004-1-9 18:15

[快讯]第二届“流行书风`印风”专题报道——作品篇

有几个还好,不过多数不行。搞怪的成分多,作秀的意思强烈,笔法和结体差太多。
有一些有点:视觉冲击还可以,放的开,拘束少。
显然我不认为他们这种能成为主流,艺术价值也不高。

飞刀 发表于 2004-9-1 13:06

[快讯]第二届“流行书风`印风”专题报道——作品篇

不错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快讯]第二届“流行书风`印风”专题报道——作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