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4-3-4 15:47

[分享]赵冷月书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秋水回波在 2004/03/08 03:22pm 第 2 次编辑]

http://www.artweb.com.cn/mjdt/df/zly/z_small2.gif

赵冷月

      大凡书家在成名之前风格多变化,即成名之后则多守成。这不仅仅是因为未成名之前必须进行创作上多种形式的尝试性探索,更因为成名之后的创变往往需要承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式失败的风险。所以,无论古今,成名书家守成者多,变法者少。赵冷月先生以古稀高龄,衰年变法,使许多惯于守成的书家闻之为之色变。

    赵冷月书法,以行书为其代表。观其书作面貌,一般的套语已难以作出评价。它非唐非宋,亦唐亦宋;非晋非魏,亦晋亦魏。用笔方圆兼施,浑融无迹;结字似无定法,然亦无可挑剔;其线条之简陋,似亦不可复减,然细细品味,未尝有寡淡乏味之感觉,久久端详,亦不能生单调之念想。简而不简,实称怪事!我们可以从他变法的理论依据中找到对此现象的解释,这就是先生信奉的“通道必简”。

    此所谓“简”,当是洗炼、清奇、冲淡之“简”,即所谓“寓繁于简”。他书法外形的平直简净,证明了他的这种理论。可以说,他的这种“简化”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用笔的直起直落,点画的瘦劲单纯,线条的直白明了,甚至于传统美学最重要的环——含蓄,也让赵翁给毫不犹豫地给“简”去了。从整体面貌上看,赵翁书法显然更贴近魏碑一些。而弘一法师,吴丈蜀先生等贴近北魏风格的作品,却更多含蓄内敛。从心理角度看,作为心灵的迹化的书法作品,在理论上存在着返老还童的趋向,这是赵翁书法趋简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说来,含蓄往往会让人玩味不尽,直白就往往缺乏余韵。但赵翁之简直却仍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也足以说明他变法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的原因究竟何在呢?要解释清楚这个现象似乎就不如他的书法笔墨那么简单了。我们通过赵翁书法简单的线条,可以感觉到其中内涵的丰富,也可以感觉到其中蕴含的雅气,这种内涵和雅气在“纯物质”的笔墨线条中几乎无法找到其“雅”的原因,因而必须从先生的内心世界去寻找答案。

      赵翁书法育孩童的天真烂漫又有****的稳健成熟,或者说,他天真得真实,稳健得真诚,一言以蔽之:天然无饰、直率可爱。赵翁对自己晚年的最终“脱俗”感到非常“庆幸”,这无疑道出了先生变法很晚的心绪,因此,虽然赵翁深知“变乃自然之功,非强力所成”,但他自己的衰年变法却变得多少有些仓促,这种“过河拆桥”式的变法,使其书作线条因缺乏长期的锤炼与有序的渐变而多少显现出一种单调,这使得我们在惊叹先生的胆魄之余,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手是,我们又进一步产生出这样的感觉——赵冷月先生对“超尘脱俗”的境界也只是在追求当中,也许他离这个境界仅有一步只遥,却毕竟还没有达到。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4-3-4 15:48

[分享]赵冷月书法

http://www.artweb.com.cn/mjdt/df/zly/05.gif
http://www.artweb.com.cn/mjdt/df/zly/14.gif

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4-3-4 19:28

[分享]赵冷月书法

    对赵老的变法都有褒贬,正如上文所说。
    “道通必简”是很对的!也如上文说的那样,赵老的变法“仓促”点了,还有一些许多东西一时还不能被人接受。
    相信会越来越成熟的。

江南好 发表于 2004-3-8 13:56

[分享]赵冷月书法

很好啊

发表于 2004-3-25 21:56

[分享]赵冷月书法

细细品来。有点味道,感觉是很有个性色彩的字。同时感觉,此字非有几十年的功力,是难能写出的。很值得一学。

kkk9k 发表于 2004-3-26 08:53

[分享]赵冷月书法

我的意见和楼上相反,赵字不要学,看就可以了,有意趣,非正道.

韦言 发表于 2004-3-28 23:52

[分享]赵冷月书法

下面引用由羽一先生在 2004/03/04 07:28pm 发表的内容:
对赵老的变法都有褒贬,正如上文所说。
    “道通必简”是很对的!也如上文说的那样,赵老的变法“仓促”点了,还有一些许多东西一时还不能被人接受。
    相信会越来越成熟的。

赵老依然作古。

hcj 发表于 2004-3-31 19:06

[分享]赵冷月书法

书法是什么?

graies 发表于 2004-3-31 20:22

[分享]赵冷月书法

这里怎么都是软笔啊

二月秋风 发表于 2004-4-2 16:02

[分享]赵冷月书法

书法是什么?这是什么?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赵冷月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