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米芾的成功给我们最大的提示就是:书法创作不必刻意而为,只要用心学习古人,有了深厚的基础,再加上你的个性和审美情趣,自然就会形成独特的风格。(我倾向于这种以古为新、水到渠成的比较自然的创作方法)。米芾的“蜀素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米芾这个非常有名、被誉为是他代表作之一的“蜀素帖”(另一个是“苕溪帖”),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因为是早期作品的缘故,作品显然是带着稚嫩,还有一定的毛躁火气(书写媒质是一种纹路较大的“蜀素”对此有一定影响);“苕溪帖”书写日期稍早几个月,因为是纸本,火气少些,但笔力也显得有点弱。两者还较多保留着王羲之的痕迹,结构用笔都还有些作意,不够协调成熟,整体看来处在由力学古人向自由书风过渡的阶段,书作中已带着他强烈的豪迈个性。正是由于有了如此深厚的功底,后来他的书作开始闪耀出夺目的光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占据了书法史上的一个制高点。
当然“蜀素帖”、“苕溪帖”对于初学行书者来说是有很高的学习价值的,但如果以此为终极追求,就不是太明智了。
[讨论]
历来评《曹全碑》,都津津乐道于它的飘逸流动,秀丽绝伦(它的波画有象兰叶般飘逸的外形,结体也多为扁平)。其实如果你细心研习体会,就会发觉在其柔弱的表象里面,蕴含着屈铁般的笔力。以前我对吴昌硕的集《曹全碑》对联和邓石如的仿《曹全碑》书作雄拙劲健的笔力大为不解,奇怪《曹全碑》怎能写成这样,原来是那飘逸的波画掩盖了其本来的气质。
如果你喜欢雄深阔大的隶书,于《张迁》、《西狭》、《石门》用力甚勤而忽略《曹全碑》的话,必失于粗疏。《曹全碑》的结构极为精致、凝练,正是提升此风格的特效药。
写《曹全》,当于“沉着精劲”四字中求之。
[讨论]
好,欢迎大家把对书法的所思所想贴出来交流,探讨。
[讨论]
同意狂草王的建议,希望大家也多发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