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创造的隐秘心灵通道
书法美创造的隐秘心灵通道宋文京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他认为人的思想感情进入心理结构是产生美的前提。康德在《判断力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在先或愉快在先是区别美感和快感的关键。你判断对象是美的,你感到愉快,这愉快是各种心理功能活动的结果,才构成美感。他还说,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
美其实就是美感,因为若人的心理主体不存在,世界上的事物无所谓美不美,这是心理美学的基础部分。
然而,千百年来,如同西方古老名言所说的“认识你自己”一样,人们却总是不能最终完全地勘破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因此常常陷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困境之中。而审美心理也是这样扑朔迷离。
中国古代的书论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但有时也不免流于空泛和模糊,同时也会出现直接由人论书的简单蛮横类比。
虞世南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项穆说:“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以及傅青主对赵孟頫的鄙斥,以及很多书论家对王铎的评论,大抵不逾此理。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句话确乎不错,但审美的心理果如政治社会伦理道德评论那样泾渭分明吗?似乎不那么简单。
在书法界,时见所谓“字非其人”的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
笔者认为:书法的审美风格更直接地来源于心理性格而非直接来源于道德品格。然而人们经常混同这几点。而品格有好坏,性格无优劣,只有不同。
这样就可以解释作了贰臣或国贼的赵孟頫、王铎、郑孝胥、汪精卫为什么还能写出大气磅礴的字迹,而某些即使美誉度很高的人却未必是书法家的难题。
因为,书法是需要心理方面有特殊的想象力、悟性、精神、鉴赏力和文化修养的,它决不唯是“形而上学的心正则笔正。”
所以书法美的创造是有一个隐秘的心灵通道。同时正因为它能够见仁见智,它的蕴含就显得格外丰富。
这是书法心理美学的启示之一。
书法美创造的隐秘心灵通道
已经打印了,谢谢!书法美创造的隐秘心灵通道
古今常谓"字如其人","人"乃指性格而非人品.以下是拙见: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79&topic=347&show=25
书法美创造的隐秘心灵通道
同意并支持楼上观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