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其妙 笔始入神——我临帖的体会
心得其妙 笔始入神——我临帖的体会作者:颜 默
我初学书法从唐楷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入手,兼学其他诸体。在部队当放映员时,经常晚上外出放电影,11点多回到宿舍还拿起毛笔临写一篇《勤礼碑》,一个人习书练字这种寂寞已习以为常。清代诗人王世贞说:“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在部队的业余时间,自己几乎都用在临古、习今上了。这两年来,对唐释怀素《小草千字文》临习最勤,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圣教序》也广泛涉猎临习,平时与古人以书对话最多的就是怀素了,可以说心手无间、寒暑不辍,在唐帖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追寻古人感觉,书艺也有所进步。
我在临写怀素《小草千字文》的过程中有以下体会和方法:
一、读帖是取经,是打基础、练内功
(一)读帖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每一位练习书法者的必经之路,读帖就是对帖的细观察、细分析,体会古人的用笔、结体、章法布白、气韵等。现代书法家萧娴说:“临写碑帖固然重要,阅读碑帖尤为重要,阅碑帖者,心临也。”初学练字时,往往重临帖、轻读帖,而不知读帖是思、是悟。
(二)熟读加背诵全文《千字文》。帖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通过熟读背诵,能深化对帖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使草字符号在脑海中形成印象。清代王澍《翰墨指南》说:“善学书者,其初不必多费楮墨,但取古人之书熟视之,闭目而索之于心,若有成字在前,然后举笔而追之。”这样,才能在对临过程中做到成字在前,意在笔先,才能临的似、临的准。
(三)我开始读《小草千字文》时感觉很平淡,后来能熟读背诵后,越发对其有兴趣,深知《千字文》是用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撰而成,是梁朝皇帝专为王子练字所用,全文有自然、历史、地理、军事、伦理、教育、修身、治国等内容。读帖、背帖使我不仅掌握了1000个不同汉字的写法,也懂得了历史知识。
(四)《小草千字文》在书法表现力上整体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不大,也不气势夺人。所以,解读《小草千字文》时要细细审视它、鉴赏它、品味它,才能感觉到在里面有一种美的味道,才能体会到其用笔流畅、气韵贯通,笔断意连的线条之美。《小草千字文》字势特征平和、稳健、端庄、规整、洒脱,形态多呈竖长形,字间少映带,而以意连。内敛外拓,多用藏锋起笔,回锋收笔,中锋行笔等。
(五)怀素《小草千字文》行笔速度不同于《自叙帖》那样,笔墨线条连绵交织,狂放奔腾,犹如瀑布激流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小草千字文》则以宁静、沉稳的心态作书,法度森严中见巧思,“笔法谨密,字字用意,脱尽狂怪怒张之习,而专趋于平淡古雅”(文嘉跋语)。只有把帖读懂读透后,才能在临帖时,临出字帖中的内涵。
(六)读帖必须达到“眼高手低”的程度,看出精华和妙处。否则,把精妙和糟粕倒置,越是勤奋努力,越向不规路上走得越远。所以,我在读帖时仔细分析观察每一个点画的承、转、合,每一行字乃至整篇字的章法安排,潜心揣摩,反复研读,在勤读善思中感悟古人的笔法道理,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对古代优秀碑帖的欣赏认识水平。
二、临帖是取法,是学用笔、练技巧
(一)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我在临习《小草千字文》时,先粗临,后细临,因为该帖易读、易背。粗临记字形、记内容,掌握字帖中每个字、每行字的结构、用笔技法及节奏变化特点和全文大框架章法布白,总结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归纳分类,找出风格特征。细临时,逐字逐篇细细练习临写,认真细致地观察碑帖中的笔画用笔。比如:方笔、圆笔、侧锋、中锋、藏锋、露锋,线条的粗细变化,笔画的长短,笔画的交叉角度,行笔中的提、按、顿、挫及发力点等。欧阳询在《传授诀》中说:“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对临时要看一个字写一个字,不能看一笔写一笔。否则,易出现松散、不连贯现象。在对临的基础上进行背临,是凭记忆写出字帖中的字,这样停顿少,连贯性强,富有动感。“临书易得意而难得体,摹书得体而难得意,临进易,摹进难”(明王世贞《书苑》语)。寻找古帖中的意韵时,可多临帖、悟意趣,寻找古帖中的字势时,可多摹帖、深体会。临帖时要心情宁静,精神专一,一笔不可苟且,一念不可他移,一有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因此,临帖务必用古人笔法规范自己的不良书写习惯,在临到有几分相似时再追求神似。翁方纲在《苏斋题跋》中说:“愚最不服临古帖以不似为得神,形而不似,神于何似。”形似是基础,神似是临帖的最终目的。
(二)对自己满意的临作反复审视,找出临作与原帖之间的差异。比如:从用笔、用墨、点画、结体到章法逐一进行对照比较,找出不足,再临写时避免发生重复现象。清宋曹《书法约言》说:“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成局,然后举笔追之,似乎了了于心,而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只要在临帖过程中能做到反复对照校帖,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改进不足,逐步做到形神兼备。
(三)在形似的基础上求神似。只有练就娴熟的用笔技巧,才能临写出神采,否则,只能是形似。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尤其是笔画结构中的细微处,容易被人忽略。再比如:点的形态是怎样点出来的,呼应关系在什么位置,横的起笔是藏锋起笔、还是露锋起笔、是重起笔还是轻起笔等,只有对碑帖深入研究了解,下笔才能得之精髓,才能有其妙。临帖就是要吸取字帖内的精华、神采,细微处不能省略带过。
(四)要分析古人在书写时的心态是平和,是宁静,是急躁,是狂放。自己也要调整好心态,进行临写。怀素《小草千字文》给我的临写体会是一种神宁意闲的心态,所以,就不能用急躁、狂放的心态去临写。否则,效果甚微。另外,分析古人的书写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硬毫笔还是软毫笔。自己尽量要把心态与工具调整的和古人一致起来,这样临写时容易上手,容易得到形似,再从形似中得笔法,从结体中得笔势,从章法得笔意,从娴熟的用笔中求神采。
(五)临帖就是使自己的写法入帖、入规。只要学书者认真、勤奋、锲而不舍地临池,帖内的用笔方法及规律性的东西自然就会显露于笔端,出现其风格,从而达到形神兼备之境界。
三、创作是取神,是求质量、上水平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草书创作不同于其他书体,要求从始而终保持节奏变化,通篇要气韵贯通风格一致。动笔前:(一)依自己的用墨习惯,把墨色的浓淡调到适宜自己书写时即可。(二)把创作用的毛笔清洗干净,不能留残墨,否则,笔锋的凝聚力差,弹性也不够。(三)要用好宣纸,因为纸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创作质量。(四)文字不能繁简混用,这是书法艺术中的书写法则。(五)整篇布白要做到心中有数,使笔墨在章法、虚实、聚散中产生黑白反差,以表现视觉冲击力。怀素《小草千字文》,字字多独立,在创作中不能形成有规律的章法布白,避免字距、字的大小相等,因为草书不同于行楷书体。(六)草书创作字形多作夸张,体势有错落,行列上有左右摆动,这是一种动感,大小长短与轻重是一种节奏韵律。在创作中要把握好作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书写,为了作品的尽善尽美,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我常常反复推敲数遍创作,才得以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四、理论水平是对书法的认识水平,书写水平是技巧的娴熟水平
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我酷爱翰墨,几度春秋,乐在其中,苦苦求索,在学书路上,深知“书法家”一词的内涵,不仅书法要好、人品要好,更要文学修养高。古语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平时在临帖之余,常阅读古文与古诗词,用古人的知识、经验“冲洗”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字外功夫;同时也常和今天的文人墨友一起谈古论今,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视野,尽量使字外功夫融会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拓展自己的学习和创作空间,提高艺术品位和创作思维,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
稿件来源:中艺大观 多谢~ 嗯,知道了,谢谢 精辟,精彩 写出自已的心得与悟奥,对学书者来说是相当有价值的启发.
致 巴人
版主好!看到版主的精彩阐发,在由衷佩服之余,感到如获至宝,马上收藏。近来对书法的学习,尤其是临贴,有许多困惑。如何读贴?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怎样临帖?等等问题,在认真阅读并静心思考版主的高论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日前读到启功老前辈在论临贴时说了八个字:“精心用意、手眼俱准”,今天从版主这里得到了更好的理解。有很多老一辈书坛名家都坚持一生临贴,后学也以为临贴是一辈子的事,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临到老”。希望今后能拜读版主更多的心得高论! 正是我需要的,谢谢了 已收藏,谢谢教导. 感谢版主版主引此文,对初学者是很好的鼓励和指引。
同时,向先生请教几个问题。
近几个月来,我紧持临王体兰亭序,每天临约百余字,可觉进步甚微,不知何故?
应该怎么临才好呢,比如每天要临多少字?
对于读贴,我向来是不重视的,也不知如何读,今读此文,茅塞顿开,当效之。
[ 本帖最后由 雨轩 于 2006-11-16 06:48 编辑 ] 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