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4-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78838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娄红卫手卷创作谈
& k: d8 F7 E+ {# v2 @* ?* N2 w0 T: O8 W9 C
# H3 ] ?. z3 |
手卷是一种出现较早的书画作品形式。传统的手卷宽度在一尺左右,长度六尺左右。过宽过长则称之为高头长卷。手卷一般包括主题、题跋、诗塘、隔水等。一幅手卷经过流传,通过不同人的鉴赏题跋逐渐会加长丰富起来,成为研究历史,风俗,书画的主要资料。 绘画以手卷表现,多以市井生活,山水花鸟为主。构图繁复,场景宏大。
( _. m, `, V+ _! R
0 P7 k! A, [: u, |4 r
6 X2 K" c3 P0 r4 o/ {最为著名的当是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用笔工细,景物众多,反映了宋人物质富足,安适闭逸的生活场景。其次是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原本只在专业圈中有名,历经劫难,残缺不全,形制略宽,严格来说不能算传统的手卷,因中央电视台做过一次关于《富春山居图》的两岸合璧展而更广为世人知晓,。其它的国画手卷很多,只是专业的人知道。表现人物的只知道有近代蒋兆和的 《流民图》。扯远了。历史上的书法手卷较多,大多成为经典法帖。如唐代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颜真卿行草《祭姪文稿》、《争座位稿》、《告伯父稿》,怀素大草《自叙诗帖》、小草《千字文》,孙过庭草书《书谱序》。宋代苏轼行书《黄州寒食诗帖》,黄庭竖草书《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行书《笤溪诗卷》、《蜀素帖》。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赤壁赋卷》,小楷《道德经卷》。9 j- a* _! v% K: w, Q, H
4 Y- U; v7 `" }
6 \! s% I% K8 Y E# U
明代祝允明、王宠、董其昌,清代王铎、傅山、刘墉、何绍基、赵之谦等都有书法手卷传世。清以前的书法手卷都以行草和小楷为主。因清朝乾嘉时期考据兴盛,即为学者又是书法家的人士开始以篆隶书进行手卷创作,如金农、郑谷口、伊秉寿、邓石如等。但数量远少于行草手卷。这些精彩纷呈的手卷成为后学师法的重要资料。近三十年来,书法活动如火如荼,书法展赛接踵而止。书法手卷在各种展赛活动中更是屡见不鲜,一些重大的国字号展览很多获奖作品也是以手卷的形式出现。即使不是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手卷,也是将传统的手卷形式变成几段式的上下组合。所以手卷成为诸多作者乐于釆用的书法创作的载体。
) T$ h" h! z- Q: e" g" q2 t, W$ X6 s7 F6 q: o" f3 o
9 ?3 d' }2 m0 e# E' ~
习字有些年头的我,除了参加展赛活动喜欢创作手卷以外,平时临帖也多是临习古代的一些经典行草手卷,甚至经常把一些不是手卷的法帖临成手卷。对的手卷进行临习,有些人倾心在主题内容的技法上,忽略了那些对主题书法的题跋。流传有序的题跋会透露出很多信息,对创作者的评判,质或妍的取舍,赏玩过的感悟。前人题跋对手卷主题的品评鉴赏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有些题跋的技术含量、精彩程度甚至不让主题。对经典手卷的完整临习,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后期创作。完整临习就是除了对主题技法的"斤斤计较",绝不要忽略了对题跋的细心阅读和体会。手卷的创作应该尊循传统的形式,不宜过宽,主题部份不要超过六尺。现在的一些展赛活动在征稿启示中对手卷有要求,规定了一定的宽度和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力求丰富多彩,即最大限度的把传统手卷应该存在的构成部份都表现出来,如主题、卷首、诗塘、隔水、跋语,并且要合谐统一。/ W/ g4 ?% a5 S6 ]* N2 `1 `
* H% @: Q, s- v, B
; D! r, N' S b+ |& p卷首多书大字,以篆书、隶书、楷书为宜,要主旨鲜明,诗塘内的字宜小,隔水应窄。跋语可以是小楷,也可以是小行草,但和主题内容要关联,不可孤立。可以是对主题的解释和引深,也可以是自己的学书体悟。跋语不宜多,不宜杂。主题部份如果是篆书,跋语也可以以小楷释之。几种色纸的拼接,色调要接近,不宜冷暖对比过度。冷色调就统一在冷色调上,暖色调就统一在暖色调上。材质的选择宜佳。如绢,粉笺,蜡笺。研墨书写最好。! H. z) r2 t6 d" I- a7 L; X/ K
6 Y4 a" i/ a- 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