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画 发表于 2014-5-15 17:59

郑发生的山水画


▲雨后山更翠  郑发生 作




▲漓江春雨   郑发生 作



▲梦   郑发生 作

作者:古月   
    中国山水画中的禅意与道家思想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我们可以从郑发生的作品领悟到他的个性特征。观他的作品,从一笔一画,一山一水可以清净超脱,从其画境中得以体验。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说:“山水事乃写自然人性,亦写吾人之心。”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
    郑发生说:一个人怎样才能静观万物皆自得,创作出感人的作品呢?必须怀有天地万物的度量。人若没有量,就没有广博的胸怀,也不可能有融万物于一体的气魄。
    要想在画境中体现广阔博大,人必须量大、量生,这样就能聚收容纳万事万物。若万事万物纳于人之身心时,身心则达到一切皆空,身心达到一种纯净,就能达到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于我为一”的真境,就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才能使心清净,创作时达到“无人无我”的画境。中国传统画论中的核心:一是表现对象的心,一是画家的心。画家在创作时必须心无杂念,不断地唤发本性“真”的灵根,放下一切世俗的妄念,纯净集心,这样才能达到静观皆自得的灵气。
    郑发生提出作画时必须“静”“净”“境”相通而相并。“静”字通常理解为静止,安静心意,为短暂的表象;“净”则为彻底的心象;“境”是作品中的内涵与立意。首先要求达到身心清净,不能净,则什么都不可能展现。净是天地人相合的标志。由身净升华到心净,再由心净返现到身净。心净生明,清除杂念,有利于身心虚静,激发自性的灵感,达到“发物象而取真”的意境。用净、清、静的心性调发周身内外,作画时高度入静,定准一心,一心不乱,自感体内有一股热能生发,在周身行,自能由静生定,神清气爽。
    郑发生认为,绘画就是心灵的创作。创作水平的高低全取决于悟性的高低。我们平常心绪散乱,烦躁不安,这样是画不出好画的。创作时,必须把心力集中,忘怀万虑,去除烦恼,观心见性,自能感应,逐渐进入创作的作品中,就能体现无上智慧,将自身有形之体,融到无限的天地万物中去。内心有天地的胸怀,日月的光辉,则一尘不染,净洁如镜,这样人之性情即可通山川之性情,人的精神就会合于山水的灵性。起心动念,万般皆有念生,发动自体原始潜能生发本性正念,自性清净,体内安泰,自体的情与意就会达到和天地万物相融合,展现的妙境就会接连先天,贯通后天,智慧通达,构思的创作就能达到“似与非则为真似”,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发生的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