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康 发表于 2014-2-8 16:38

石德堪师

本帖最后由 钟国康 于 2014-3-12 18:55 编辑

石德堪师
       我一生刻石无数,就藏石无数。我一生为石农贡献无数,就爱石无数。我一生成了石头的知音,相信石头也会成你们的知音。于我的石头成了我的宝贝,石头的品性可以做我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金字招牌,我相信石头同样也能成为大家的金字招牌和大家的老师。

       石德堪师,是我一生对石头的总结。

       石头千千万万年后轮转到我的手上,是天缘。

       俗话说聪明的人,把自己最拿手的一面献于世人的时候,总说“献丑”了,石头于我应是向我献美来的。

       石头是我收藏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我每天都在读着那无声的石头,石头也读着快慰的我。噫!石头呀!您不也幸运地开始收藏了我吗?我们应是互相幸运的!

       烦恼的噪声不是咒就是符,人情世态好多妙事,都可从默不作声的石头身上读出体会来,我太爱石头了。
       我一辈子选择了书法和金石作为我谋生的手段,忠心耿耿地献身于此,然又突破领域之生活界限与极限,紧张并夸张在有限的条件中,唤醒无限的思想和情趣来……

       我喜欢书法、金石的另一原因,它是融文学之诗词歌赋,美术之绘画与雕塑,工艺与建造,装帧与服装,家私与摆设,武术与杂技为一体的博大精深的艺术,让我生活的幻觉无限宽广,表现的手法异彩纷呈,真其痛快淋漓尽致也。

       艺术,有血有肉地属于每个民族;要成就艺术,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并历经和磨骨瘦脸之苦,方能功德圆满。
       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体验中欣赏着书法篆刻时,我就忘却不了把石头德性“金石味”,无端地放大到我的每件作品之中……

       我的笔是刀,刀是笔;印章是书法,书法是印章;书法写出石味刀味,印章刻出笔味墨味;合多方为一,则乃我心仪已久之古韵味也……

       纸面可施与泼墨之屋漏痕,印面同样可施此法。习碑帖篆刻绘画,笔写刀刻皆诗情画意,发墨于印印泥的泥泥苦涩感觉之中的同时,我还得驱长锋柔毫,使之神逸流动。此理同样是我心仪已久也……
       我曾刻过这样一枚“放着我来”的印,边款是:“墨自调,笔自制,刀自磨,与石为友,写我自己的字,人说艺术如何,我说,放着我来。”

       这就是我心如磐石般的不二移精神。

       石头一生就从无语中体现自己。

       河床里的石头冲着冲着就一身禅意了,山间小路的石头踢着踢着就昂起了头,小镇上的石板大道车多人多磨着磨着就光着脚还要走一段呢。

       石头可筑世界之马路,也可筑世界之大厦,更可筑我之乐园。

       石头可大可小,大到一个城市般,小到一粒沙子或变成尘土,还可成为婴儿保健的爽身粉。世上有很多虐待儿童的有心有肺之人,又怎能比拟石头那默默无语地为人类贡献着一切的美德呢?

       奉献爱才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但愿世界多存些石头般的憨厚心肠。

       然而,石头面目之长相,大多都是狰狞的。然而,相比这个自称为“最丑的那个人”的我,于长相大都同样长得困难,这可能又是我爱石厚石的基于原因吧。

       这怪里怪气狰狞的石头,三日暴晒就变得面色惨白,一场暴雨过后就变得湿而润、黑而浑了,着实梅雨季节又盖上了一层绿苔,抚摸于苔藓之上,真让人舒心死了,但于石径中,滑跌你就不用商量。处其山中,农村,城市,海滨……或陷或凸,随势而成,赋闲在形,尚境界用意,无不仄横而三五一十地,合适地,悠悠然地各坚守着岗位,美化着这个世界。

       如果你希望改变一下倒霉的过去,那你就得改变一些行为。

       "一只乌鸦在飞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鸽子。鸽子问:'你要飞哪?'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世间精彩极了,乌鸦就你这两板斧的“鸦鸦”复“鸦鸦”之吵嚷嚷,大声呷不准之哭哭啼啼,又怎能应付这世间之精彩呢?

       鸦如大噪真烦民,石不能言最可人。这就是石头与乌鸦绝然不同的品性……

       世有杜工部“江流石不转”句,我把其“石”字取出句子之外,则为“江流不转”也。“江流不转”不转什么?细小沙石定被冲刷得不知去处,唯独中流砥柱之巨石才能千万年不转,不变。故此就是石之德性,故此就是石之德性。

       因而,我撰以联为:“江流不转,石德堪师”。款曰:石德以坚定为最,取杜工部诗“江流石不转”隐一字对余“石德堪师”真其妙也,真其妙也。国康敬而书之。

       古人取其石之坚固,常常勒刻铭文,记载其世故丰功伟绩,激扬盛世华章,怕己世一过,万世无人知晓,故借石传万世,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勒石记功”。

       勒石记功,传颂美德,古人必然是首选。今时今日今人,石德同样是坚固之物,勒石记功,必然还是首选。

       勒石铭文,大至半壁山河,小则一枚印章。此印章也,也就是我一生所坚持的书法篆刻也。
       石头即是大丑,但同时演绎着大美。

       石头怎么这么多故事?而且都是些有血有肉的故事?石头德性之伟大,我想入石三分地探其究竟,但又不知怎开此门。窃以为当然有门,只是我尚未找到开门之钥匙罢了。

       最后让我们一起爱石头吧!一爱石头,一碰到问题,我们就会像石头一样地安静下来的,以石头为老师,安然地坚挺起胸膛,朝着我们理想的康庄大道前进。

       爱石之人,爱着大丑大美之石。与其同居,给其居于中堂之位,并冠以“石头博物馆”之美名。
       爱石之人,爱石胜于爱自己。富亦藏石,穷亦藏石,手把顽石,脚踏路石,肩扛怪石,围坐礅石,衣身穿石,倚靠旁石,和云卧石……皆能安心静身。

       此,石德堪师也!
       此,石德——堪师——也!

青风剑客 发表于 2014-2-8 17:36

{:1_277:}

钟国康 发表于 2014-2-12 19:01

                                       石德堪师
我一生刻石无数,就藏石无数。我一生为石农贡献无数,就爱石无数。我既是石头的知音,相信石头也会认我为知音。于我的石头成了我的宝贝,石头的品性可以做我老师,也可以做我的金字招牌,我相信石头同样也能成为大家的老师。

石德堪师,是我一生对石头的总结。

石头千千万万年后轮转到我的手上,是天缘。

石头是我收藏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我每天都在读着那无声的石头,石头也读着快慰的我。噫!石头呀!您不也开始收藏我了吗?我们应是互相均感幸运的!

聪明的人把自己最拿手的一面献于世人的时候,总说“献丑”了,石头于我应是向我献美来的。

我一辈子选择了书法和金石作为我谋生的手段,忠心耿耿地献身于此,然而又突破领域之生活界限与极限,紧张并夸张地在有限的条件中唤醒无限的思想和情趣来……

我喜欢玩石头、刻石头,还有一原因:它是融诗词歌赋、绘画雕塑、武术与技击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艺术,让我生活的幻觉无限宽广,表现的手法异彩纷呈,真其痛快淋漓也。
   
我的笔是刀、刀是笔,笔要写出石味刀味,石要刻出笔味墨味,印面要有泼墨之屋漏痕,长锋柔毫要写出刀劈斧削的感觉,这都是我心仪已久的古韵……

我在工作和生活体验中欣赏到书法篆刻之后,就忘却不了把石头德性“金石味”无端地放大到我的每件作品之中……

我曾刻过这样一枚“放着我来”的印,边款是:“墨自调,笔自制,刀自磨,与石为友,写我自己的字,人说艺术如何,我说,放着我来。” 这就是我心如磐石般的不移意志。

艺术,有血有肉地属于每个民族;成就艺术,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并历经磨骨瘦脸之苦,方能功德圆满。

河床里的石头被水冲着冲着就一身禅意了,山间小路的石头被脚踢着踢着就昂起了头,小镇上的石板大道车多人多磨着磨着就是光着脚还能走一段呢。石头可筑世界之马路,也可筑世界之大厦,更可筑我之乐园。

石头一生无语中体现着自己。

石头可大可小,大如磐石,小如尘沙,甚至微细到成为婴儿爽身粉原料,其中自有一种无言的奉献。但愿世界多存些石头般的憨厚心肠。

然而,石头之面目长相,大多是粗奇丑怪的,是丑而雄,雄而秀,秀而朴,朴而大美,大美致粗丑极了;又丑而恶,恶而顽,顽而拙,拙而奇美,最后宁死而不言,终达其美极,此乃“瘦皱漏透”,鬼斧神工之嘴脸也。而我作为“最丑的那个人”,外观同样长得困难,这可能又是我爱石的原因吧。

这粗奇丑怪的石头,三日暴晒就变得惨白枯燥,一场春雨过后又变得湿润浑厚,甚至盖上了一层绿苔。但于石径中,滑跌你就不用商量。石头处于山中、溪岸、海滨……或陷或凸,随势而成,悠悠然地各安其位,坚守着一份宁静,美化着这个世界。

    如果你希望改变一下倒霉的过去,那你就得改变一些行为。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只回家的鸽子在飞行途中碰到乌鸦,鸽子问:“你要飞哪?”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世间精彩极了,乌鸦就你这两板斧的“鸦鸦”复“鸦鸦”之吵嚷嚷,大声说不准之哭哭啼啼,又怎能应付这世间之精彩呢?鸦嚷嘈杂真烦世,“石不能言最可人”。这就是石头与乌鸦绝然不同的品性……

烦恼的噪声不是咒就是符,人情世态好多妙事,都可从默不作声的石头身上读出体会来,我太爱石头了。

杜工部诗“江流石不转”,细小沙石定被冲刷得不知去处,唯独中流砥柱之巨石才能千万年不转、不变。故此就是石之德性。 因而,我撰联:“江流不转,石德堪师”。款曰:“石德以坚定为最,取杜工部诗‘江流石不转’隐一字对余‘石德堪师’,便成天然妙对。”

古人取石之坚固,常常于其上勒刻铭文,记载丰功伟绩,怕己身一过,后世无人知晓,故借石传万世,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勒石记功”。 勒石记功,传颂美德,石必然是古人之首选。今时今日今人,石同样是坚固之物,勒石记功,必然还是首选。

勒石记功,大至半壁山河,小则一枚印章。篆刻,此小小石刻之艺事,就是我一生要坚守的以小习大、“以微知著”之磨练也。
石头怎么这么多故事,而且都是些有血有肉的故事?石之德性,我想入石三分地探其究竟,但又不知怎开此门。窃以为当然有门,只是我尚未找到入石之门罢了。

富亦藏石,穷亦藏石。手把顽石,脚踏路石,肩扛怪石,围坐礅石,衣身穿石,倚靠旁石,和云卧石……皆能安心静身。
石头即是大丑,但同时演绎着大美。

爱石之人,爱着大丑大美之石。爱石之人,爱石胜于爱自己。

    此,石德堪师也!


赵子杰艺术馆 发表于 2014-2-13 10:08

{:1_107:}{:1_107:}{:1_107:}

钟国康 发表于 2014-2-14 08:02

人讥予亦以为然。
------------------------------------------------------------------------------------


自家笔墨自家写,
放着我来开醉泉;
嗟讽糊涂钟邋遢,
人讥予亦以为然。


赵子杰艺术馆 发表于 2014-2-14 19:40

{:1_281:}{:1_281:}

钟国康 发表于 2014-2-23 22:43

{:1_122:}{:1_1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德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