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龙居士 发表于 2013-4-28 17:36

{:1_281:}{:1_281:}

塘龙居士 发表于 2013-4-28 17:37

{:1_272:}{:1_248:}高手

怡情怡志 发表于 2013-4-28 21:28

{:1_277:}{:1_296:}{:1_277:}

方墨 发表于 2013-4-29 09:20

{:1_277:}{:1_277:}{:1_277:}{:1_277:}

漫人 发表于 2013-4-29 10:27

古有张旭影子,今得老沃真传

塘龙居士 发表于 2013-4-29 11:40

本帖最后由 塘龙居士 于 2013-4-29 18:25 编辑

书法家张国华老师书法艺术。



经典与非经典并是凝定不变的。当审美主体在诠释这两者时,会从自身的立场赋予它们各自的意义,于此揭示价值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流动的根据。差异是一种平衡,更是一种空间。经典的空间往往需要非经典的填充,经典由此出现新的生机,反之亦然,非经典的空间由于经典的填充而位移。而这种联系与位移正表现出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以及时对自我创造精神的内在渴望。经典与非经典的彼此否定,并非是一种消解,而是在寻求联系中,生长到对方去,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成立,新的价值,审美的维度由此得以延展。对于经典空间的发展是困难的,因为经典是一个被严密填满了的对象,而且被过多地赋予了完美的价值。我们往往在仿效经典的已存价值,而缺乏发现其空间的智慧和魅力。不是无视和遗忘已存价值去言说一个空间,而是在感悟已存价值中去一片新的天地。这样或许是一种平缓的进展,这种平缓的变化亦非亲历其情的人所能轻易感受得到的。


张国华老师由仿效经典的苦苦求索中逐渐进入了一种感悟的境地。他是一个勤勉坚韧的寻道者,他的感悟不是虚诞狂的空谈,而是缘于点画笔耕中的收获,对精心的运笔轨迹不断的修改与醇化,使他不仅保持了一种经典的纯粹意韵,而且微观的精进使其在技法层面上始终有清醒的自信————从容的起笔,平实而讯疾的挥运,无修饰的休止,舒展活泼的承接,由此延续出运动的节奏,而一切都在曼妙的规模中变化,却很少有生硬造作之感,对势的静蓄与动升的准确把握和率意发挥正看出了他的技法演进的深度。

他对‘刻意’与‘非刻意’也有清醒的认识。在其创作中,他既为‘刻意’之态度留有认真的取向,也为‘非刻意’之佳状的来临心怀庆幸。量的积累表现在笔法的层层递进,而质的突变更是层层递进后的笔法被心所感动。前者是参,后者是悟,参的物质性时间最终需要以悟的精神性空间来容纳。当我们的心能感觉到笔的提按顿础、翻转移化,笔与心在纸上便相应相惜、相生相灭,一切细腻的感觉都直抵震颤的灵符,我心化为了我书。

技法是显性的,一切技法的观念只能掏空精神性的落实。当没有基础性的技法外法的高贵,张国华老师正是因为对技法的高超理解,才感悟到技法深处的精神性存在。这个过程是无法求法、有法去法、法外生法,三重境界,步步相连,步步进逼,步步环生。张国华老师正是在过程中。

如果要我指出张国华老师书迹的具体体现,我想,他只不过是在曲转的帖学技法中加强了直笔的运用,或许他自己并没有'刻意’地去设计,只是在‘非经典’的因素中得到了随意至的物化,而这对‘经典’来说却是一种空间的新填充,这种填充对‘经典’来说只不过是一小步,而对张国华老师来说却是一大步。

张国华老师,这个京华的书家,使我想到了古人所谓的担夫争道的现代版。我期待张国华老师日后能够取得更骄人的艺术成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有幸请张国华老师赐行草书学习珍藏!!谢谢!!

联系方式: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塘龙东路塘盛大厦301室:杨孝 (收)邮编:523710联系电话:13976106734

塘龙居士 发表于 2013-4-29 11:41

{:1_281:}{:1_277:}{:1_277:}

塘龙居士 发表于 2013-4-29 11:41

{:1_281:}{:1_277:}{:1_272:}

塘龙居士 发表于 2013-4-29 11:41

{:1_122:}{:1_107:}

塘龙居士 发表于 2013-4-29 11:41

{:1_122:}{:1_122:}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有奖回帖】沉雄浑厚 正大气象 ---《张国华(素心)书画作品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