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康 发表于 2013-4-7 17:28

▊▊▊▊▊▊ 吴冠中书画印均偏低俗

本帖最后由 钟国康 于 2013-4-8 12:50 编辑

▊▊▊▊▊▊
吴冠中书画印均偏低俗

极富动脑、动手的艺术行业,有三种人。第一种人,眼高手低者,多是信口雌黄,异想天开的作梦人。第二种人,手高眼低者,多是只讲笔墨线技法的匠人。第三种人,手高眼高者,在书画界里少见且很难得。吴大师属于第二种人,手高眼低者是也。
吴大师在印章上 也不甚讲究
吴大师常用印有:吴、荼、冠中写生、老吴作、土生土长、等等。
   
(1)那“吴” 字印为口天吴。此印“口”“吴”过分开了,一字变成了二字印了;“口” 字下那“带弯的一横”应着“大”字的中部,他偏要着“大”字右部,“大”字应与外匡底线分离或有断有连,而其“大”字的四竖笔笔直接接了下匡底线,便成了个“血”字。“口天吴” 刻成“口血吴”了。结构有多俗的就刻成多俗,结构有多俗,就选多俗的用。

(2)“荼”是草字头下一个“余”字,他选个“人”“未”二字。那这“荼” 字就错了,且这印刻成工艺木头印效果,也甜俗。

(3)“冠中写生”的“写” 错了字。


(4)“老吴作”那“老”字也错了。


(5)“土生土长”的那二个“土”字错了,“生”字借边也牵强, “长”字选了个交待最不清楚的字来刻,四字整体看,此印也有问题。
以上种种,足见吴大师在仅有的用印里,就有一半以上出了问题。这是问题,那是问题,自然就成大问题。


吴大师国画亦极有特色
吴大师油画创新和探索毋庸置疑。他的国画(图1:宣纸双印国画)贡献也在于去毛笔、去焦墨、去贵款、把工艺笔的线条融入画中,轻描淡写,简洁!快!就是他的特点,老少咸宜喜欢,难得难得。开创了一个不需要往画里题贵款的空间,日久生性,一旦往画里题字,画境就自动排挤长款,什么对子、什么诗赋、什么感怀词藻,一一减去,只盖二个印便是。更有简洁者,画一片民房建筑,题 “紫禁城” 三字。真个幼稚园,画个“向日葵”,题个“向日葵”、画个“大公鸡”,题个“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看图识字法。高人是也,吴大师是也。
“创新”是一条捷径,但也给爱偷懒的人和懒得学传统文化的人带了个好头。
读吴大师的题款毛笔字,更让人疑惑,书法帖学、碑学、毛笔毛毫、聚墨点线, 一一不见了踪影,变成钢笔体效果,美吗!不解?!就权当其创新吧。下面我们看看吴大师的其它作品。


(图2•宣纸双印款国画)《桃熟还待一千年》。左下角一款从左至右读:“吴冠中2000(年), 桃熟还待一千年”。右上角一款从右至左读:“结实无端三千年,娇红嫩绿,云雾深处,不染人间污浊”。
在一幅作品里,不说他文字内容对不对,一从左读一从右读,这题款有如在一篇文章里,一半竖排,一半横排,怎读?让人不解,让人难读,这不是硬伤又是什么,这不是大杀风景又是什么风景。


(图3?宣纸双印款国画)《古韵新腔系列一》,病出一辙,“古韵新腔”有如“花布乱舞。”
综上所述。吴大师用印之随便,题写款文之不讲究,有损害其大师形象。这与大师急于想超越有关?这想超越,那想超越,结果没修炼好,就留下种种低俗的错误了。这也是后人应该警醒的地方。

钟国康 发表于 2013-4-13 22:38

孤竹白云山人 发表于 2013-4-14 08:07

{:1_277:}

钟国康 发表于 2013-4-14 18:20

飘飘然    这种境界    未尝不值得试试    国康

钟国康 发表于 2013-7-1 08:36

沉默,是一堵掩护罪恶的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 吴冠中书画印均偏低俗